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陕西于国良的头像

陕西于国良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811/18
分享

初识寇挥

 寇挥是陕西文学院的签约作家,慕名已久,却一直遗憾没有拜访的机会。

    我读过寇挥为数不多的作品,诸如《猪村庄》《黑夜孩魂》,语言深邃独特,故事荒诞怪异。我读惯了现实主义作品,对西方文学,因为自小养成的阅读习惯,知之甚少。寇挥的小说擅长西方的意识流写法,像电影中的蒙太奇,但一般的读者是看不懂的。三秦文化圣地,能成为聊若星辰的签约作家,自有他让人敬佩之处。和寇挥相识,还得感谢陕西公安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郭群老师。

    郭群老师曾经是兰州军区的专业作家,令他得意和自豪的是,发现培养的两名部队文艺人才已在文坛有所建树,一位是川籍作家李西闽,一位就是青年作家寇挥。在郭老师家,他极力介绍寇挥,说寇挥从小和他在一个窑洞长大,是他亲自接寇挥到的部队,亲眼看见一个农村苦孩子成长为一名作家。郭老师自信地告诉我,中国若有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那就是寇挥。我听了敬佩不已。

    于是有强烈拜访作家寇挥的欲望,四处寻找寇挥的身影,不知他愿不愿意和我一个文学爱好者相识。我去陕西作协,文学院的老师说寇挥虽是签约作家,但并不在作协,行踪不定。又去《延河》编辑部,知道寇挥是《延河》的编辑,但几位编辑说寇挥已好长时间未来编辑部了。打电话给郭老师,郭老师说寇挥去四川北川了,有机会一定叫我。

    冬至过后的一个礼拜天,郭老师约我去他家,说是陕北的朋友送来了上好的羊肉。

    走进郭老师家里,郭老师和爱人正在厨房忙乎,一股羊肉香味扑面而来。郭老师让我在书房先坐,书房里早已坐了一个客人,文静秀气,正在看一本文学书籍。我不知道这位穿着红色羊毛马甲的儒雅贵客是谁,打过招呼便攀谈起来,贵客话语不多,但言必三思,谨慎而睿智,对文学见解深刻独特,叫人敬佩。客人像一个朝气蓬勃的邻家大男孩,青春中彰显气质,肯定也是一位执迷的文学爱好者。

    看我和客人相谈甚欢,郭老师的爱人埋怨郭老师:“你也不相互介绍介绍,让国良认识一下寇挥!”郭老师微笑不语,透露出一位长者和智者的得意。我突然一惊,客人竟是我慕名已久的作家寇挥?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呀!我立即再次和寇挥握手,相见恨晚,谈当代文坛,谈文学创作,感谢郭老师培养。郭老师书房气氛融洽,温馨和谐,笑语不断,彼此都成了无所不谈的文友。

    晚饭在郭老师家吃,郭老师一家和寇挥吃红薯玉米稀饭,我吃的是香喷喷的陕北羊肉煮馍,他们说中午吃过了。餐桌上没有名作家和文学爱好者的距离,畅所欲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中国文学的发展舍我其谁,好像诺贝尔文学奖就放在隔壁书房,稍稍努力就能收入囊中。郭老师的风范和寇挥的自信激励了我,我说,只要还有一口饭吃,我就一直搞文学,那怕一文不名,写作中寻找人生的快乐。

    我们自我调侃,要为文坛留下珍贵的资料,邀请郭老师的爱人为我们拍照,我们非常高兴,文学叫人知足,叫人从容,叫人上进。谈了好久,和寇挥相互留下电话,握手告别。

    黑夜阅读文学作品,思考多年来的写作之路,常常想起寇挥来,文学的路上是要付出毕生的代价的,诸如路遥三毛。寇挥的文学之路是何其艰苦,转业归来,汉中汉江职工医院工作,处处不得志,辗转北京、四川和西安。如今的金钱社会,离文学越近,就离生活越远,为文学众叛亲离,西安古城里,签约写作,执迷如昨。

    寇挥的博学和勤奋令人震惊,他广泛阅读中外一百多名作家数百部作品,取长补短。他一年写了十七个中短篇小说,发表十一篇,他九个月写成一部长篇小说。寇挥说:“阅读是苦的,写作则是甜的,轻松地。”寇挥认为写作是上苍对他的垂顾,他已经不属于自己,而属于民族,属于人类了。

    我还没来的及读寇挥的长篇小说《想象一个部落的湮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郭老师预言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属于寇挥,我坚信不疑。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