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尹相如的头像

尹相如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3/06
分享

走进海参崴

                   美女如织

车到海参崴,天色已晚。经过一天的颠簸,众人早已疲惫不堪,饥肠辘辘,但是还得到移民局办理有关手续。于是全车游客只有下车,站立路旁,耐心等待导游去交涉。

游客们无所事事,怀着初到俄罗斯的好奇心,四处张望,消磨难熬的时光,嘴里叽叽咕咕,埋怨俄罗斯的低效率。突然之间,就像接到了无声的命令,顿时全体游客鸦雀无声,就连牢骚最多的广东青年和声音最大的东北大汉也没有了声息,大家的眼光不由而同地集中到街对面的电话亭。

原来有个俄罗斯少女正在打电话。透过黯淡的光线,可以看到她朦胧的背影。只见她天生迷人的身材,一头银白色的披肩长发在晚霞中熠熠生辉,格外耀眼,就像暮色中的瀑布在奔流;她身穿吊带连衣裙,手握电话的手臂白皙如雪,在霞光的辉映下放射出红色的光泽;她的裙子是鲜红色的,色正合体,就像一片红霞围裹着她柔嫩挺拔的身躯,把夜色燃烧得火红火红的……

打完电话后,她转过身来,观者情不自禁地发出惊叹:好一个绝色美女!先前看她的背影,已充分领略了俄罗斯少女的风采。现在一睹芳颜,更比背影胜三分。只见她鸭蛋形的脸上有一双蓝色的眼睛,好似两颗蓝宝石在闪光,长长的睫毛朝上卷曲,更增添了眸子的魅力;蓝宝石下面,是高高的鼻梁和性感的嘴唇。五官极为俏丽,配合得十分和谐,简直到了无可挑剔的地步。她丰满的胸脯像高耸入云的雪山,那微露的酥胸就是冰山的一角,像凝脂般洁白细腻;她的手臂似在清风中飘动的柳条,亭亭玉立的身躯就像暮色中挺拔的白杨。她迈着轻盈的步伐朝前走去,像一幅流动的画向前延伸,像一首动听的歌儿飘向远方,像一阵凉爽的风拂过燥热的心田。她的高跟鞋在石板路上发出有节奏的声响,就像在钢琴上弹奏美妙的乐曲。随着乐声慢慢地减弱,那引人注目的红霞也渐渐消逝在夜空的尽头……

街头出奇的寂静,众人屏住呼吸,默默不语,眼睛放光,把一切注意力都集中在她身上,没有什么邪念,不存非份之想,而是像面对精美艺术品一样,怀着爱美之心去欣赏,持有纯正之态去品评,完全进入了迷人的艺术世界,而忘却了自身的存在。眼随她而去,心随她而往。只希望美景凝固,时光永驻。生怕佳人从此一去成永别,巴不得眼球变成摄像机,把美人定格在眸子上,刻录在脑海中。可是,佳人毕竟飘然而逝,留下的是失望的眼神和啧啧的赞叹。一位见识颇丰的女教授发出了由衷的感慨:“到俄罗斯一趟,即令其他方面一无所获,有幸见到如此佳丽也就不虚此行了!”周围的人无不点头称是,深有同感。

在海参崴住上几天,就会发现来往于街头的佳丽何止一人,甚至也非十人八人,而是成百上千。只要你在街边一站,就会看到金黄、银白、棕色、黑色头发的各色美女,或独自一人,或三五成群,穿着各种颜色、各种款式的时髦服装,款款而来,翩翩而去,似仙女云集穿梭。他们大多具有高挑身材,而且乳部的位置比东方人要高,腿比东方人要长,因此显得格外挺拔。就连走路也是挺胸抬头,气宇轩昂,神态自若,步履轻盈,潇洒大方,充满生气,几乎看不到猥琐、拖沓的行人。他们的服饰既简单又美观,既时尚又雅致,毫不俗气,也看不到奇装异服,显示出高雅的审美观点和良好的文化素质。

啊,站立海参崴街头观看来往的俄罗斯女郎,真是一种艺术享受。犹如来到美女大观园,可以尽情地欣赏一幅幅流动的美女图;又像来到时装展示会,可以静静地观看一个个模特儿在延伸的T形台上展示上帝的杰作,真可谓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据导游介绍,俄罗斯的美女是世界出名的,而以远东为最。其原因在于远东居民是近代从俄罗斯各地迁徙而来的,海参崴属于移民城市,其居民为诸多民族的融合,所以这里的人得以集俄罗斯诸民族的优势于一体,充分体现俄罗斯民族的美。

哦,原来人与其他生命体一样,也需要杂交优势啊!或者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美学命题:融合产生美,或曰美源于融合。

                     婚礼如诗

我们在海参崴游览正值周末。令人费解的是,海滨、山岭随处可见一对对新人举行婚礼。我不由产生疑问:俄罗斯新娘何其多?经导游介绍,原来俄罗斯青年举行婚礼一般选择双休日,而且喜欢在山海之间度过人生最幸福的时刻。以辽阔的大自然作为结婚的礼堂,以高山、大海作为忠贞爱情的见证,这是多么浪漫的、富有诗情画意的婚礼啊!

在海参崴的最高峰,我有幸观赏到了一对新人成婚的全过程。只见山脚驰来几辆缀有玫瑰花的彩车,车里走出一个个笑逐颜开的俊男靓女,最后走出来的是身穿礼服的新郎和披着白色婚纱的新娘。一对新人手牵手沿着石级一步步登上山峰,来宾鱼贯随行,也许这意味着新婚夫妇从此将踏上新的人生历程吧!摄像师则紧跟追拍,不放过任何一个精彩镜头,要为新人留下最值得纪念的瞬间。我也跟随其后,用频频按动照相机快门,记录下这浪漫的异国婚礼。

登上山顶后,女友们再次为新娘补妆,作最后的打扮,然后婚礼正式开始。帅新郎挽着俏新娘步向来宾。新娘头插白花,身披白纱,手持白玫瑰,全身皆白,以此象征纯洁的爱情。此时客人迎上前去,向新人赠送奇数的鲜花;主人则按照俄罗斯的风俗,向客人献上面包和盐,客人掰一块面包撒上盐,礼节性地吃上一口。

新郎、新娘走到圆圆的石球面前,新郎把手放在圆球上,随即新娘也把手放在新郎的手上,以定格的微笑面对嘉宾。宾客则报以热烈的掌声,有的还伸出大拇指高呼“哈拉索”。这个经典姿势延续了很长时间,不知是为了让摄像师有充足的时间录下这美丽的瞬间,还是为了默默地向世人表达海枯石烂不变心的誓言?其后新郎、新娘在宾客的欢呼声中热烈拥抱、接吻,来宾高呼“乌拉”,频频举杯,祝贺有情人终成眷属。

我想婚礼到此结束了,刚要收相机,想不到新郎、新娘意犹未尽,手牵手朝山崖走去,摄像师也抬着摄像机跟随前往。我意识到还有精彩的场面在后头,连忙跟了过去。只见新娘站立山边,面对大海,展开双臂,高声呼喊,似乎只有海洋才装得下她满腔的激情。新郎走上前去,也展开双臂,紧紧地贴在新娘背后;新娘回过头来,给新郎一个深情的长吻……

啊,多么熟悉的画面!这不是电影《泰坦尼克号》中令众多少男少女倾倒的经典镜头吗?想不到现实生活中也有如此浪漫的镜头!这分明是俄罗斯婚礼的男女主人公,在以他们的行为艺术表达“与山同在,与海同深”的爱情誓言!

面对这样真实的、浪漫的、感人的婚礼场面,我陶醉了,并不亚于看一部缠绵悱恻的爱情小说!原来艺术不仅电影里才有,生活中也存在着激动人心的艺术情景啊!我想,在与天地共存的山海之间举行婚礼,与在教堂举行结婚仪式相比,同样具有宗教的庄严与神圣,而又增添了大自然特有的自在与浪漫,实在是一种别具一格的理想婚礼。

                    海港如史

日本海有一湾蓝色的海水,似利刃直插远东海岸,形成了一个状似牛角的海湾,名曰金角湾,海参崴便是镶嵌在金角湾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金角湾入口狭窄,里面宽阔,可容纳多艘巨型舰艇,又有两侧的陆地作为屏障,水深浪小,十分隐蔽,是极为理想的海港。

海参崴是一座三面环海,一面连山的山城,好似一本历史的画册,仅历史纪念碑就有200多座,近现代史上发生的各种重大事件几乎都可以在这片土地上找到遗迹。打开这本画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部沉甸甸的历史――

海参崴市徽的主体部分是一只登山的猛虎。为什么以老虎作为现代图腾?一种说法是,过去这里的老虎很多,当地人十分崇尚虎威,因此以虎作为城市的标志;另一种说法是,由于虎患频频发生,因此人们在老虎出没之处一一悬挂了有老虎形态的木牌作为警示,久而久之,虎牌便成了海参崴的标志。

海参崴有一条主要街道,名为北京街,是为纪念签订北京条约而命名的。正是这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使海参崴成为异国的土地。海参崴本身就是一个中文的地名,意为盛产海参的地方,割让给俄国后,改名符拉迪沃斯托克,俄语意为“控制东方”,其军事战略地位由此可见一斑,赫赫有名的太平洋舰队就驻扎在这里。

北京街附近的中心广场竖立着三座红军战士的雕塑,造型逼真,气势昂扬,具有苏联时期典型的艺术风格。这是远东地区最大的纪念碑,是为纪念十月革命而建造的。目睹这样的充满革命精神的雕塑,好像又回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年代。

海参崴还有一个特别的博物馆――设在潜艇里的博物馆,这也许是世界上最小的博物馆了。红旗舰队战斗光荣纪念广场的主体纪念物便是二战时期的实物――C-56号近卫军潜水艇。潜艇全长77米,如今开辟为展览馆,里面展出了许多战争的实物。潜水艇十分狭小,由前后两舱组成,舱门为一圆洞,需爬行出入。潜艇虽小,在卫国战争中却立下了不朽战功,它以击沉敌舰10艘,重创4艘的骄人成绩而名噪一时。

卫国战争的记忆毕竟太沉重了,前苏联为之付出了2700万鲜活的生命。看,商业船队纪念碑至今燃烧着长明火,那是25艘商船被击沉的惨痛记忆。再看按照意大利建筑风格建造的铁路车站,那里有为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而设立的实物纪念碑――二战期间由苏联工程师设计的,在美国制造的蒸汽机车。机车旁有一块刻着阿拉伯数字“9288”的标志物,那是表示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终端与莫斯科的距离。可想而知,当年铁路工人为了保障战争的物资供应,冒着敌人的炮火,在九千多公里的长距离运输中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为海港的山城,海参崴与大连的地理环境极其相似,但是海参崴的城市建设却无法与大连相比。大连是一座美丽的、崭新的海滨城市,而海参崴却显得十分陈旧。大连好似一个美丽活泼的妙龄少女,而海参崴却像一个老态龙钟的妇人。放眼看去,鳞次栉比的是五六层高的旧楼房,大多数是20世纪60年代的建筑。广场年久失修,到处是裂缝,道路也坑坑洼洼的,汽车一过,全车人就集体跳“摇摆舞”。我们住的白天鹅宾馆的电梯算是让我开眼界了。这种木制的老式电梯,在国内早已绝迹,限载3人,运行时猛走骤停,跌跌撞撞的,我担心他老人家随时有摔倒的可能。我们还吃了一次具有讽刺意味的“俄罗斯大餐”,用导游的话来说,“不吃要后悔一辈子,吃了可以记住一辈子”。所谓“大餐”也让我大开眼界:仅一碗汤(里面有几片菜叶和西红柿),一碗饭(上面是一块无味的光鱼),外加几片黑面包(没有配果酱)而已,在国内根本无颜用这样的东西来招待客人。起初我以为是餐厅服务员欺负外国游客,后来一看,他们吃的比我们还差。市场上,蔬菜贵得出奇,苹果、西红柿竟要数十卢布一斤。一般民众的生活虽然过得去,但并不富裕,远未达到中国的小康水平。

每逢看到此类景象,我不禁紧锁眉头,问上一句:老大哥怎么了?回想上世纪50年代,我们总是以苏联为学习的榜样,前进的动力。那时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曾几何时,老大哥落伍了,小兄弟却走到了前面,其中的诸多原因和历史教训耐人寻味。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