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叶青才的头像

叶青才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309/30
分享

士子青衿风满袍

士子青风满袍

 

不独唐宋,就是明代的散文家和诗人们似乎都披上一件款式相同的文人制服,所用的料子质地都比较清纯,色彩大多凝重,因而穿出来一个个风骨卓然,桀骜不群。

一身傲骨,使他们走在归隐的林中,走在贬黜的路上,走在系狱的枷下,甚至走在钢刃阴冷的讪笑里。明洪武或正德年间的秋风,明成化或万历年间的苦雨,已经把他们的青漂成了白露,把他们的胸臆浸成了冰潭。

走在前面的那位大儒是宋濂,他以学问道德著称于世,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做过太子朱标的老师,凡朝廷需要起草的祭祀、朝会、诏谕、封赐等类文章,皆由他执笔。你也许能够看到,他案上的墨砚里始终激荡着浩瀚的文气和淼淼的烟波。一部《元史》,仍然在书架上醒着逼人的眼睛,在历史深处发出沉重的喟叹与唏嘘。终于有一天,宋学士拂袖掷笔,决意辞官回家。就在此时,他听到一个令他惊骇的消息,他的长孙宋慎因“胡惟庸案”牵连,全家将被贬到茂州(今汶川)。踉跄在山路上的宋濂,如秋风枯梗,摇摇难支,还没到茂州便忧愤而死。
    另一位自号青丘子的“吴中四杰”之一高启,才气轩朗,诗文卓拔。清人赵翼称他才气超迈,音节响亮,宗派唐人而自出新意,一涉笔即有博大昌明气象,并说论者推为开国诗人第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指出:高启天才高逸,实踞明一代诗人之上。曾授翰林院编修,后升户部侍郎。但是高启面对高官享爵漠然置之,力辞不就,宁可回家课小儿聊以度日。本来,大才子和小顽童降为一格,应该已经脱去官场干系,谁曾想手中那支笔还是要了他的老命。有一天,苏州知府魏观前来恳求高启代写一篇《上梁文》。后来有小人奏上皇帝,说文中有“龙蟠虎踞”四字,暗藏谋逆之心。酣梦未醒的高老师万万没有想到竟以此蝇蝇四字触犯天子之忌,可怜这位把人生去路都已打扫得干干净净的老学究竟被活活腰斩为八大块。

明代中期的大思想家王阳明(守仁)因为针对朱熹的“天理”说,提出了自己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新思想而遭到了朝野朱熹追随者的强烈围攻;又因弹劾宦官刘瑾而遭到贬斥,虽然在万幸中捡回了一条命,却难再被用,及至死后还桂萼奏其当初擅离职守,以致天子怒,廷臣议桂萼人说:守仁事不师古,言不称师欲立异以为高,则非朱熹格物致知之论;知众论之不予,则为《朱熹晚年定论》之书。号召门徒,互相倡和。才美者乐其任意,庸鄙者借其虚声……皇立即下诏停了他家世袭,恤典俱不行”。这不是朱皇帝另一种“焚榇鞭尸”又是什么?
  大思想家李贽在世就没这么幸运了,因为在讲学和著述中敢于“离经叛道”,多受刁剥。但是,他蔑视恶习的气焰仍然高涨。有一年夏天,他强执剃刀以剃去头发表示断绝鄙俗,那些保守派定要将他驱逐出境,他说:“余可杀不可去,头可断而身不可辱!”万历30年(1602),他古稀之年被逮捕系狱抄家、焚毁著作。得知要将他押解回福州原籍,他说:“我年七十有六,死以归为?”他再次拿起剃头刀,端视良久,然后刎颈自尽。当热血喷溅青衿,李贽还带着不屈的哂笑,昂首于料峭春寒之中。
  还有一位大学者危素,其遭遇更为滑稽。危素当时是弘文馆学士,史学、书法造诣极高,因而有点自命不凡。一天,朱元璋听见窗外有脚步声,便问是谁。危素回答说:“老臣危素。”朱元璋冷冷地说:“我还以为是文天祥呢!”原本危素曾在元朝历任高官,元朝灭亡时曾想自杀尽忠,后来无奈归顺了明朝。朱元璋这句揭短抢白的话已够危素无地自容了,但这位朱老头儿仍觉得不解恨,索性把危素贬到和州去,责令危素为元朝尽忠死难的“忠宣公”余阙看守祠庙。其理由是:你不是元朝的老臣吗,正好去给元朝的死难忠臣看庙。危素以古稀之年受此羞辱,不久便郁愤而殁。
  更有离谱的。明初著名文人张孟兼为人情性清高刚烈,在任山西副使时,与钟山寺和尚出身的布政使吴印不和,屡次冲突,被吴印告到朱元璋那里。朱元璋也是和尚出身,根据他惺惺相惜的心理,觉得张孟兼瞧不起吴印,便是瞧不起他,不由大怒,说:这小文人是存心要和老子作对呀!命人将张孟兼捉到京城,活活捶死。
    何景明,号大复,也是一位心胸耿介的汉子。因为不满刘瑾专权,毅然辞官引退,直到刘瑾事败被诛,才出任陕西提学副使。后来再次辞归,到家仅仅六天就去世了。

众所周知的徐文长,因总督胡宗宪案下狱,以由疯而狂,癫狂自戕,几次自杀未遂,在卖书画的极度困窘中死去,徒留一舍青藤书屋让后人景仰亦复哀叹。

宗臣,明代后七子之一,以《报刘一丈书》为人们所熟悉。性耿直,不附权贵,因作文祭奠杨继盛而得罪严嵩,被贬为福州布政司左参议。英年遭逆,仅以36岁早谢。

和王慎中、唐顺之一起同为嘉靖八才子”之一的陈束,向来就看不起阁老张孚敬的刚愎自用、阴险狠毒以及打击报复的心性与作风,结果以编修名义贬出为湖广佥事,并河南提学副使,他一坚决辞去结果得不到准许,终至纵酒呕血死。

魏学伊,一生无官。父亲魏大中弹劾魏忠贤被下狱,伊改姓换名,因营救父亲无果,晨夕号泣,悲愤而死,时年仅三十岁

夏完淳,誓死抗清,不屈而死,卒年17岁。

明代士子,挟风咽雨而葆守气节的还多,虽然大多未能善终,却给我们留下了足以瞩目的不朽形象。

然而,同为士子,王世贞却在所著的《艺苑卮言》中大贬明一代文人,说什么文人无行,明亦最烈,晋虽放诞,犹嫉俗耳”。他把这些惨遭不幸的根源归结于文人的放旷、自我失检和不能审时度势,这是很不公允的。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据明诗综,如汪广洋、魏观、高启、朱同、苏伯衡、张孟兼、王彝、扬基、张羽、徐贲、王行、孙贲、黄哲、郭奎诸人咸死非命。如李仕鲁、王朴之死,尤暴残。太祖又有“士大夫不为君用”之科。靖难之变,方孝孺夷十族坐死者八百四十七人。“鞭笞捶楚 ,成为朝廷士大夫寻常之辱。”读到这里,我又不禁想到曾经看到的一篇杂文《劝君少捧皇帝朱》。虽然文中没有谈到朱皇帝对文人学者“鞭笞捶楚”,但是明代自朱元璋开国以降,朱家王朝处理人际关系尤其是朝廷和士大夫的关系,无论怎么说也不能令人歆同。

由是,我为明代士子宁死不屈的精神击节,为那些或聪或愚的统治者扼杀人才的残忍手段而愤懑。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