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陕西于国良的头像

陕西于国良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1809/10
分享

来自远方的牵挂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强烈地震。霎那间,断垣残壁、废墟瓦砾、生灵涂炭,灾区人民不绝的呻吟和失去亲人的悲痛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

    面对同胞所遭受的空前苦难,农民企业家,兴平市南市镇周边村张增加、刘亚妮夫妇再也坐不住了。2008年5月13日上午10点钟,张增加夫妇将连夜采购到的价值5万余元的方便面和矿泉水,装满了租来的两辆汽车,不顾余震危险,亲自驾车一路急行,将救灾物资送到汶川大地震重灾区都江堰,把物资分发到灾民手中。之后,夫妻俩依然并肩作战,和解放军战士一起,忘记了疲劳,投入到紧张的抗震救灾之中……

    2008年6月1日,我和礼泉县物资局退休干部、礼泉作家协会会员赵德才先生一起,驱车来到兴平市南市镇周边村,采访了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先进人物张增加。面对记者的赞誉,这位纯朴的关中汉子感慨万千。他激动地告诉笔者,汶川大地震损失惨重,受灾同胞惨不忍睹,我的这点贡献实在是杯水车薪,算不了什么。

    爱和恨都非无缘无故。张增加想到含冤去世的父亲和自己坎坷贫穷的童年,在那异常艰苦的岁月,仍然受到许多好心人无私帮助的情景。在这次大灾面前,献出自己的一点爱心,是完全应该的。这既帮助了灾区同胞,也了却了父亲生前的遗愿。

    童年,父爱难忘

    贫穷困苦的童年,让张增加记忆犹新。但记忆中温暖如春的父爱,却让他刻骨铭心。

    1971年,张增加出生在渭河北岸兴平市南市镇周边村。在张增加的记忆里,父亲忠厚慈祥,视党的事业为生命。但一生却艰难坎坷,至今回忆起来,依然令人潸然泪下。父亲张向友很早就参加革命,是一名意志坚强的共产党员,解放后曾经在兴平县委工作。三年困难时期,父亲响应党的号召,回到村里,担任周边村党支部书记。当时浮夸风盛行,所谓的农村形势一片大好。但实际情况却是,粮食短缺,村里饿死了人。忠厚老实的父亲如实反映情况,据理力争,把仅有的粮食偷偷救济给群众。然而张向友却因恶毒诬陷攻击社会主义而锒铛入狱,整整坐了7年牢后才被释放回家。

    父亲入狱的时候,张增加还没有出生。善良的母亲和五个哥姐相依为命,在十年浩劫中等待父亲回家。母亲是汉中人,8岁的时候和13岁的姐姐从汉中逃难到关中,被张向友的大姐收养,18岁时和父亲成婚。在漫长的等待当中,母亲勤俭持家,苦度时光。7年后,父亲终于回来,又生下了姐姐和他。孩子太多,日子艰难,父亲给他和姐姐分别取名增加和完根。日子虽苦,但父亲依然对他们兄妹关爱有加。同时,辛勤的劳动着,地里收获的高粱就是主食,苦苦度日。还把高粱秆绑成条把,拉到礼泉史德镇集上变卖,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

    当张增加在南市中学读初一时,父亲大病不起,那时张增加只有12岁。卧床不起的父亲把儿子搂进怀里,泪流满面。父亲知道自己身体不行了,可幼小的孩子怎么办?他当即决定把只有15岁的女儿完根定亲,用500元彩礼在兴平马嵬给小儿子增加定了一门娃娃亲,妻子叫刘亚妮,当时只有9岁。父亲安排妥后,把增加叫到跟前,流着泪说:“你要好好念书,长大为国家作贡献。爸是冤枉的,相信国家一定会给爸平反的。要相信党!”父亲含冤撒手人寰,张增加幼小的心灵蒙上了挥之不屈的阴霾。

    父亲去世,家里更加困难,张增加不得不辍学回家,帮母亲打理家务。真是祸不单行。父亲去世不久,操劳过度的母亲又半身不遂,卧床不起!哥姐已经成家嫁人,家里只能靠姐弟俩艰难打拼,陪伴母亲艰熬的过着日子。为了改变贫穷的家,张增加什么苦都吃过。他学父亲绑过条把,和姐姐去礼泉史德集镇卖;他瘦小的身体跟基建队去当工人。18岁时,在亲友的帮助下,买了个农用三轮车,忙时务农,闲时跑运输,穷苦的家慢慢有了起色。1993年,21岁的张增加在刚盖好的房子里结婚。当年父亲给他订的娃娃亲,18岁的刘亚妮走进张增加的家。患难夫妻显真情,十年来,同样苦难出身的刘亚妮对张增加有了很深的了解,聪明能干、吃苦耐劳的张增加让刘亚妮看到了人生的希望。

    想到父亲坎坷一生,以及临终遗言,张增加决心大干一场,改变贫穷落后的家庭面貌,让妻子过上好生活。改革开放的春风已吹到关中大地,张增加看到好多人凭着胆量和智慧发家致富,也开始了他的艰难创业。年轻的张增加看到关中玉米连年丰收,又从朋友处得到一些收购信息,便从亲友处借来资金,开始大量收购玉米,开始赚了一部分钱,但随着粮食市场的政策变动,加上对粮食的储藏不懂,生意赔了。面对残酷的现实,坚强好胜的张增加不服输,看到当地有人用土锅炉炼油,他豁出去了,又借来资金,开始土法炼油。然而命运之神并没有垂青这位坚强执著的关中汉子,几次折腾下来,累计赔了13万3千余元,亲戚朋友吓傻了,这该怎么办?屋漏偏遇连夜雨,张增加本就不富裕的家里雪上加霜。

    13万3千元,对于一个花一元钱都要算计的农村人来说,那可是天文数字呀!要不是瘫痪在床的母亲和任劳任怨的妻子再三规劝,张增加死的心都有了。“钱是人挣的,办法总会有的。你千万不要想不开,你不活了,妈怎么办?孩子,怎么办?再苦我和你一起干,还一点少一点!”刘亚妮苦口婆心地劝说丈夫。张增加终于鼓起了生活下去的勇气。他再也不敢盲目地干了,也不敢面对亲戚朋友,10多万元的帐还没还完,更别说再借到一分钱了。前途未卜,张增加心急如焚,人生的路该怎么走呢?

    在一段留心观察和苦苦思索之后,张增加终于看到了一线希望。80年代末,在礼泉兴平一带,国家引导农民开始大面积栽种果树,而树苗却物以稀为贵。张增加想建立一个苗圃。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妻子后,得到了爱人的支持。白天,刘亚妮把妹妹和村里的孩子叫来,一起去兴平市里,去捡别人吃过扔掉的桃核。张增加也带着一个草帽,在城里和妻子一起捡,傍晚用自行车一袋一袋往回驮。那两亩地被张增加翻的平平整整,全部把桃核种了进去。

    真是天无绝人之路,那一年特别的风调雨顺。张增加没有投资一分钱的苗圃长势喜人,夫妻俩像对待孩子一样精心呵护,松土,除草,那是他们的希望呀!当桃苗长大后,夫妻俩小心翼翼的把桃苗挖出来,一颗竟能卖到4毛钱。二亩桃苗整整卖了4000多元,张增加夫妇舍不得花一分钱,除了给母亲看病,还了一点帐,还剩800元。握着汗津津的800元钱,刘亚妮激动地对丈夫说:“这下咱有本钱了,好好干,以后的日子就会好起来了。”看到勤劳朴实的妻子和自己同甘共苦,不但把有病在床的母亲照顾得很好,而且把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张增加看到了人生的希望,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历经坎坷修正果

    只有800元,能做什么?再也不能盲目闯荡了。张增加和有经验的老人朋友一起座谈,虚心向别人请教,人生的路该如何去走。针对一没资金二没技术的情况,许多老人建议他,“天下生意做遍,不如开店卖饭。去史德街道开个饭店吧!”张增加接受了他人的建议,和妻子商量怎样开饭店。妻子刘亚妮很赞成,开饭店苦是苦,但实在,只要能吃苦,肯定能成功。

    说干就干,1997年秋,张增加来到他熟悉的礼泉史德街道。史德街道位于礼泉、乾县和兴平市交界处,每逢一四七集日,南来北往的客商和四通八达的村民人山人海,而真正实惠的小饭馆却不多。张增加终于找到了一间合适的门面,交了3个月500元房租,身上只剩下了300元。

    这一次拼搏,张增加下了最大的决心,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在史德街道开饭店的决定得到了亲友的支持,几位哥姐把家中的桌凳和碗碟全部提供出来,并主动帮忙照顾卧床不起的母亲和幼小的孩子。很快,史德镇实惠餐馆开张了,张增加夫妇早上三四点钟就起床,择菜、和面、厨房操作、招呼顾客,两个人忙得没有一点空闲。夫妻俩勤劳吃苦,待人热情,实惠餐馆生意越来越好,五六年下来,13万元的外帐还完了。

    无责一身轻,张增加长长舒了一口气。多年来的生活压力,让张增加身心交瘁,还完了外帐,他决定放松放松。2002年的一个生意淡季,张增加把饭店交给妻子,决定去山东姐姐家里,转一转散散心。山东的经济发展,令张增加惊叹不已,尤其是数十万人搞木材深加工生意,令张增加感到吃惊!这些废旧木材在兴平礼泉一带,可全都被大家烧了呀!张增加没有急着回家,而是通过姐姐介绍,到一个木材厂打工,吃苦耐劳质朴厚道的关中汉子,赢来了山东老板的信任。张增加是个有心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把木材加工的整个工序熟记于心。

山东之行是张增加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回到家后,他把这个反复考虑过的商机告诉了妻子,刘亚妮对丈夫说:“我们终于还完了外帐,这一辈子再也不敢有啥差错了。木材加工咱这儿还没有,风险不大,可以干。不过,实惠饭店不能丢!”妻子说的很对,张增加认真考察了市场,经过充分分析和准备,他用曾经搞过货运的三轮车,走村串乡收购木材,单枪匹马干了起来。

    机遇总是在等待有充分准备的人。多年来烧材的木头还能卖钱,大家非常高兴,纷纷把木头卖给张增加。他的木材加工厂很快壮大起来,废旧木材被利用起来,合格的木材产品供不应求。但张增加没有忘记过去的坎坷经历,对木材厂,他是那样的认真负责,吃饭睡觉都在厂里,木材加工的每一道工序,他都认真检查,毫不马虎。到2006年,张增加的木材厂不断扩大,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办了一个分厂。看到木材厂非常繁忙,而且利润好,妻子刘亚妮把实惠饭店转让出去,来到木材厂,夫妻并肩忙起来。

感恩,从身边开始

    三十而立,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张增加终于成功了。想到父母的终生辛苦,张增加常常泪流满面。卧床不起的母亲在儿子无微不至照顾二十多年后,于2006离世。想到父亲的临终遗嘱,张增加激动不已。父亲虽然含冤去世,但党和国家已经拨乱反正,国家一切恢复了正常,张增加感到很欣慰。父亲叮嘱他长大为国家作贡献,他想现在是时候了。

    周边村是兴平市一个偏远的村子,兴礼公路穿村而过。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整个关中大地,周边村里的好多人走进城里打工。张增加的木材厂不断扩大的消息不胫而走,许多人想到厂里工作。自己小时候,家中很贫穷,受到村里不少帮助,他决定把家中有困难的群众优先安排进厂。在张增加的两个木材厂里。除了几个技术师傅外,工人都从村里聘请,一下子用了70多人。

    致富不忘乡亲,感恩从身边做起。村里的公益事情,张增加积极参加,修路建校,他都慷慨解囊,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他清醒的记得,在小的时候,家中非常困难,党和国家没有忘记他,过年的时候,民政部门曾数次送来米面油,还送过军用被子和衣服。党的富民政策好,一家人终于过上了好日子。谁家有困难,张增加都伸出帮忙的手。村里有的老人冬天不能解决取暖,张增加便把木材厂的废旧木屑给老人点炕,有的村民盖房子,打地板的时候需要锯末,张增加从不要一分钱,需要多少取多少。还有的孩子考上了大学,家中困难,张增加都送去急需资金,并勉励孩子好好学习,将来长大为国家多做贡献。

    张增加用一颗感恩的心赢来了大家的尊重和理解,支持木材厂的人更多了。

    爱到汶川情意深

    2008年5月12日,张增加正在木材厂里忙碌。中午刚刚端上饭碗的张增加突然感觉大地在不停摇晃,妻子也感到地在晃动,张增加立即意识到是地震了!果然,不到两个小时,电视里传来四川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的消息。8级地震,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呀?张增加清楚的记得父亲曾经给他讲述唐山大地震的可怕灾难,四川汶川离关中绵延上千里,这儿震感强烈,那里的同胞该受到多大的灾难呢?

    张增加的意识里,这次汶川大地震要比父亲讲述的唐山大地震还要严重。父亲临终告诉他,要他长大为国家作贡献。父亲是一个党员,临终也没有忘记教导孩子长大为国家作贡献。国难当头,这不是为国家作贡献的最好时机吗?张增加立即和妻子商量,用力所能及的力量帮助汶川受难同胞。和自己同甘共苦十多年的妻子立即答应了。

    12日下午,张增加就放下手中的工作,立即动身准备购买救灾物资。张增加走兴平到西安,根据灾区同胞的实际需要,采购了价值5万余元的方便面和矿泉水,并租来了两辆大汽车,请来了一位司机,忙完这一切,已到了第二天早晨。细心的妻子对张增加说:“四川余震不断,很危险。再说,我们只是农民,路上有人阻拦说我们贩卖商品怎么办?”妻子考虑的很周到,余震倒不怕,只是赶紧要和民政部门联系一下,好在兴平市政府对张增加支援灾区的壮举非常支持,市委干部王长安到咸阳市民政局为张增加开了证明,一切手续办好,已到了13日上午10时。张增加没有顾得上休息,和爱人一起把两汽车救灾物资送到四川都江堰。当都江堰市抗震救灾的领导看到来自陕西的张增加夫妇时,非常感动,华夏民族这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极大的鼓励了灾区人民抗震救灾的决心。发放完救灾物资,张增加夫妇没有立即返回,而是和抗震救灾的解放军战士一起,积极投入到救灾当中。都江堰也是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灾情严重,房屋倒塌无数,许多灾区同胞失去亲人,吃喝都成了难题。张增加夫妇饿了就吃方便面,困了就在车上睡,一直在灾区奋战了几天,直到救灾指挥部的人苦苦相劝他们休息,他们夫妇才依依不舍地返回关中。

    从灾区归来,张增加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深情地对妻子说:“汶川大地震太可怕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太渺小了。活着就要好好珍惜,人生是一个过程,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中为社会为国家做些什么。我们今后还要多关心社会公益性事业,比如修路建校、扶贫帮困、无偿献血等等。”刘亚妮静静的听着丈夫的肺腑之言,感慨地说:“和汶川大地震相比,咱受的苦算得了啥?你说的都是我愿意做的。”心心相印的夫妻想法总是一致的。张增加夫妇俩在亲身感受了汶川大地震之后,感情又一次得到了升华。

    2008年5月20日,咸阳红十字会募捐现场,张增加又为灾区追捐5000元。

2008年7月1日,在庄严的党旗下,张增加郑重的举起了拳头!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