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芳的头像

杨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9/11
分享

夜幕下的广场

绕着广场的边儿,是一排小木屋,清风扬起一样大小的布幌子,里面镶嵌着明亮的灯管,把一个个招牌照得亮堂堂的,“武大郎锅盔”、“小眼镜炒饭”……红瓦下挡阳光的木板,半开放式的柜台,锅碗瓢盆,油盐酱醋,一应家伙什齐全美观。遮阳棚里收拾得整整齐齐,木板上张贴着店名、价格,一目了然。

天色将晚,灯火阑珊。广场舞跳起来,明亮的灯光呈圆弧状,在夜幕降临的广场里仿佛银龙闪烁,和横跨清江的红桥交相辉映,与两旁的大圆灯遥遥呼应。台阶上坐满了观众,穿棉绸衣裤的老奶奶拽着淘气的孙娃儿,捏着一把纸扇子的老爷爷不停地扇风,提着花口袋的老婆婆给两个孙子递着矿泉水,拉着家常话的大爷干脆挨在一起畅聊。活泼的孩子们在空地里向上拋鸡毛毽子,转着竹蜻蜓,白色的毽子和飞旋的蜻蜓一会儿飞到半空,一会儿落到地上。孩子们见缝插针,你追我赶,玩得很开心 。穿白短袖的在喊:“这是我的!我的是蓝色的!”穿蓝衬衣的平头叫起来:“绿颜色的是我的!”

流淌的音乐,时而欢畅,时而平缓,时而深情。一对舞者在宽敞的广场中央随着音乐旋转,舞出一个又一个圆圈……窈窕淑女,半老徐娘,最美“夕阳红”,越来越多的人踏进舞池,一展风采。节奏明快的音乐声里,有时似天鹅芭蕾,有时似孔雀开屏,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让人浮想联翩。两位穿半身裙的大妈甩着双手,扭着老腰,跳着自编的广场舞;两个扎着长辫子的小姑娘,手拉着手,像模像样地跟着学交谊舞……一曲结束,人们四处散开,休息片刻。

“咚----咚,咚----咚!”当铿锵有力的鼓声响起时,从台阶上走下来男男女女的舞者。擂鼓的是一位稍胖的中年妇女,红衣黑裤,和着鼓声喊着唱词,音箱扩放出来歌词,鼓声节奏分明,歌句吟唱苍凉粗犷,如淙淙流淌的山涧清泉,仿佛来自古老远方深情的呼唤。看着看着,我恍惚有些明白,这就是我家乡的民族舞蹈——撒叶儿嗬,它其实是一种祭祀歌舞,原始古朴的歌调,曲牌丰富,唱腔古老,舞姿粗犷,蕴含着土家人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鼓声清越悠扬,跳的人也随着节奏,吆喝,拍手,转身,跺脚……一段完毕,一位穿黑裙的女子上来接过鼓槌,不时变换着调子,击鼓吟唱,那高扬的尾音似阳光一样明媚灿烂,给人以温暖。人们展臂蹬腿,扭着腰板,“虎抱头”、“凤凰展翅”、“牵牛喝水”,一一模仿动物或农耕的动作,一举一动十分娴熟,流露对生命的敬畏。跳的人是兴致盎然,看台上的观众以中老年居多,看的人是如醉如痴,有的人还不时跟着喊上一嗓子!久久凝视那虔诚唱跳的人们,仿佛有什么穿透了我的心灵,一种无法言说的感觉像一泓清泉,汩汩涌入,滋养着我的身心。

闪着亮光的竹蜻蜓不时串到人群上空,再缓缓落下。跳民族舞的人越来越多,由最初的半壁江山向广场的中心漫延开去,约有五六十人对跳起来,瞬间铺满了大半个广场。

灯光下的广场,人影绰绰,夜市小屋,红墙红瓦,勤劳的土家汉子端着大锅串着串儿,扎头巾的土家嫂挥动着锅铲炒着花饭,凉粉、烤串、麻辣烫,炕洋芋、铁板烧、烧包谷……各色风味小吃引来众多食客驻足。常常,被这世间的万物感动,瞬间温暖我心。

夜幕下温润的灯光里,街道弥漫着桂花的浓郁香气,远山水雾缭绕,一江碧水缓缓流淌,心动依然。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