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观达的头像

杨观达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6/17
分享

平等小学的往事

一、平等小学老照片

端午前夕,我与原龙港三小的杨观浩校长闲坐,闲聊间,杭州的徐存平老师发来了一张珍贵的照片。徐存平是我国著名宋史学家徐规先生的长子,文革时期担任平等中心学校的初中历史教师,与当时教初中物理的杨观浩一同成为我的初中恩师。

这张老照片虽未注明拍摄年份,但背面详细列出了人物名单,并盖有红色印章,显示为中国少年儿童队浙江省温州区平阳县平等小学少年儿童队部赠。

照片背面清晰地写着:“赠给尤大街叔叔,中国少年先锋队平等队部赠,四月廿四日。”名单从左至右依次排列:后排有郑祖荫、杨登黎、章成恒、杨志荣、陈启隆、杨德生以及尊敬的张素珍老师;中排是杨登多、徐启章、杨邦泉、陈绍翻和杨陈娥;前排则是叶永和、杨寿某(名字模糊)、陈敬浦、陈敬赞和陈传標。

每一张面孔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记忆与情感,这张照片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更是师生情谊的珍贵纪念。我决定按照名单拜访当事人,以揭开这张照片背后的年代故事,也让那段历史更加鲜活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二、老照片里的人物

2022年初秋,我撰写了一篇题为“平等小学的前世今生”的文章,深入剖析了这所历经百年沧桑的学校的历史变迁。凭借对地方文史三年的研究经验,我初步判断一张珍贵照片拍摄于1951-1952年间。为了进一步核实这一时间点,我特意走访了多位健在的亲历者,包括叶永和、陈敬赞、陈绍翻、杨寿楠和一些老师的家属等,以期让解放初期平等小学的历史细节更为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根据历史和当事者回忆:当时的平等小学校长是陈启隆,横河人,后来因肃反运动被撤职批判;杨德生老师是教导主任,1953年秋接替陈启隆担任校长,1956年担任白沙农中校长,后来担任宜山小学校长;杨志荣老师是张家堡人,体育老师,国民党部队文职人员投诚起义,解放后回乡教书,解放军西南军区离休干部;杨登黎老师,张家堡人,地理老师,后来在白沙象岗小学任教;张素珍老师,鳌江人,语文老师,二年级班主任,“文革”期间回鳌江任教;章成恒和郑祖荫老师情况不详。

中排学生中:杨登多,张家堡人,已去世;徐启章,徐家庄人,平中毕业后先后在徐家庄小学和县城某担任小学教师;杨邦泉,张家堡人,温州著名散文家杨奔先生的长子,毕业后去平等皮革厂工作;陈绍翻,士家垟人,宜山中学毕业后参加部队,退伍后担任梧桥小学和朝阳小学教师,后弃教从商;杨陈娥,张家堡人,情况不详;

前排学生中:叶永和,吴家弄人,小学毕业后考入平等(香林寺)农中,高级社期间参加平等和宜山中医学培训六年,后在平等保健所工作;杨寿楠,张家堡人,毕业后考上平阳师范,因为父亲去世家境困难未去读,后在平等皮革厂工作;陈敬浦,希贤人;陈敬赞,瑞安师范毕业后参军,退伍后分配到温州港务局,曾经担任温州海运公司船舶政委和公司党委办公室主任;陈传標,横河浹争人。

经过深入调查与核实,这张照片拍摄于1951年四月廿四日,展现了平阳县平等小学第一批参加中国少年先锋队大队部的集体风采。照片中的学生们,作为平等小学第一批加入少先队的十名队员,他们的面庞洋溢着青春与朝气。其中,陈敬赞担任少先队大队长一职,而所有的大队委员均是从班级班长、副班长中选拔出的佼佼者。

这张合影不仅是一次历史的记录,更是平等小学少先队光荣传统的起点。它见证了少先队员们的团结与进取,也展示了平等小学在教育领域的卓越成就。这张珍贵的照片,将激励后来的学生们继续传承和发扬少先队的光荣传统,为学校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平等小学的往事

平等小学的历史可追溯至1905年,当时乡绅杨慕份在后仓大夫第创办了平阳县私立关西初级小学。杨慕份,字君雅,号晦阁,是清郡庠生,同时也是江南镇董事会总董和学董。他致力于江南垟地方教育事业,为平等小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1908年春季杨慕份邀请泰顺名儒清末举人周季兰先生到关西小学担任教务主任。

1909年其长子杨绳孙(1889-1910),又名競,字伯幹,日本同文书院毕业后关西初级小学校长;次年伯幹因病去世,

1910年10月11日浙江省视学刘秉文视察关西小学,刘绍宽、杨慕份、鲍竹君、王仲平等陪同,刘秉文督学提出学校关西小学应扩大教室和体育设施建设,关西小学迁址西村河尾头的杨氏新宗祠,由于杨绳孙因病去世,校长由其二弟杨榖孙(字乐胥)担任。新宗祠建于1899年,张家堡乡绅们带头筹措资金,瑞安孙怡让先生推荐工匠,宗祠上梁时由刘绍宽、诸葛和卿、黄庆澄、杨穆如四人抱梁。

1917年5月2日张家堡杨氏新祠连续失火;

1918年春季开学,关西小学迁址杨氏老宗祠;

1920年杨慕份四子杨焯孙杭州甲种工业学校毕业担任关西小学教员;

1933年杨仲坚上海持志大学毕业,担任关西小学教员,著名美籍华人数学家杨忠道和温州著名作家杨奔在1929年发蒙于关西小学;

1933年杨氏宗祠修建,关西小学暂时搬到大夫第;

1934年杨氏宗祠修建完工,关西小学重新搬回杨氏宗祠;

杨忠道在1937年平阳中学毕业后,回到关西小学担任二年级算术老师,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家乡的孩子们。两年后,他成功考入浙江省立十中(即温州中学),毕业后顺利考入浙江大学,不断拓宽学术视野。经过不懈的努力,杨忠道最终成为世界著名的美籍华裔数学家,为数学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

1940年杨奔担任关西小学的国文教师。他热爱文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1942年他参加了郑楼浙江温州师范学校的教师培训,经过一年的系统学习,他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之后,他先后在绿萍小学和宁波鄞县师范学校担任国文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最终,他成为温州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为温州的文化事业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42年,关西小学在政府和乡绅的大力扶持下,在东村东垟新建了五间双层楼房作为校舍,同时配备了宽敞的操场,为师生们创造了更加舒适的学习环境。

瑞安籍著名音乐家缪裴言先生与关西小学有着深厚的渊源。他回忆道,1944年为了躲避日寇的侵略轰炸,他和二姐缪裴菡投奔到林官仓外婆家,并在关西小学度过了小学一、二年级的美好时光。在那里,他接受了启蒙教育,为日后的音乐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缪裴言先生的家庭背景也颇为显赫。他的姥姥是温州著名教育家刘绍宽的二女儿刘念萱,妈妈是抗日将军林谷的姐姐林蕡,父亲则是我国著名音乐家缪天瑞。这样的家庭背景,不仅为他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也让他在艺术道路上受到了诸多熏陶和启迪。

如今,已是八十高龄的缪裴言先生回忆起这段往事,依然感慨万千。他感谢关西小学为他提供的宝贵学习机会,也感谢那段时光对他音乐梦想的启迪和滋养。他的成功经历,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耀,也是关西小学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动见证。

1950年2月,随着平阳的全面解放,关西小学迎来了新的历史阶段。学校从原属的龙江乡划归新成立的平等乡,并更名为平阳县平等乡中心学校,张家堡的杨登晃老师担任首任校长,肩负起引领学校发展的新使命。

在解放初期,由于资源有限,平等小学设有两处校址。低年级的学生们在后仓大夫第举人书房中汲取知识,而高年级的学生则在东垟五间楼内勤奋学习。这种特殊的安排,虽然条件艰苦,但师生们依然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

1950年秋季,王玉生接任校长,1951年春季开学,陈启隆老师接任平等小学校长,杨德生担任教导主任,共同肩负起学校的教育重任。然而,1953年陈启隆因肃反运动受到撤职批判,杨德生便临危受命,接替了校长的职务。

在此后的岁月里,平等小学历经多位校长的辛勤耕耘。吴时耕、施克成、杨寿海、杨登满、杨象尊、李舜梓、陈绍庭、杨艺淼等校长们,他们各自在任期内为学校的发展倾注了心血,使得平等小学逐渐发展成为当地一所知名的小学。

1963年,为了响应农村建设的号召,平等乡中心学校开始附设农中,并增设简易初中的课程。这一创新举措使得朝阳、宜东、吴桥、横河、利民、徐家庄、希贤、韩家垟等8所村小的学生有了接受初中教育的机会,大大拓宽了他们的求学之路。

1966年“文革”开始,农中停办,学校虽然面临一定的困难与挑战,但依然坚持发展。

1971年平等乡中心学校开始实行“中小学七年制教育”,政府在东垟五间双层教学楼东边新建了五间平房,并添建了厨房和卫生间。

1973年平等中学第一届毕业生毕业,学校在操场北边建了五间二层楼房,使得学校的硬件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经过这些年的努力与发展,平等乡中心学校已经逐渐成长为一座中等规模、设备齐全的乡镇中心学校。

1980年,平阳县平等乡中心学校成功转型为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取代了原先的七年制教育模式。这一重大改革不仅将小学教育年限延长至六年,初中教育年限扩展为三年,而且吸引了大量优秀的大学生和师范生加入教师队伍,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教育质量。

1983年随着苍南县的成立,平阳县平等乡中心学校更名为苍南县平等乡中心学校,继续承载着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

1988年,平等乡中心学校圆满完成了初等义务教育任务,并实现了中小学的分设。出于多种因素考虑,初中部迁离了张家堡,在接近宜山的陈华垟村建设了新校舍,并命名为平等中学。与此同时,小学部更名为平等乡中心辅导学校,承担起对全乡八所村小的辅导和管理工作,以确保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平等中心学校迎来了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在1977年至1993年的短短十五年间,学校培养出了众多杰出人才,如旅美中医博士生导师杨观虎、浙江大学教师博士生导师杨世锡、美国著名大学博士生杨登亮、温州大学瓯江学院院长杨彬等等。这些优秀学子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不仅为母校增添了荣誉,更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0年1月,因区域调整,学校划归龙港镇管辖,更名为龙港镇平等辅导小学,继续承担着培育英才的重任。

2011年九月,学校进一步更名为龙港镇平等小学,并扩展了管辖范围,包括曙光、利民、徐家庄三所小学,进一步提升了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2019年,随着龙港撤镇设市,平等小学也与时俱进,更名为龙港市平等小学,继续为龙港市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然而,2022年,龙港市平等小学宣布停止招生,这标志这个有117年历史学校的结束。据媒体报道,平等片区的学生将被安排至陈家宅村的龙港十二小学和龙腾小学就读。虽然新的学校环境将带来全新的教育体验,但上学路程的增加无疑给广大学生和家长带来了诸多不便。这一变化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教育资源分配和区域教育发展的深思。

四、乡村教育的未来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上世纪末,乡村教育曾呈现“村村有小学,镇镇有初中”的繁荣景象。然而,本世纪却迎来了“撤点并校”的高潮。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乡村人口外流加剧,同时计划生育的实施也使得学龄人口逐年减少。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学校因师资薄弱、生源减少而逐渐走向消亡,乡村振兴的前景也因此变得堪忧。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平等小学的历史变迁,见证了从清末、民国到解放后以及改革开放时期的教育发展历程。乡村教育作为全民教育的核心,是国家强盛的基石,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张家堡的前辈和有识之士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他们致力于教育事业,培养人才,慷慨解囊,修建校舍,资助贫困学生。老师们更是放弃城镇的优越条件,到乡村辛勤教学。那些优秀的学生们也不负众望,刻苦学习,成绩斐然,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贡献。他们都值得我们由衷的尊敬。

教书育人,不仅要对有天赋的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培养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更要注重对大多数普通学生的育人工作,引导他们成为社会的稳定基石。一所小学堂,承载着一段近代史。回顾平等小学的百年教育史,那些曾经的人和事依然令人感动。平等小学所承载和寄托的不正是我们珍贵的历史记忆吗!

备注:特别感谢叶永和、陈敬赞、陈绍翻、杨寿楠先生接受采访,感谢陈敬甫老师提供平等中学第一届毕业生照片,非常感谢各位老师的阅读和点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