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华乃天宝,人杰则地灵。地域文化往往成为作家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宝库,诸如沈从文之于湘西,从维熙之于北大荒,贾平凹之于商州。被誉为鬼才作家的贾平凹享誉文坛三十余年来,从未忘记过生他养他的故乡商州,贾平凹是商州的名片,商州的父老乡亲以作家为荣。商州名气大增,人皆称之为西安后花园。
贾平凹一直在西安生活和写作,虽然足迹遍及全国各地,但他惜时如金,很少参加文学之外的活动。文友说千年帝都与古城西安仅一步之遥,多少文人骚客在此留下诗文墨宝,白居易的《长恨歌》如泣如诉,杨贵妃缢死咸阳马嵬驿的爱情悲剧脍炙人口,边塞诗人王维西出阳关,“劝君更尽一杯酒”情深意长传为友情佳话,而声名日盛的著名作家怎么没有涉足帝都咸阳呢?
其实,著名作家贾平凹和咸阳的渊源甚深,信手拈来几则著名作家贾平凹与咸阳鲜为人知的事迹,以飨读者。
《满月儿》与礼泉《烽火社史》
有贾平凹研究专家说,贾平凹是因二十七岁时发表在《人民日报》文学副刊的《丑石》一举成名,走上文坛。实则不然,贾平凹成名之作应该是比创作《丑石》更早的短篇小说《满月儿》,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令初入文坛的贾平凹声名鹊起。
满儿月儿的青春阳光形象令因文革而死气沉沉的文坛焕然一新,满儿月儿的灿烂音容如犹在耳,让人想起蒲松龄笔下的婴宁,被千万读者所喜爱。贾平凹《满月儿》的成功,与前往咸阳礼泉烽火参与编写《烽火社史》,深入生活分不开。
那一年,贾平凹二十三岁,刚从西北大学毕业,被分配到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部工作,时任助力编辑。时值文革末期,劳动模范王保京的事迹享誉全国,令礼泉烽火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子引人注目。贾平凹被组织派遣协同文化部门的人编写《烽火社史》,领头编写社史的是出版社文艺部负责人陈策贤和时任礼泉县委副书记的李若冰,和贾平凹一起去的还有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的白志刚和礼泉县文化馆的邹志安。
村民纯朴的渭北风情令商山丹水中熏陶长大的贾平凹眼前一亮,灵感顿生。
烽火的发展是中国农村前进的典型代表和缩影,大跃进,合作社,无论是否科学可行,烽火人总是激情澎湃,乐观勇敢。在走访编写《烽火社史》的间隙,贾平凹用仔细敏锐的眼光观察感受着生活。二十三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创作年龄,鲜活的人物和诗意的生活让贾平凹文如泉涌,一气呵成,写出了《岩花》《果林里》《满月儿》等小说。
在纪念陕西文坛泰斗中国石油文学奠基人李若冰的文集里,贾平凹深情回忆了李若冰先生在文学之路上的鼓励和栽培,尤其提到了和许多文坛大家在礼泉烽火深入生活,如何创作出短篇小说《满月儿》,记忆犹新。
贾平凹和礼泉民间艺术家刘怀明
“周易万年传,高人在民间;始信有奇缘,相知到礼泉。”贾平凹的这一幅字刚柔兼济饱含热情,记录了著名作家和咸阳民间艺术家的真情交往,成为文坛佳话。神秘文化是贾平凹文学艺术一大特色,刘怀明是贾平凹创作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人物。
刘怀明是礼泉县西张堡南刘村人,痴迷民间文化,曾收集整理民间故事三百余篇,对《周易》研究又有颇深造诣,尤其擅长易经预测,先知先觉,灵验如神。刘怀明被当年的省群艺馆馆长刘军慧眼识珠,有推荐给具有神秘文化情结的乡党贾平凹。在刘军家里,刘怀明酒逢知己,贾平凹特别高兴,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贾平凹博览群书,尤其对佛学易经道教等神秘文化情有独钟,《废都》《土门》《白夜》阴阳颠倒神鬼同流引人入胜。刘怀明的数次预测灵验让贾平凹深信不疑,创作《废都》前后,贾平凹可谓身心疲惫,文友路遥和邹志安撒手人寰,家庭破裂,偏又患上肝病。刘怀明精通易经,预知平凹祸不单行,随即通过何丹萌告知贾平凹,于上世纪九三年底前往礼泉,接受神秘单方医治顽疾。
一个是著名作家,著述等身,一个是民间布衣,怀才不遇。贾平凹成为著名作家后,书法也迅速升值,一时洛阳纸贵。贾平凹执着文学创作,惜墨如金,轻易不泼墨挥毫,但先后为刘怀明写下“疾风知劲草,岁寒见松柏”“入世喜交天下士,披书时见古之人”“书当求实用,道岂在空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固本清源,除邪扶正”等诸多条幅,足见情谊之深。
二零零三寒冬,剑眉凤目银发长须的刘怀明,病魔缠身,溘然长逝。可惜贾平凹时有要事不能分身,没能亲自前往礼泉吊唁好友,特别委托好友商洛籍作家王盛华等人前往礼泉县西张堡南刘村吊唁并送了花圈。礼泉作家张文闯还把刘怀明和贾平凹之间的文坛佳话写成文章,发表在《咸阳日报》上。
咸阳旬邑有个铁杆“贾迷”
旬邑是典型的黄土沟壑地貌,山大沟深,北与甘肃交界,交通极为不便,被誉为咸阳的柴达木。然而就在这个咸阳偏远的山区,却出了一个才华横溢的人物文彦群,不仅是九十中学的一位优秀教师,而且还是一位著名的铁杆“贾迷”。
最早知道著名作家贾平凹,文彦群只有十二岁。文彦群的家庭背景和贾平凹特别相似,母亲是农民,父亲是小学教师,小时侯的生活特别艰苦。十二岁的时候,《陕西日报》上记者秋乡的那篇文章《山的儿子——青年作家贾平凹》引起了文彦群的极大兴趣,从此一个崇高的作家梦想在文彦群幼小的心灵里深深扎根。
文彦群开始关注收集贾平凹的文章,他节衣缩食,想尽了一切办法,或买或换,从初中高中到宝鸡文理学院,十多年从没间断,关注贾平凹,收藏贾平凹的作品,甚至连贾平凹存世甚少刊于一九七六年的第一本作品集《兵娃》,也想方设法搞到了。
真正和著名作家贾平凹零距离,还是二零零二年。已在西安市第九十中学工作的文彦群,在作家鲁风先生的引荐下,会见了心仪已久的贾平凹。看到文彦群多年收藏他的作品,贾平凹非常感动,当即题词并合影留念,交往日深,成为文坛上令人羡慕的忘年交。此后,《西安晚报》、西安电视台多次报道,文彦群成了著名的铁杆“贾迷”。
文彦群在九十中学办公室主任的位置上不断进取,积极写作,另贾平凹欣慰不已。惜墨如金的贾平凹为九十中学题写了校名,彦群结婚的时候,贾平凹送来了厚礼。文彦群把和贾平凹的合影照挂在厅堂,父亲从咸阳旬邑来到西安城里,看到儿子安家西安,事业有成,尤其是和贾平凹交往感到由衷高兴。
如今,来自咸阳旬邑的铁杆“贾迷”初入文坛,文彦群的散文集《情谊如酒》出版,行云流水,情真意切,很受读者好评。
贾平凹亲临咸阳,医院里陪伴母亲
贾平凹是个大孝子,父母含辛茹苦供养他们兄妹成人,走向文坛,成为著作等身的著名作家,贾平凹一直尽着儿子的责任,孝敬着父母。我的文友郭易平在咸阳一个医院做宣传工作,谈起贾平凹亲临咸阳,陪伴母亲看病的事,很受感动,母爱如山,从著名作家的身上,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母亲的伟大。
那是二零零六年的事,贾平凹的母亲已经七十八岁高龄,母亲辛劳一生,身患疾病,身为长子的贾平凹决定陪伴母亲来咸阳医院做手术。那时贾平凹刚当选作协主席,很忙,但贾平凹放下了一切,和弟妹们一起陪伴母亲左右,关照无微不至。偌大的医院里,人来人往,贾平凹很受关注,但他谢绝了一切社会来往,默默侍奉在母亲床边,直到出院。
作家柯云路的报告文学曾令游医胡万林一夜成名,而在文坛上如日中天的贾平凹却坚持着作家的良知,从未违心地给名人写过传记。但陪伴母亲在咸阳治病的日子,却破天荒地接受了医院院长的邀请,合影留念。至今,那张合影还在医院的荣誉室陈列着,记录着贾平凹陪伴母亲看病的日子。
然而手术还是失败了,第二年九月贾平凹母亲去世,享年七十九岁。回到丹凤老家,按照乡俗,贾平凹披麻戴孝,不管是政府官员还是平民好友前来吊唁,贾平凹都穿着麻鞋,理好孝衣孝帽,行跪拜大礼。
一篇《祭父》令人心情悲痛,一篇《哭婶娘》让人热泪长流。翻开贾平凹写母亲的文章《我不是个好儿子》,我真切感念母爱的伟大,对贾平凹的母亲心生敬意。贾平凹的父亲去世之后,他把母亲接到城里养老。在咸阳医院里,贾平凹陪伴了母亲最后的日子,令咸阳医院的医护人员无不感动。
贾平凹担任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
贾平凹小时有一个梦想,就是长大站在讲台上,做一个授业解惑的教授。贾平凹成为著名作家后,许多知名大学以聘请贾平凹做客座教授为荣。贾平凹曾在一篇文章里调侃自己:“眼看到手的教授却叫不成,叫我贾教授吧,好像我这个教授是假的,叫我平教授吧,好像我这个教授没水平,叫我凹教授吧,我觉得是骂我。”但贾平凹在惜时如金的写作中,仍然担任西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院校的客座教授。
令贾平凹感到满意的还是担任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客座教授。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乾县师范,曾经培养过邹志安、程海等知名作家。职院院长刘聪博是陕西教育督学、文学博士,曾经担任过咸阳教育局局长,喜爱文学却执着教育事业,老家在和丹凤一水之隔的安康旬阳,和贾平凹也是要好的朋友。当刘聪博代表学院邀请贾平凹担任学院客座教授时,想起文友邹志安英年早逝,贾平凹没有犹豫,欣然答应。
在百忙之中,贾平凹亲临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学生如何作文与做人。记得零九年四月二十九日,著名作家贾平凹和评论家李星前来咸阳职院讲学,因为是对外公开,我和几个文友都去了,大礼堂里挤得水泄不通,贾平凹的商州话令人耳目一新,他的讲座博得阵阵掌声。贾平凹做的报告是《当下社会的文学立场》,李星做的是《作家与作品的联系与可能》,激励文学爱好者在混沌而伟大的年代里执着追求,对当代文学做了深深的剖析和思考,受益匪浅。
同时,由咸阳职院院长刘聪博倡导组建的陕西作家文库在咸阳职院图书馆建成,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纷纷为文库捐赠书籍。作为客座教授,贾平凹率先支持,那次报告会上,他和李星先生分别捐赠了自己的著作。
当地球成为一个村子的时候,文学极其边缘,走向了多样化,并淡漠了地域色彩,有人喜欢村上春树,有人喜欢赫塔·米勒,见仁见智,并不以诺贝尔文学奖为标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直是作家的爱好和追求。西咸已经一体化了,说不定著名作家贾平凹那日闲时踱步,和正在专注阅读《山本》的你碰个正着,成为朋友,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