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观达的头像

杨观达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2/22
分享

芦苇的青空

在家乡的海滩上,有一片芦苇。

它们像一群无依无靠的孤儿,任风吹雨打,却始终顽强地生长着。那片芦苇,成了记忆中最美的风景。

春天,当第一缕春风拂过大地,芦苇便开始了它们的新生。嫩绿的叶子,细长的茎,像刚出生的婴儿,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走进芦苇丛中,感受那新生的气息,仿佛自己也融入了这片生命的海洋。

夏天,芦苇长得更加茂盛。那翠绿的颜色,像一首清新的诗,让人心旷神怡。清晨的露珠挂在芦苇叶上,晶莹剔透,像一颗颗珍珠。静静站在芦苇丛中,看着太阳从东方升起,照亮这片绿色的世界,不免心旷神怡。

秋天,芦苇开始变黄,像一片金色的海洋。风吹过,芦苇摇曳生姿,发出沙沙的声音,像是在诉说着秋天的故事,穿行在芦苇丛中,享受那宁静的时光,感受那秋天的温暖。

冬天,芦苇枯萎了,但它们并没有消失。它们依然挺立在那里,像是在等待着春天的到来,会在寒冷的冬日里,来到芦苇丛中,看着那片枯萎的芦苇,心中却充满了希望。

芦苇是一种海滩边固堤护坡的植物;芦苇穗可以制作扫帚,扫去生活垃圾;芦苇杆可以编制“苇席”用作铺炕、盖房;叶茎根笋均可用作畜牧饲料;芦苇富有医用价值,芦叶可以治疗霍乱,而芦茎、芦根可以清热生津,除烦止呕,还可以解河豚鱼毒。

芦苇,它们虽然不像花朵那样艳丽,不像树木那样高大,但它们有着自己的坚韧和美丽。它们是大自然中最普通的存在,却也是最让人感动的存在。它们让我明白了生命的顽强和坚韧,让我明白了生活的美好和希望。

陈文苞是一位温州本土青年作家,先后出版《思想的芦苇》《锦绣江南垟》《鳌山苍水》等书籍。昨日,他送一本处女作《思想的芦苇》给我,这本书集聚了他十年的旅游、读书和思考的文学结晶。从渐行渐远的旅程,到故乡的风土人情,从读书心得和电影评论,到感悟人生,形成了独具的风格。

曾经记得二十多年前去过沿河路文苞的家,他母亲指着他房间的一大堆书籍说:“文苞啊,就知道看书写文章,不是教师,却是一介书生气”,他大姐却总是自豪地说:“我弟弟喜欢看书,是个有文才的人”,只可惜当时我对文学一窍不通,兴致索然,致使我一次也没有遇见过他。

转眼间,二十多年过去了,从三十而立,到年近花甲,逐渐接触了乡土传统文化,也阅读了文苞兄撰写故乡张家堡的人文篇章,一位外姓人能够如此对家乡文化进行发掘整理,触发了内心那感激的心弦,于是我们再续前缘。

芦苇是文苞的笔名,在我的脑海里,芦苇是一种坚强独立的形象,文苞虽然生长在江南垟的乡村小镇,他却能够发挥自己的文学才能,把故乡的人文历史描写在自己的文章之中,不负于芦苇的涵义。

文苞在他的文章《母亲》中写道:“母亲,像一根芦苇,柔韧中有刚强,正是你的韧性和刚强,使我对生活不会绝望。你像一缕不熄的灯光,照亮我们前方的路。”

文苞的母亲是一位勤劳贤惠的妇女,记得当时她当时在沿河路开服装店的时候,还包揽了家里的一切家务,常常叫我大姐或我老婆帮她看一下店铺,自己跑上去煮饭烧菜;后来丈夫得了大病,她悉心照顾,不多久,丈夫又盛年早逝,那时候大女儿已出嫁,文苞和弟弟妹妹均未成年,她独自一人挑起家庭的重担,这就是一位伟大母亲的印象,像芦苇一样的坚强。

文苞把母亲的爱化作一片片芦苇,在心中生根发芽,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他生活的旅途中,时刻铭记母亲的付出与牺牲,用自己独特的爱与关怀,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

在这片芦苇的青空中,我时常感受到一种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闭上眼睛,听着芦苇在风中的摇曳声,感受着它们的韵律,仿佛融入了这片天空,与芦苇共呼吸,共同感受生命的节奏。

每当我站在海滩边,看那一片片的芦苇,总会想到那些独立思考、坚韧不拔的人,他们就像芦苇能够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中生长,在困境中绽放,当面对挑战时,不会选择逃避,而是会勇敢地面对,用智慧去解决问题。这种坚韧与顽强,正是芦苇和人类思想的共同点。

然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思想很容易受到各种干扰和影响。有时候,我们会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和判断。这时候,我们应该像芦苇一样,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力,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左右。

芦苇的个性,似乎在诉说着某种哲学。当我们把芦苇与“思想”联系起来,不禁让人想到,这看似渺小的植物,却蕴含着深厚的智慧。如果我们能够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追求,就有可能成为真正有思想的人。

当我们像芦苇一样,拥有坚韧顽强的生命力和追求真理的思想,即使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就能保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世界里,用我们的智慧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那片芦苇,它们是我的故乡,也是我的思想。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