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尹相如的头像

尹相如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10/29
分享

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崇高——人民教育家于漪印象记

国庆七十周年前夕,在电视上看到于漪老师走上人民大会堂的讲台接受习主席授勋,心里十分激动!于漪老师被授予“人民教育家”的国家荣誉称号,不是她一个人的荣誉,而是全国教师的光荣。在同于漪老师近40年的交往中,我感到于漪老师被授予“人民教育家”的称号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的。她几十年如一日在教育第一线从事语文教学,而且勇于探索,勤于思考,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极致。她的语文教学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水平,并形成了系统的教育理论,是全国教育界公认的“教育泰斗”。于漪老师之所以能够在教育工作中做出卓越的贡献,固然得益于她渊博的知识和超人的能力,但更重要的是她具有崇高的人格。于漪老师的学识,皇皇21卷700万字的《于漪全集》便是明证,毋庸赘述。我在此想向读者们介绍的是,我近40年来所看到的于漪老师的为人及其人格魅力。

2009年11月,我到浙江参加一个学术会议,绕道上海去看望我最崇敬的于漪老师。到上海后,我第一时间打电话给于老师,告知我抵沪的消息。于老师很高兴,第一句话就问:“你住在哪里?我来看你,请你吃饭。”当时于老师已经80高龄,而且身体不好,工作又忙,我怎么能够让于老师来看我呢?我当即答道:“于老师,您是我的前辈,年事已高,我不会让您来看我的,还是让我去拜访您吧!”

第二天早晨,我如约来到于老师家中。于老师十分亲切,待我如久别的亲人一般。那天我带去自己的著作请于老师指正,还送上一幅条幅:“为学足以为师,为人足以为范。”表达我对于老师的敬仰之情。于老师也拿出刚出版的《于漪老师教作文》赠我,并对我说:“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崇高。”我深知于老师之所以数十年如一日在教育园地耕耘,是因为她不是把教师当做谋生的职业,而是当做一种崇高的事业,此话正体现了于老师的这种从业观。我很想听的是,于老师是怎么诠释“崇高”的。想不到于老师接下来对于“崇高”的解释就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什么是崇高?就是多替别人着想。”这是我所听到的对于“崇高”的最接地气的解释。大家心目中的“崇高”都是英雄、伟人才具有的品格,普通人是可望不可即的。于老师却用最通俗的语言,揭示了崇高的本质:除却自私自利之心,凡事多替别人着想。这是一般人经过努力可以做到的,而一旦做到了这一点,就步入了崇高的境界。如果相互之间都能够多替对方着想,那么社会将变得和谐而温暖。我越想越觉得于老师的解释很有道理。我不由想到多年来与于漪老师交往中的种种大事小事,她哪一件不是替别人着想呢?

我与于漪老师相识于1979年,当时我在昆明市教育局教研室负责全市的语文教学工作。云南省教育厅为了推动各学科的教学改革,派遣省、市各学科教研员到全国各地考察学习。临行前,云南省教育厅主管基础教育工作的副厅长交给我一项任务:邀请一位高水平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参加云南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的成立大会进行指导。我们每到一地都对口拜访本学科的名师并深入课堂听课。到上海后,我前往杨浦中学拜访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并希望能够随堂听课。于老师说,刚好次日电视台要到学校录像,叫我一起去听。第二天我准时来到学校听课,那天于老师讲的是柯岩的诗《周总理,你在哪里》。这节课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至今于老师讲课的情景仍历历在目。于老师在讲课中,摈弃了当时流行的“划分段落-归纳段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模式化教学,而是运用“一字统摄法”,紧紧围绕一个“找”字来讲:全国人民离不开周总理,而今周总理离我们而去,于是大家就到高山、大地、森林、大海以至全世界去找总理,但都没有找到。最后回到祖国的心脏——北京,终于找到了总理:周总理没有离开我们,他永远活在全国人民心里。于老师通过深情的讲述,把全诗所表达的全国人民对于周总理的热爱之情分析得淋漓尽致,深深地感动了听课的学生,也包括我。于漪老师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让我叹为观止,她的激情四射的教学风格令我倾倒。特别让我惊讶的是,她讲课的语言是那么准确、流畅,竟然找不出一句废话。如果记录下来,无需修改,就是一篇通畅的分析文章。于老师所到达的教学境界,即使在全国的语文特级教师中也是罕见的。我当即代表云南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筹备组邀请于老师参加成立大会。

我回到昆明后,向全市语文教师作了题为“全国语文教学改革情况综述”的汇报。在汇报中着重介绍了于漪老师的语文教育思想以及讲课实况。这次汇报在全市语文教师中引起了不小震动,大家反映坐不住了,纷纷投身到语文教学改革中去。在云南省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召开的前夕,于漪老师应邀来到昆明。于老师刚到昆明的那天,会议没有什么安排。我把于老师接到南疆宾馆住下后,就步行送她到昆明医学院探望亲戚。一路上于老师有说有笑,兴致很高,还掏出一把金币巧克力给我,说是特意从上海带给我吃的。我感到很亲切,于老师简直把我当做小孩了。

于漪老师在云南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的成立大会上,就当时全国语文教学改革的重大问题做了精彩发言,对我省的的语文教学改革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我还抓住于漪老师亲临昆明这个难得的机会,在昆明八中大礼堂召开全市中学语文教师大会欢迎于漪老师,并请于老师作报告。语文教师们兴奋极了,农村教师跑几十里路赶到城里听于老师讲课。那天的报告会可谓盛况空前,礼堂里挤满了人,后来的没有座位,就站着听。讲桌上挤满了录音的麦克风,摆不下就放在讲桌前的舞台上。于老师演讲的题目是《怎样学做一个语文教师》,她结合自己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的经历和体会,既有生动事例,又有思想深度,使与会教师深受启发。于老师的这次演讲,对于我市语文教师队伍的建设具有深远影响,多年来大家都以于老师所树立的标准去做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

于老师演讲结束后,按照规定我从财务处领取讲课报酬送给于老师,但是于老师执意拒收。经请示领导,我将讲课报酬买成土特产送给于老师。好说歹说,于老师总算接受了礼品,但是坚持要将礼品折价还给我们。

在云南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结束以后,于老师又应邀前往新都,参加四川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和四川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的成立大会,我作为云南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的代表也一同前往。参加这次会议的,还有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秘书长陈金明、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编辑室主任袁微子、昆明市书林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朵智琳等。在新都会议结束后,于老师又应邀在成都的一个剧场对成都市的中学语文教师作了两场报告,同样受到热烈欢迎,引起了轰动。

于漪老师的昆明之行,由我负责接待,全程陪同。除了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外,我还陪同于老师、陈金明等贵宾到石林、西山、筇竹寺等地游览。同往四川参加会议后,四川省教育厅教研室的同志又陪同我们到杜甫草堂、都江堰、三苏祠等地观光。这10多天里,我和于老师几乎每天都在一起。在同于老师的接触中,我感觉到于老师是一位平易近人、热情率真、正直大气的人。从此我们便成了好朋友,近40年来,书信、电话不断,一直保持联系。于老师不仅担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而且还兼任学校的行政职务、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等工作,又是全国语文学界的翘楚,其忙碌程度可想而知,但是她对我总是有信必复,有求必应,而且大事小事都十分认真,搞得我很是纠结。常常想写信又不敢写,想打电话又不敢打,生怕打扰她,而事实上还是不断地去打扰她。现在想起来真是后悔,这么多年来我给于老师添了多少麻烦啊!

1980年代初期,我准备办一个内部刊物《习作之友》,专门发表昆明市中学生的作文,并进行点评、指导。我怀着试探的心理给于老师写信,希望她能题写刊名并撰写发刊词。想不到于老师立即回信,表示支持,居然为一个小小的内部刊物题写刊名并撰写了热情洋溢的发刊词。于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只要是有关语文教学的事,有利于青少年培养的事,而不管大事小事、分内事分外事,都乐意去做,

后来我调到大学从事写作和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等课程的教学,恰逢毕业生到华东地区进行教学见习。于漪老师是教科书里的人物,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不管采用什么教材,对于漪都要设专章专节讲述。凡是师范院校中文专业的学生,没有不想当面聆听她的教诲的。为了满足学生的愿望,我打电话给于老师,请她在学生到达上海时给学生上一次课。于老师爽快地答应了。带队教师本来准备带学生到杨浦中学或于老师家里听课,但是于老师考虑到那么多学生跑来跑去的不方便,主动提出自己到学生的驻地上课。于老师为了让学生少跑路,宁肯自己多跑路,使带队教师深受感动。接着带队教师询问到何地去接于老师,于老师又说:“你们从外地来,找车不方便,我会自己找车按时来的。”于漪老师是全国闻名的语文教学权威,而且年事已高,竟然这样对待前来求教的后生。她的这种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崇高品格,让学生们没有见面就上了生动的一课。

我深感语文教师面对千变万化的文章,分析课文的方法太单一,于是经过18年的研究,总结了10种分析文章的方法,在学校开设了选修课《文章分析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对在职语文教师讲授也颇受欢迎。200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决定出版此书,并请德高望重的于漪老师审稿并撰写序言。当时于老师身体极差,几乎天天打针,而且又担负审查沪版语文教材的繁重任务,还要出席各种会议,忙得不可开交。就在这种情况下,于老师仍然在百忙中带病审稿,并且按时交出了审查意见和序言。当我看到于老师娟秀的笔迹时,被她的认真态度感动了。在文稿中偶尔写错一个字,于老师也小心翼翼地用涂改液盖住,然后写上正确的字。其中写有“与”字的方格下方,钢笔误点了一下,本不碍事,但于老师仍然轻轻地用涂改笔在上面点了一下,刚好把小黑点盖住。看了她的文稿,根本想象不到是个带病工作、疲惫不堪的人写出的稿子,倒像是一个闺阁少女在精细绣花一般。

2008年8月,《中国教育报》以整版篇幅发表了我关于开展网络写作,治疗网瘾患者的两篇文章。于老师看到后很高兴,立即给我写信加以肯定。她在信中说:“电脑真是双刃剑,好的功能很多,但损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尤其是精神上的也是触目惊心,且不说色情、恐怖等恶事,就是电子游戏、网上聊天就坑害了许多青少年学生。面对这些‘洪水猛兽’,学校无奈,家长无奈,您从积极方面着力引导,真是做了件大好事。能不断吸引学生热爱文学,从事创作,把迷途中的孩子拽回来,那真是功德无量。”从字里行间,我体会到于漪作为一位老教师的拳拳之心和危机意识。

2014年,我生病到上海住院治疗,根本不敢告诉于老师。因为我深知于老师的为人,她一旦得知我生病住院,肯定会到医院来探视的。当时于老师已经是80多岁的老人了,我怎么忍心让她跑来医院看我呢!直到出院前的晚上,我才把这消息告诉于老师。她接到电话后很着急,马上就问我:“你住哪个医院?我来看你!”我胸有成竹地回答道:“于老师,我住哪个医院是不会告诉您的。而且我现在已经好了,明天一大早就出院返回昆明,您要来医院也来不及了,请您放心吧!”于老师无奈,但还是一再告诫我,回家要好好休息,并要我把出院诊断结果告诉她,她替我打听如何治疗。

我给于老师打完电话后,望着窗外一座座闪烁着灯光的高楼,寻找着最亮的一扇窗户。在这扇窗户里,坐着一位年逾八旬的睿智老人,她心里装着浩瀚的知识,宏伟的教育事业,她分析过的如数家珍的美文,她教过的众多宝贝学生,全国的语文教师,也包括我这个从云南边疆到上海治病的小小教师。她是一个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崇高的人,大写的人,她就是我人生的航标:敬爱的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