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尹相如的头像

尹相如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8/16
分享

我站在沈从文墓前

我站在沈从文墓前,欲哭无泪,欲言无语,只有沉重地低下头,默默地表示敬意。

听涛山是我心中的圣地,因为这里安息着一位我所敬仰的人。在我想象中,听涛山一定很壮观,沈先生在高山之巅,可以每天倾听他依恋的沱江涛声,我为先生有这样的归宿感到欣慰。

其实听涛山并不高,也不远。从虹桥向右转入一条古朴的石板街,走到底就到了。沈先生的墓地也不高,从山脚向上走几步就是了。我本来就知道沈从文的墓地很普通,但是当我来到他的墓地时,还是出乎意料之外。

这哪是什么墓啊?其实根本没有墓,只有一块碑而已。

这哪是什么碑啊?其实就是一块就地取材的石头,上面刻了并不大的16个字而已。

沈先生啊沈先生,在您生前社会对您是不公平的,可是在您身后还这样亏待自己啊!

沈从文的墓简单得使我震惊,质朴得令我伤感。我们22个前往祭奠的师生一一献上用野花和野草编织成的敬意,我哽咽着念了用骚体写成的祭文。一个大写的“人”就这么默默地走了,我不忍又不平,我面对苍天大声呼喊:魂兮,归来!沈老,永在!

我轻轻地抚摩着沈从文的墓碑,就像在抚摩沈老沧桑的一生,抚摩一部厚重的《边城》。

这是一块重6吨的巨石,没有经过人工打磨,仍然保留着天然五彩石的光彩。巨石大部分埋在地下,露出地面的只是一角,比一般人稍高一点。这让我想到北冰洋的冰山,冰山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浮出水面的只是冰山的十分之一啊!守墓人说,16年前是他亲手把沈老的骨灰埋在石下的。墓碑上刻着沈从文生前的题词: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这可以视为沈从文的墓志铭,也可以理解为他的遗言。这16个字留给后人不尽的思考,其容量之大胜过一部著作。沈从文究竟在思索什么?遵循他的思路,所能理解的“我”,可认识的“人”又是什么?为什么“我”和“人”要特别加上引号呢?这不是谜语,却是内涵深厚的箴言,意境深远的诗歌,具有悬念的推理小说,是足以让学者们争论一百年也难以得出结论的学术问题,是沈从文留给后人的最后一部刻在石头上的具有无穷想象空间的作品。

在五彩石的背面,镌刻着沈从文的妻妹、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撰写的挽联:

不折不从,星斗其文;

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此联可谓吊唁沈从文挽联中的绝品,16个字高度概括了沈从文的性格特点,四句末字连起来即为点题之言:“从文让人”。沈从文的创作犹如夜空中的北斗,尽管被阴霾整整遮盖了30个春秋,但是在春风扫尽乌云之后,人们仰头望天,才发现北斗仍然熠熠生辉,在引领着文学创作的正道。沈从文为人谦和礼让,与世无争,却又独立不羁,不屈从压力,不愿意把文学拴在政治的战车上,又不愿意让生命在碌碌无为中耗尽,于是他把文学创作的热情转化为文物研究的动力,让自己是生命在另一个领域燃烧。命运可以泯灭美丽的生命,却无法泯灭生命的美丽。一个人一旦获得了美的品性,就能够超越命运,成为大写的“人”。沈从文崇尚的生命之美是未经社会文化浸染的自然的、朴素的、原始的美,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推崇的宠辱不惊,不为物牵,无为而无所不为的人格操守。他把艺术与人格融为一体,使二者交相辉映,在浩瀚星空永放光彩。

在墓碑背面,还有一个被一般人忽略的细节。在接近地面的地方,刻有一段粗糙的文字:“2007年5月20日夫人张兆和骨灰合葬于此。”

当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我的心灵又一次受到震撼。这就是一个伟大女性的归宿,她没有自己的墓地,甚至也没有墓碑,她只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沈从文墓碑背面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她什么也不要,只要把自己与珍爱的人融为一体,永远安息在一起就足够了!

这让我似乎看到了几年前的一幕:在中国公学的校长室,来自苏州的美少女张兆和拿着一匣子信去找校长胡适告状:“你看看你的教师沈从文给学生写的信!”胡适笑问:“这些信你看了吗?”张兆和答:“我不看。”胡适和蔼地说:“还是看看再说吧!如果想交往就交往,不想交往也没有关系。”张兆和根据校长的指示,把全部信看了一遍,她的芳心被老师的真情和文采打动了,从此开始了一段跨世纪的旷世情缘。在沈从文最困难的日子里,张兆和始终不离不弃,照顾着这个不会生活的书呆子,用她女性的柔情抚慰那颗不平的心。在沈从文先她而去以后,是她亲手把丈夫的一半骨灰与玫瑰花瓣揉在一起,洒向丈夫挚爱的沱江,把另一半骨灰埋葬在家乡的土地。在沈从文走了以后,她靠重温当年老师写给自己的情书度过余生,她心满意足地说:“我是北京城里最幸福的人。”在自己走完了人生的最后历程后,她作为凤凰人的媳妇,也回到了婆家,永远与丈夫生活在一起。

一位当代诗人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这就是一个伟大女性坚贞不渝的爱啊!她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所爱的人,以丈夫的荣辱为自己的荣辱,以丈夫的生命为自己的生命,以丈夫的归宿为自己的归宿,她的名字就叫中国女人。

谁说沈从文是孤独的?在长达30年的岁月里,他失去了朋友,失去了文学,失去的读者,但是他没有失去爱,正是这种伟大的爱抵消了失去朋友、文学、读者的痛苦,支撑着沈从文走过泥泞,走向明媚的春天。

如果有谁问我:什么是伟大而坚贞的爱情?那么我就告诉他:听涛山不朽的五彩石就是见证。谁找到了五彩石背面那段不起眼的光芒四射的文字,就找到了爱的真谛。

在下山的路上,我看到了绘画大师黄永玉用狂草书写的沈从文生前的愿望:“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沈从文实现了自己的承诺,他以一个士兵的身份离开故土,以一名乡土文学开拓者的业绩名扬四海,以一位文物专家的称号回归故里。啊,故乡好比一块巨大的磁石,即使是钢人铁汉,也不论离乡多远多久,终归会让他吸归自己的身旁。沈从文是幸福的,他终于回到了日夜思念的凤凰,安息在故乡的土地,每天倾听着沱江的涛声,送走黑夜,迎来黎明……

我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离开了沈从文墓地。回眸远方,听涛山并不伟岸,大师的墓地难以寻觅。只见山上有四条土路相交,构成了一个“从”字,山下有两条土路相交为一个X,加上那个化为圆点的五彩石以及石下的一排石崖,便构成了一个“文”字。啊,从文不朽!从文不朽!这是家乡的父老乡亲们用这种质朴的方式表达对凤凰赤子的热爱和纪念啊!

这让我想到,一个人的荣耀和不朽并不在于生前的评价和坟墓的雄伟,而在于他生前的作为和死后人们对他的思念。美国汉学家傅汉恩教授到凤凰后,曾经作出如下评价:”凤凰古城是美丽的山城,沈从文墓更是全中国作家最特出、最雅致的境地,可算是凤凰城最好的风景点,可以传之不朽。我有幸瞻仰,是我一生之幸事也。”

俄国的托尔斯泰、印度的甘地等人的墓地以简朴深邃著称于世。我虽无缘拜谒他们的墓地,却有幸瞻仰了可与之媲美的一座丰碑。在沈从文墓前,先生给我上一堂永世难忘的课,使我对大师的人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沈从文是一个伟大的人,然而始终把自己置于普通人的位置,从不愿意张扬。他的临终愿望就是回归故里,守望家乡,而又不愿意给家乡的父老乡亲增添麻烦。墓地是死者的镜子,是人生形象的最后定格。沈从文的墓地简朴得就像他的人一样,完全与自然融为一体,不兴土木,不破坏植被,既没有墓穴墓室,又没有地表的繁杂工程,墓碑不刻任何世俗头衔,避免一切人为的浮华雕饰,让灵魂完全融入故乡的青山绿水,让赤子永远守护着自己热爱的土地。沈从文的墓地是普通的,普通得让人的心灵受到震撼。沈从文的墓地是大师人品的最后一个载体,是永远向世人开放的人生课堂。在这里,我们世俗的灵魂可以受到净化,浮躁的心理可以得到沉淀,我们的人生可以步入更高的境界。

我站在沈从文墓前,进行着生者与死者的对话,倾听一位崇高的长者讲述世间的沧桑和人生的真谛。他的跨越时空的箴言犹如沱江的涛声穿透云霄,穿透心扉,震撼天宇,铭刻在永生的大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