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芮川的头像

芮川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407/25
分享

讽世儒林藏百态,揭弊外史见人心

 “外史纪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说传。”《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全书五十六回,约四十万字,以写实主义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追求、生活百态以及各色人物。因此,从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来看,他是第一部摆脱了民间说书形式的文人创作的长篇白话小说,奠定了中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基础,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被誉为中国小说史上的丰碑。

科举世家、名门望族的高贵出身的吴敬梓,其曾祖弟兄五人四进士,曾祖父吴国对是顺治十五年探花——祖辈两进士,其中一榜眼;“五十年中,家门鼎盛”,吴敬梓乃长房长子。吴敬梓在创作《儒林外史》时,深受他个人经历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他的生活经历使他深刻认识到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和科举制度的弊端,这也成为他创作这部小说的重要动力。

宦海浮沉,科场失意。吴敬梓的父亲去世后,族人欺他两代单传,纷纷来侵夺祖产。亲族的恶行,使他看清了封建家族伦常道德的虚伪,并从此变得放荡不羁。至此,吴敬梓的人生道路发生了重大转折。他由激愤变为任达放诞,“迩来愤激恣豪侈,千金一掷买醉酣。老伶少蛮共卧起,放达不羁如痴憨”。他以阮籍、嵇康为榜样,追慕建安文人的风雅,反抗虚伪的礼教,表现出慷慨任气、放诞不羁的人生态度。由于他挥霍放荡和乐于助人,致使父亲死时留下的财产消耗殆尽,逐步落入贫困交加的境地,因而也招来了庸夫俗子的非议。“田庐尽卖,乡里传为子弟戒”。在他33岁时,变卖了全椒的祖产,移家南京,开始了卖文生涯。在南京,他结识了许多文人学者乃至科技专家以及普通市民,扩大了自己的眼界,增长了见识。特别是他接触了代表当时进步思潮的颜(元)李(恭)学派的学者。他们反对理学空谈,倡导务实的学风;要求以礼乐兵农作为强国富民之道;反对空言无益的八股举业,提倡以儒家的“六艺”作为教育内容,培养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时代思潮在他思想上打下了鲜明的烙印,六朝故都南京的山水名胜,引发着追慕魏晋文人的情感,他进一步突破了“名教”的束缚,发展了恣情任性的狂放性格。吴敬梓曾想走科举荣身之路。可是,他以弱冠之年考取秀才之后,始终不能博得一第。29岁时,去滁州参加科考,因为他的狂放行为被禀报到试官那里,终以“文章大好人大怪”而落第。沉重的打击,使他对科举制度的怀疑加深了。36岁时,曾被荐举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他参加了地方一级的考试,但到了要赴京应试时,却以病辞。几经波折,他对科举制度的弊端有了深刻认识,再不应乡试,也放弃了“诸生籍”,不愿再走科举仕进的道路,

吴敬梓生活的最后几年常从南京到扬州访友求助,常诵“人生只合扬州死”的诗句。不幸言中,乾隆十九年(1754) 农历十月二十八日在扬州与朋友欢聚之后,溘然而逝。“涂殡匆匆谁料理?可怜犹 剩典衣钱!” 极其悲惨地结束了他坎坷磊落的一生。

《儒林外史》所写人物,大都实有其人。吴敬梓取材于现实士林,人物原型多为周围的亲友、相识相知者。如杜慎卿、马纯上、虞育德、庄绍光、迟衡山、牛布衣等等。杜少卿则是作者的自况。吴敬梓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文人,他的诗词文赋才华出众,尤其擅长讽刺文学。他对八股文、科举制深恶痛绝,对士子们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也极为反感,他的文学才华和讽刺精神也使得这部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艺术成就。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优秀讽刺小说,它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更在思想内容上对当时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

首先,从思想内容上看,《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时弊,展现了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深刻反思。小说通过对八股取士的举业至上主义的讽刺,揭开了科举制度的疮疤,挖出了滋生在腐肉上的蛆虫。作者通过对秀才举人、翰林名士、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的刻画,生动地展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腐蚀作用。这些人物在追求功名的过程中,往往失去了自我,变得虚伪、贪婪、无耻。作者通过他们的故事,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和破坏,从而表达了对这一制度的深刻批判。

同时,《儒林外史》也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这些人物在科举制度的压力下,依然保持着独立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成为小说中的亮点。他们的存在,既是对科举制度的反驳,也是对人性尊严的坚守。作者通过他们的故事,表达了对人性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在艺术特色方面,《儒林外史》的语言通俗纯熟,明白易懂。作者运用高度纯熟的白话文,简略、精准、生动、传神地描绘了各色人物的生活和心理。这种语言风格既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又使得小说更加贴近读者,增强了其艺术感染力。同时,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作者通过对人物言行举止的细腻描绘,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形象。这些形象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使得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

此外,《儒林外史》还采用了高超的讽刺手法,使其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作者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夸张和变形,以及对社会现象的尖锐讽刺,使得小说充满了讽刺意味。这种讽刺不仅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效果,也使得读者在娱乐的同时能够思考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儒林外史》在国际汉学界也享有盛誉。这部小说早已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并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特色,使得它成为了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许多国际学者都对《儒林外史》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对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

然而,尽管《儒林外史》在文学和思想内容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其局限性。作为一部反映封建社会的作品,它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封建思想的痕迹。同时,由于时代的限制,作者对于某些社会问题的认识可能不够深入和全面。但这并不影响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总的来说,《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特色的杰出作品。它通过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探索,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复杂多样。同时,它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依然可以从《儒林外史》中汲取智慧和启示,思考人性的本质和社会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地,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看,《儒林外史》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风貌的百科全书。它生动地描绘了明清时期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描绘,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风貌和文化。同时,《儒林外史》也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人性的一面镜子。它让我们看到,在科举制度的压力下,人性的扭曲和异化是如何发生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即使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依然有人能够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保持独立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此外,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儒林外史》的传播和影响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和价值。通过这部作品,世界各国的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文化内涵,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儒林外史》的成功也证明了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学中的独特地位和影响力。

但无论如何,《儒林外史》依然是一部具有极高价值的文学作品,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品味。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