琴之趣弹
叶 静
琴弦最少的只一根,那是独弦琴了,最多的有26根,一种叫做“瑟”的古琴,就是这26弦。李商隐在《锦瑟》一诗里说瑟有50弦,未必真实,因为他写此诗时正好50岁,借琴弦数目以自喻而已。小时候看民间嫁娶时有对联写作“锦瑟调鸿案,香词谱凤台”;又有“琴瑟谐和鸣,玉树相交柯”。这琴瑟放到一块就喻指夫妻和谐,举案齐眉了。
话到古琴,想起刘基杜撰的工之乔献琴的故事。工之乔把他那把亲手制作的琴献给朝廷,却因太常寺乐官借口“弗古”而遣回,工之乔将其埋进土里,过了一年再取出让漆工做断纹,画古款,重新仿古包装一番,献上朝廷。虽仍是这把琴,却被誉为“稀世之珍也”。在这把琴的后面,金声玉韵已显得无足轻重,关键是外面的躯壳。对于眼下所谓杰出人才靠镀金而声誉鹊起现象的频频出现,这故事揣摩起来当更有其现实的讽喻意义。
有一回,我到外地看一场乡戏演出,那表演并不怎样,琴声却十分悠扬圆润。戏演完了,亮相时唯独不见琴师。一打听,原来这琴师她生得丑陋,从来不露面的,但就是她的一手绝妙琴艺使演出平添了意外的效果,有人甚至说,这个剧团就是吃着丑陋的女琴师的一碗饭。
其实,艺术和才能既遮不住,也无法强迫人们去接受。这里搜集到几则有关琴艺的笑话,在闲品中也许能品出这一层意思。
其一,有个卖艺人当众拉琴,众人听着听着,相继败兴而走,只有一人在旁边静候。卖艺人深为此人感动,上前致谢说:多亏你赏脸。那人却说:哪里呀,我要我的凳子,你坐的那条凳子是我的!
其二,有个卖艺人弹琴,渐渐地,让一个女人泪流满面。卖艺人受宠若惊,上前问道:你是让我的琴声感动了吗?女人答道:你弹琴让我想起了我死去的丈夫。卖艺人问:你丈夫是干什么的?女人说:弹棉花的。
其三,卖艺人一手操琴,一手拿刀,对那个听客说:要么听我拉琴,要么吃我一刀。听客无奈,只好听琴。孰料听到一半,他忽而请求道:还是给我一刀吧!
以上三位卖艺人显然都是蹩脚的,要么是不自知,要么是不自量,以致闹出了笑话。下面这个释琴的笑话,却实实在在发生在我的身边,虽不怎么幽默,却值得自以为是的人借鉴。
某年正月,我一亲戚的儿子结婚,堂屋墙上挂满了喜联。有一联是:彩笔题鹦鹉,焦桐引凤凰。有个年轻人正在对旁边人解释这对联的意思,说到“焦桐”,他的解释是夏天被太阳烤焦的梧桐。旁边的人点头表示听懂了。这时有一个乡村老教师马上指出,那解释纯粹是望文生义。他接着指正,“焦桐”正是琴的代称。相传东汉时的蔡邕不仅善于弹琴听琴,而且还会制琴。有一天,他从吴国经过,发现有人用桐木炊饭,他赶紧跑上去从灶口抽下这根已经被烧焦了一端的桐木,回去制成了一把良琴,名曰“焦尾琴”,又叫“焦桐”。后来便用焦桐代指良琴了。年轻人听了,脸并未红,也许他觉得被太阳烤焦的琴和灶膛里烧焦的琴都差不离儿。
看来,工之乔算是说对了,世上拿假当真的事儿到处都有,“岂独一琴哉”!然而,一个人有无真实的本领,艺术和学识终究能否过关,还是能检验出来的,就像良琴清音,从来就不曾欺骗行家的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