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地图上,除了西湖之外,还有一个“瘦西湖”。西湖在杭州,瘦西湖在扬州,相距300公里。我很好奇,“西湖”何以为“瘦”?“瘦西湖”究竟是什么样子?真想去看看。
今年四月,借到扬州开会之机,终于了却了夙愿。瘦西湖原来是一条清秀狭长的水道,长约5公里,最宽处不足百米,水域仅为杭州西湖的1/12,的确很“瘦”。可是聪明的扬州人竟然在这片不大的水域上做起了文章,架桥、建亭、筑岛、栽树、种花,硬是把它打造成又一个“西湖”。早在清康熙年间,这里就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的美誉。
瘦西湖是一条南北向的曲折水道,游览胜景的最佳选择便是乘舟游览。在舟里既可以欣赏“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胜景,又能够享受在曲波中滑行,在虹桥下穿梭的乐趣。我在当年乾隆皇帝游湖的起点御码头登上画舫,开始了游览瘦西湖的行程。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造型优美的三孔石拱桥,它像彩虹一般横跨在湖面上,这便是久负盛名的大虹桥。大虹桥原为明崇祯年间建造的一座木桥,因栏杆是红色的,故名“红桥”。清乾隆年间改为石拱桥,桥名也随之更为虹桥。扬州的文人雅士每年三月初三都要在此聚会,饮酒唱和,称为“虹桥修褉”。王士祯在此留下了“北郭青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绿杨城郭是扬州”以及“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舫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名句。距王士祯修褉近百年后,郑板桥在1775年的“虹桥修褉”诗会中又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莫以青年笑老年,老怀豪宕倍从前。张筵赌酒还通夕,策马登山直到巅。落日澄霞江外村,鲜鱼晚饭越中船。风光可乐须行乐,梅豆青青渐意圆。”此诗生动地记录了当年虹桥修褉的热闹场面,今日读来仍然历历在目。此次修褉参与应和的竟达7000多人,所编辑诗集达300余卷。一年一度的虹桥诗会盛况,由此可见一斑。仅凭这一点,大虹桥也应当载入扬州史册。
穿过大虹桥,便进入由虹桥至蜀岗的连绵10公里的“长堤春柳”了。长堤两侧,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把长堤装扮成一条美丽的彩带。那一树柳条就像少女的长发在风中摇曳,随风飞扬的柳絮使瘦西湖笼罩在轻烟薄雾之中。我站立舫头,任沿岸的垂柳拍打着我的脸颊,轻轻的,柔柔的,凉凉的,一点也不疼,相反觉得很舒服。我想起了新疆的一首歌:“我愿做一只小羊跟在她身旁,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不禁哑然失笑:原来王洛宾甘愿享受温柔鞭打的感觉就是这样的啊!
来到桃花坞,未见桃花,但见一片桃林怡然生长。可惜没到黄昏,不然就可以欣赏到金农笔下的“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的景致了。穿过徐园、小金山,只见湖中立着一个黄墙方亭,名曰“钓鱼台”。钓鱼台临湖三面各开一个满月洞门,分别将五亭桥、白塔诸景框入其中,可谓天然的取景框。这是中国园林 “借景” 艺术的典型范例,摄影者到此都要拍上两张欣赏呢!
在湖心横卧着一座造型独特的桥,这便是作为瘦西湖标志的五亭桥。如果把瘦西湖比做婀娜多姿的少女,那么五亭桥就是她腰间镶嵌着五朵莲花的腰带。五亭桥全长50余米,桥面建有五座亭子,中间的高亭为重檐四角攒尖式结构,南北各二亭相互对称,为单檐四角攒尖式结构,共同簇拥着主亭。亭与亭之间由短廊相连,形成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亭顶在金碧辉煌的黄瓦的衬托下,数条青脊画出纵横交错的弧线,无论从哪个角度观看,都能够产生优美的视觉效果。
画舫来到航线的终点,我登上堤岸,看到鲜花丛中屹立着一座巍峨的楼阁,曰“熙春台”。此楼名出自老子的“众人熙熙,如登春台”,因盐商曾在这里为乾隆皇帝祝寿,故又称“春台祝寿”。 熙春台为坐西朝东的二层建筑,采用绿色琉璃瓦盖顶,与五亭桥的黄瓦朱栋、白塔的金顶玉体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处处体现出皇家园林的宏大气派。
过了熙春台,就是瘦西湖乐曲中最为委婉柔情的乐段二十四桥了。据《扬州鼓吹词》说,因古代曾有二十四位美人在桥上吹箫,故此取名。二十四桥是一座由山间栈道、单曲拱桥、三折平桥和吹箫亭相连而成的组合桥。山间栈道其实是一座木桥,取名“落帆栈道”。桥的一端,有一座棱角分明的黄石假山。石岩上搭着一匹紫藤,好似一个柔情少女依偎着铮铮铁汉。与栈道相连的是一弯半圆形的石拱桥,与水中的倒影组成一个满月。石拱桥长24米,高2.4米,宽2.4米,上下各有24级台阶,两侧有24根汉白玉栏杆,栏板上镌刻着彩云追月浮雕。沿阶而下,桥头与水波衔接处以湖石叠成巧云;下连贴水三折白石桥;三折桥的尽头是湖中小屿,上浮吹箫亭,亭内有一白衣红裙少女在静看手机,倩影倒映水中,与波光融为一体。纵观由直栈道、石拱桥、三折桥、吹箫亭组成的二十四桥景观,加之云、水、花、月的衬托,构成了既富有变化,又浑然一体的“二十四桥组曲”。在这里,可以听到月光洒落在水面上发出的回响,听到吹箫玉女余音绕梁的天籁之音。难怪晚唐诗人杜牧在此留下了“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慨叹。宋朝词人姜白石来到这里,也发出了古之幽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就连清朝的乾隆皇帝也慕名而来:“明朝又放征帆下,去向扬州廿四桥。”连绵千年的文人雅士、帝王将相都把此桥作为心仪的胜地,获取灵感的源泉,可见二十四桥的无穷魅力!
离开了瘦西湖,眼前浮现的都是她清秀妖娆的模样。不到瘦西湖,不知瘦西湖之妙。到了瘦西湖,方知“瘦” 字用得极妥极妙,一个“瘦”字不但绘出了“扬州西湖”之形,也道出了“扬州西湖”之神。杭州西湖水域宽阔,水量充溢,犹如一位雍容华贵的大家闺秀;“扬州西湖”与之相比,要瘦一些,却显得更加苗条秀气,好似在河之洲的窈窕淑女。我不得不惊叹汉字的表现力。“瘦”明明是一个形容词,李清照却偏偏把它当做名词用,一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写尽了雨后残花的景象,令人怜惜不已。此地以“瘦”命湖,一言既出,就找不到其他更合适的名称了。扬州瘦西湖必将同杭州西湖一起在中国的旅游图上熠熠生辉,永远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