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朱雷成的头像

朱雷成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2/26
分享

乡村代销店

乡村代销店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它点缀着农家人素朴的生活,也承载了我童年许多美好回忆。

代销店,顾名思义,就是农村里替国营供销社代理销售日常用品的商店,它的性质与供销社一样,属于集体企业。当然,那个年代的我并不知道集体企业的真正含义,只知道农家人需要的洋油(煤油)、洋火(火柴)、肥皂、食盐等日常生活用品大都是从代销店买,尤其是白糖、月饼等计划供应的商品也从代销店购买。

我记事起,我们村的代销店就在我家西边不远的条龙庄上。在老家,“条龙庄”不是一个具体的村庄,而是沿河或沿路一条龙建成的房屋的统称。那时还是公社建制,村,叫“大队”;组,叫“生产队”。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条件艰苦,记得代销店是三间门朝南的土墙茅草屋,夹杂在一大排泥墙草屋中间,门口悬挂着一块长方形木牌,上书“双湾代销店”五个红色大字(“双湾”是当时的村名)。

在我的记忆中,代销店不大,店堂正中是又宽又长、一米多高的柜台。柜台是木结构的,外面是一块白色玻璃,让你能清楚地看到里面的货物——香烟火柴、针头线脑、笔墨文具等;里面是几乎占据了整个一面墙的货架。土屋低矮,使得并不算高的货架成了“庞然大物”。货架有三四层,摆放的大都是大件的商品,比如水瓶茶缸脸盆、各类酒水以及日常用具等,过年还有果子大糕鞭炮等年货;柜台与货架之间是一条米把宽的东西向走道,东墙的一面张贴着一幅幅领袖像,西侧则排放着几个木桶和坛子,存放着散称的食盐、煤油、酱油、醋等。当然最吸引孩子目光的,还是摆放在木制台面上的三四个带盖子的大玻璃瓶,里面是令孩子们垂涎欲滴的糖果,还有清香四溢的雪花膏等。

代销员是位皮肤黝黑的中老年人,姓朱,高个子,四方脸,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看人时也喜欢把眼镜压得很低,类似于后来影视剧中的账房先生。也许出于巴结,大人们见到他都会主动与他打招呼,叫他“朱爹爹”,其实他也就50来岁。在农家人的眼里,朱爹爹是个快活人:“三夏”(夏收、夏种、夏管)大忙时节,农家人没日没夜抢收抢种,汗流浃背,只有他手摇扇子,躺在门口凉棚下的摇椅上,闭目养神,高兴时也会清清嗓子哼几句淮剧,快活如神仙。后来才知道朱爹爹是城镇户口,吃公家饭的人。

计划经济年代物资短缺,农家人手里也普遍没钱,到代销店买的东西往往也是家里最不可缺少的日用品,一盒火柴,一块肥皂,一斤煤油,半斤白糖……那时,酱油、醋、煤油要带瓶子到代销店去“打”,盐、糖用秤称,就连雪花膏也得称。雪花膏那时是金贵的,是小媳妇们的奢侈品。朱爹爹先称下空瓶子重量,一边称一边眯着眼睛读着黄色秤星:“去皮二两”,然后再抹入雪花膏,再称一称,算盘噼噼啪啪一阵后,告诉你价钱。当然,如果你一时没有钱,也可以拿鸡蛋之类的农副产品去兑换,记得那时一个鸡蛋能值一角钱,一盒火柴差不多两分钱。

贫穷的年代,过年是孩子们最开心的事。过年了,孩子们不但可以跟着父母到公社供销社买块布料做上新衣服,还能用压岁钱到代销店买点糖果或鞭炮。那时糖果大都是一分钱一块的水果糖,糖果到手后便迫不及待地剥一块放在嘴里,那种糖果甜味从嘴里一直甜到心里。

对于我来说,最让我留念的则是代销店的文具用品:带橡皮头的铅笔,锋利的小刀,精致的铅笔盒等。有一次我在代销店看到了一个《大闹天宫》的铅笔盒,铁皮的。笔盒表面是孙悟空手持金箍棒与脚踏风火轮三头六臂的哪咤打斗的彩色图案,场景栩栩如生,生动传神。朱爹爹见我看得入迷,告诉我铅笔盒价格是四角五分钱。价钱是太贵,但它产生的诱惑力我真的无法抵御。为了那心爱的铅笔盒,那阵子我几乎天天跑到小店,生怕它被别人抢先买走。为了早日得到它,我绞尽脑汁,一边找借口向父母要了两角钱,一边动起了“偷”的歪主意。为了能浑水摸鱼,我主动承担起去鸡窝掏蛋这个平时不愿做的脏活,偷藏一只鸡蛋,第二天上学时再悄悄卖给代销店的朱爹爹。记得买铅笔盒是个秋天晚上,月光影影绰绰的,远处不时传来一两声的狗叫,在夜色的掩护下,我手握鸡蛋一路小跑来到代销店,小心翼翼把一只尚带余温的鸡蛋递给朱爹爹时,终于凑足了钱。拿着朝思暮想的铅笔盒,心里美滋滋的,气喘吁吁跑回家后,悄悄藏进书包里。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受“割资本主义尾巴”影响,农村的农副产品除了卖给代销店、供销社外,其它地方一般是禁止买卖的。如农村小商小贩擅自买卖,手艺人擅自经营,都可被定为“投机倒把”行为,弄不好要被戴上高帽子批斗示众。我的一个叔祖父是裁缝师傅,一年冬天,他偷偷帮邻居做了几件衣服,赚了点辛苦钱,不料被人举报到我父亲那里(当时父亲是生产队长)。叔祖父长得瘦弱,胆子也小,那阵子,他几乎天天到我家里,请我父亲手下留情。有一天早上临上学前,我向父亲要 两分钱买支铅笔,叔祖父见状连忙掏给我一张两角钱的新票子,激动得我几天没睡好觉。后来,父亲念及叔祖父早年丧妻,也是初犯,便让叔祖父写下保证书,此事才算了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不少农户也办起了个体小商店参与竞争,昔日的带有集体性质的乡村代销店已风光不再,最终退出了人们的视野。

进入新时代,农村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超市、便利店随处可见,里面的商品琳琅满目,乡村“15分钟生活圈”建设让村民也与城里人一样自由购物、文化娱乐、康养保健。但作为一个时代符号的代销店,它却深深地印在那代人的记忆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