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个不停,我们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驱车前往武定狮子山,去寻觅藏在深山里的古寺,追寻牡丹破碎的梦境。
浓雾锁住了卧狮,使山间的景物变得模糊起来。寂静的山谷,苍老的古树,巨蟒般的青藤,全都沉浸在白茫茫的雾海里,像用牛奶洗过一般。一条小路曲曲弯弯,通向深不可测的幽谷,通向不可知的未来,不禁使人对难以预料的人生发出慨叹。走进雾山,就像步入一个虚幻的世界,周围的一切都似有似无,如梦如幻,令人身不由己,物我两忘,浮在雾里,飘在梦中,不知烦恼为何物,只知今朝成了神仙。
来到牡丹园,首先呈现在眼前的是浮在雾海中的牡丹仙子雕像,周围便是126个品种、9大色系的4500株各色牡丹。只见红牡丹、白牡丹、紫牡丹、黄牡丹、绿牡丹、黑牡丹争奇斗艳,竞相开放,把春天渲染得绚丽多姿,春意盎然。牡丹不愧为花中之王,那硕大的花朵,多层的花瓣,鲜艳的色彩,娇美的形态,还有那沁人心腑的花香,颇具大家闺秀的风韵和高贵气质。雨后的牡丹显得十分清亮,雾中的牡丹犹如身披薄纱的新娘,那种朦朦胧胧的美,别具神韵。
牡丹宜寒畏热,宜燥惧湿,适宜西北高原和黄河流域一带栽种,而以洛阳为最。欧阳修云:“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牡丹以其国色天香,成为皇家园林最为靓丽的风景线。奇怪的是,牡丹在武定狮山这个低纬度、高海拔的湿热山区却广为种植,独放异彩,而且创造了牡丹栽种史上的四个记录:海拔最高的牡丹,开花最早的牡丹,花冠最大的牡丹,花期最长的牡丹。人们猜测,其原因恐怕在于狮山牡丹是一位隐居于此的皇帝精心培植出来的,因此才独具皇家雍容华贵的气概。
这位隐居狮山的王者便是明朝的建文皇帝。话说朱元璋把皇位传给太孙朱允炆,引起四子朱棣的不满,于是朱棣起兵篡位,爆发了“靖难之役”。据《明史》记载:“都城陷,宫中起火,帝不知所终。”于是建文帝的下落便成了历史悬案,导致了永乐皇帝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寻找。其实,对于建文皇帝的下落,康熙《武定州志》是有明确记载的:“明建文帝永乐元年靖难,兵破南京……传言帝崩,帝乃先入蜀,未几,入滇,前往广西、贵州诸寺,止于狮山正续寺数十年。”
建文皇帝隐姓埋名,削发为僧,在深山古寺吃斋念佛,面壁修行,从骨肉相残的惨剧中,深感权欲的罪孽,于是一心为善,广种花木,造福人类。如今狮子山处处可见建文帝的遗迹。据说正续寺大殿前的35.2米高的孔雀杉和九蕊十八瓣的山茶花就是建文皇帝手植的,还有翠柏亭的龙凤柏、建文兰,观音寺的桂花树,也是他亲手栽种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建文皇帝引种了皇家园林的牡丹花,使北方的珍贵花卉在西南边陲的深山古寺扎根盛开,流传后世。现存桂花厅的“建文牡丹”,相传为建文皇帝亲手所植,至今已有590年的历史。这株牡丹每年春季开花,一次开20多朵,最大的花冠直径为28公分。花色白里透红,白而不素,清淡素雅,雍容华贵,芬芳四溢,极为美丽。中央电视台曾进行现场报道,称之为“中国牡丹之最”。
建文皇帝的仁慈善行深得人心,他的不幸遭遇得到僧众的广泛同情。康熙七年(公元1669年)民众在正续寺大殿后为建文皇帝建立了祠阁。乾隆皇帝深为建文帝推行的“民本思想” 所感动,亲赐谥号“恭闵惠皇帝”,从此所建祠阁易名“惠帝祠阁”,至今尚存。祠中建文皇帝的坐像,身披袈裟,端坐龙椅,额宽顶秃,慈眉善目,面含悲苦。正门两侧有一副名联,上联曰:“僧为帝,帝亦为僧,数十载衣钵相传,正觉依然皇觉旧”,下联为:“叔负侄,侄不负叔,八千里芒鞋徒步,狮山更比燕山高”。此联颇具哲理性和戏剧性,高度概括了朱氏王朝祖孙三代的纠葛和际遇。门外还有一块清康熙碑,刻录了建文帝的遗诗,颇为哀怨:
牢落西南四十秋,潇潇白发已盈头。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
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建文皇帝是不幸的,逃亡四十载,尝尽人间悲苦,盈头白发吞声饮哭;但他又是幸运的,在大富大贵大喜大悲大惊大駭之后,终于找到了一个清静的安身立命之所,日复一日的晨钟暮鼓,敲醒了他的皇帝梦,方知富贵权势原是一场空,惟有行善才是人间正道。建文四年大明宫的一场大火,烧毁了一个少年天子的宫銮宝殿,也烧出了一支雄视千古的远洋船队,烧出了一个深山古寺的牡丹之王。中国古代的皇帝共有209人,其中名垂青史,为后人崇敬的并不多。建文是一个失败的皇帝,却是一位成功的种花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种花后人观赏。他为美化生活作出了贡献,人们就会记住他,敬仰他,世代不忘,这比那些稳坐江山而毫无建树的太平皇帝要有价值得多,与荒淫无耻,危害百姓的的暴君相比,更不可同日而语。
天空又飘下了细细密密的小雨,牡丹低头无语,垂泪涟涟,是在哀悼600年前削发为僧的苦难皇帝,还是怀念脱下皇袍的有为僧人?
斯人已去,牡丹犹存。一朵朵鲜艳的牡丹经过泪雨的洗礼,将以更加娇艳的面容,迎接和煦的春风,笑对灿烂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