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作三春也作秋,笔耕胜似稻粱谋。含情佳句清于腑,拗理强词痛上头。智慧原能开百窍,诙谐当可解千忧。兴波尺水消闲处,或有龙涎香满楼。
笔者的这个诗打油,题为“论作诗”,题目既大而未当,内容也失之偏颇;但是强调了一首诗之作为诗的标准,必须有“情、理、智、趣”之中的一个。我为高考生作考前作文辅导,他们问我何为好文章的标准,我就将这四个字分而答之——你不能在一篇短文里同时都具备情理智趣,但是若具备了其中之一,或是感情充沛,令读者怦然心动;或是道理深彻,具有无可辩驳的辩证力量;或是给人以智慧,开人以茅塞;或是妙趣横生,带给人无穷快乐……则此文章就有了亮点,不会失之于平庸,起码写出了特色。诗人作诗,道理亦然。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诗经》的序言中,这样论述诗情:“诗者,志之所在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见古人十分重视诗歌的感情投入。然而今人写诗,无论新诗旧诗,往往难见真情实感,而故作矫情,实为滥情,新诗中多用感叹句、感叹号,旧体诗中则以直白代替含蓄,以肤浅代替隽永,读来感觉做作太过而真实不足,虚假有加而真情寥寥。
诗情的抒发,是需要凭借形象的,形象加上感情(思想)约略等于意象。下面看几个例子。“唯将一泪凝红豆,独种君心知未知。”(于虹霞《红豆》)写相思的诗数不胜数,以红豆喻相思的诗句也比比皆是,然而这首诗中,诗人将红豆种在恋人的心田上,并提醒对方:这是我对你的相思泪,不向他人抛,唯在你心种。这情不仅真挚深厚,而且新颖别致。同样写爱情,“春风不解此心焦,日植情根夜长苗。”(绿叶《春恋》)亦有异曲同工之妙。写亲情吧,你看,“搴帷别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黄景仁《别老母》)诗中通过“白发”“泪眼”“柴门”“风雪”一组意象,把儿子别母的痛楚之情,通过具体情境烘托而出,结尾一句议论,画龙点睛,水到渠成。《岳西诗词》副主编储昭时先生的一首《老母亲九十一寿诞》其中写道:“浑将往事翻今事,每把孙名唤我名。”一句“每把孙名唤我名”,何其至深至切,细品之,能不潸然泪下么?再看写爱国之情:“中华一部艰辛史,读出江河泪两行。”(素素《读史》)把长江和黄河比喻成华夏文明历史之脸庞上的两行艰辛之泪,意象卓尔不群。写乡情:“村是离愁原起点,城非造梦老工坊。”(孙中英《无题》)对比中形象鲜明,设喻贴切,俗而不庸,朴而不拙。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诗中哲理,宋诗中蔚为大观。这里不谈诗理的作用和与诗情的兼容性,只说说诗理的形成。诗中之理何以形成,我以为运用反常思维,或曰逆向思维,不失为捷径之一,就像传统上楼,脚动梯不动,而有了电梯,则梯动脚不动;就像三个裁缝在一起自夸,一个说,她是全国最好的裁缝,另一个说,她是全城最好的裁缝,第三个说,她是本街最好的裁缝。显然,第三个裁缝最聪明。
写诗,不跳出思维的桎梏,往往难出新意,而一旦打破思维定式,就可以空灵顿现,熠熠生辉。请看唐代罗隐写的一首《西施》:“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这就是跳出一般思维的最好的例子。又如《随园诗话》里提到的一首《汉高》诗云:“恰笑手提三尺剑,斩蛇容易割鸡难。”此诗一破历史上那些写刘邦的千篇一律的内容,翻出“斩蛇容易割鸡难”令人耳目一新的佳句,谁不对此瞠目结舌?清代安庆诗人李啸村,有名句“卖花市散香沿路,踏月人归影过桥”,大有“踏花飞去马蹄香”的诗情画意,亦深涵哲理,尤其下一句说,踏月人已归,身影才过桥,殊堪玩味,有深意存焉。近日笔者去望江,一位老师呈出尊祖父吴燮吾老先生的诗集,里面佳作目不暇接,现拈出两例。《见人家葬坟偶句》:“葬经原为破迷津,误被庸舆反认真。阴地何如心地好,青山到处可埋人。”《闻莎鸡振羽》:“虫儿何必不平鸣,水最平兮亦不平。 巧者常持平水尺,欺人欺水水欺生。”还有那首许多人熟悉的布袋和尚的《插秧诗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不正是倒过来思考,显现出哲理的光彩吗?诗理从何而来,由此可见一斑。
“青枫与我黄昏坐,暂别夕阳山外山。”从诗词间得到知识,获得智慧,不亦快哉!智慧来自哪里呢?或曰来自诗人博大精深的思想,或曰来自学富五车的蕴府,或则妙手偶得之的契机,或则诗人天然生成的性灵。这里我单说一点,诗中的智慧,除了上述诸要素之外,离不开一个优越条件——修辞。
手边拈出几例。
“月宫秋冷桂团圞,岁岁花开只自攀。共在人间说天下,不知天上忆人间。”(明边贡《嫦娥》)。该诗运用的是比拟、对照手法,当然也用了逆向思维。“主人爱客独超群,小队招邀过渭汾。三十六峰无所赠,随缘分与一溪云。”(清惠椿亭《过华峰题壁》)该诗运用拟物手法,本来峰与云无法赠与人,诗人异想天开,独辟蹊径,将峰与云赠给客人。“手捧春秋朝玉帝,肩挑日月上丹霞。”(吴燮吾《无题》)这分明是将双关和夸张合二为一,“春秋”者,双关也;“肩挑日月”者,夸张也,读来新奇大气,启人心智。“莫言无用路边抛,装点天山景色饶。是我抒情倾吐后,心中块垒已全消。”(星汉《花儿沟路旁山石累累,戏作》)花儿沟路旁的累累石块,原来竟然是曾经淤塞在诗人心中的块垒(愁闷抑郁),比喻妙极。“东海潮来白日昏,楼头侠气最怜君。谁知一掬哀时泪,挥去依然湿岭云。”(苏俊《岭云海日楼题句》)“湿岭云”,夸张。“洗却铅华尽淡妆,月中风动影犹香。教她不再依篱下,免被梅花笑断肠。”(李广慈《风菊》)“笑断肠”,拟人。“八桂风流别有天,情歌对唱画船前。孤峰摇落如春笋,根是漓江箨是烟。”(汪宜龙《游漓江》)末两句比喻,想象奇崛,出神入化。“巨臂青筋如暴起,汉人英气入重霄。”(梧叶《长城》)将长城比喻为华夏手臂上的凸起的青筋,亦似奇而不俗。最为值得称道的是著名当代诗人杨逸明先生,他的诗巧用修辞,超凡脱俗,每每叫人大开眼界。请看:“飞瀑遥倾天上湖,雨丝风片满崖珠。心泉也有三千尺,能向秋山一泻无?”(《咏瀑布》)夸张;“梦好难追罗曼蒂,情深可上吉尼斯。”(《回忆初恋戏作》)移就;“天上有云堪作纸,世间无砚可磨愁。”(《接加拿大同学信》)比拟;“小聚光阴短于梦,远离寥廓大如愁。”(《二〇〇二年元旦向明中学校友会,赋诗赠加拿大老同学》”夸张,对比;“万壑松风长激赏,满天星月共深思。”(《峨眉山李白听蜀僧濬弹琴处》)拟人,夸张。
写诗运用贴切的修辞方法,点石成金,以少胜多,是明智之举。
“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众所周知,读一首诗词,若味同嚼蜡,则必败兴,因此,趣味,是好诗词的一大要素。古今论者谈到诗词的趣味性,较为接近的看法是,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和精神的享受。请看下面的例子。
“远处雪山摊碎光,高原六月野茫茫。一方花色头巾里,三五牦牛啃夕阳。”(刘庆霖《西藏杂感》)聪明的读者一眼便见此诗妙在一个“啃”字,
是的,诗眼一出,全篇生辉。“未晓斜阳枯树外,几批春色到渠家。”(未名《岭外人家》)一个量词“批”,叫人生讶:春色还分几批?原来那地方实在偏僻,就连春色也被分配在最后一批到达。“百岁仙翁百日娃,情缘深处自成家。相逢不料呵呵笑,许是双方尽缺牙。”(王双武《见重外孙有记》)此诗妙在“双方尽缺牙”,一老一小,两张豁口,令人会心解颐。“嗡嗡一似乱营巢,影里肤肌款款交。最是与人情礼重,相亲势必发红包。”(刘岳林《蚊子》)“发红包”一语双关,褒词贬用,亏诗人想得出来。“超脱红尘近碧天,浮云玉垒过胸前。我今初到银河岸,可惜无缘会织仙。”(汪宜龙《乘飞机随想》)笔者也多次坐过飞机,却从未想到去会会织女。笔者实在喜欢聂绀弩先生的《散宜生诗》,集子里面的诗作无不充满趣味,叫人忍俊不禁。比如:“百事输人我老牛,惟馀转磨稍风流。春雷隐隐全中国,玉雪霏霏一小楼。把坏心思磨粉碎,到新天地作环游。连朝齐步三千里,不在雷池更外头。”(《推磨》)。比如:“生来便是放牛娃,真放牛时日已斜。马上当能得天下,牛行只合会亲家。一鞭尚在吾何恐,众首都底世可夸。昨点牛头九十九,今朝重点百头差。”(《放牛》)……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篇篇读来,一定会使你大为冁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