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陕西于国良的头像

陕西于国良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1902/28
分享

朝花夕拾亦芬芳

——读裴育民先生《岁月散记》

    从领导岗位退休的裴育民先生,放弃含饴弄孙享受生活的美好时光,重拾旧梦,笔耕不辍,短短几年就出版了《生命留痕》《岁月散记》两本著作。有幸获赠,深夜拜读,收获匪浅。尤其是《岁月散记》这本散文随笔集,可谓是朝花夕拾,愈加芬芳。

    除了附录古都咸阳文坛大家对《生命留痕》的评论外,只有“人生回眸”“游记评论”两辑。我更喜欢“人生回眸”的文字。

    《岁月散记》依然充满深情,回眸往昔,裴育民先生不是诉说苦难,撰写伤痕文学,而是以感恩之心怀念人生之路,激励后学,逆境成才,报效家国。这实在是和许多时髦作家的观点大相径庭,为吸引眼球,对过往的艰难岁月,某些作家不惜笔墨,大肆渲染,甚至臆想杜撰,以诽谤中伤为能事。我是不喜欢那样的作家的。不要以前三十年否定后三十年,也不要以后三十年否定前三十年。即使文学创作,我们也要以作家的良知,感恩生活,尊重历史。

    《岁月散记》是一部充满真情、有温度和深度的纪实性散文,对欲从政报国的年轻人来说,可以说是指路明灯。对于四十不惑的我来说,仅想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和大家分享阅读的快感。

    先生从出生写起,童年记忆,读书上学,参加工作,每一个人生印记,都给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虽然篇篇独立成文,但连贯起来阅读,犹如一个人物的成长史,电影般浮现在读者眼前,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因为裴先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眸人生,所以每一篇文章都充满着感情、趣味和思考,语言美,立意高,娓娓道来,耐人寻味。

    《娃猴爷》中,一位孤寡无助而又善良智慧的老人形象呼之欲出,给幼小童年增添了快乐的记忆。《十四岁到北京》《见到毛主席》场景重现,也是人生最难忘的时刻,见到伟人的豪迈心情溢于言表,一路艰辛也是快乐无比的。《帮母亲纳鞋底》为母亲分担劳累,要尽做儿子的责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子情深啊。《打赌吃馒头》读来啼笑皆非,饥饿年代的大学生活趣味横生。《下矿井》深入生活,令先生“一直对煤矿工人保持着一种崇高的敬意”。

    工作之后的人生回眸更是真情流露,无论是对工作还是对群众都充满了深厚的感情。《下乡驻队》真实记述了一位农民儿子的干部足迹,吃派饭、砍玉米杆、拉麦子,样样在行。《莫耳村记事》在李老伯家吃搅团,活色生香,十分接地气。《一把剃须刀》陪伴近三十年,睹物抒怀,充满了感情。《路遇》自掏腰包送患者就医,不知到现在还有多少人敢做这事?扶还是不扶已成为多年来的社会热点话题。

    我最喜欢的一篇是《我的文学梦》,记述了先生在教育部门工作,业余热爱文学立志创作的作家梦想,他订阅《十月》《当代》《收获》《延河》等文学期刊杂志二三十种,这也是我年轻时的最爱,读来特别亲切。“不急于求成,练好内功,十年磨一剑,不信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学作品来”,这句话铿锵有力,对我是一种十二分的鼓舞和激励。裴先生敬重同一属相的贾平凹,三十岁的时候,还参加了贾平凹短篇小说《满月儿》获奖的报告会,并合影留念。先生虽然从政后以工作为重,但作家梦想始终没有泯灭。

    “游记评论”这一辑也很好,多为裴育民先生考察之后留下的游记美文。多数政界人士的考察交流,看了也就看了。而裴先生是带着责任去的,不仅有美文,有思考,回到咸阳还有行动。正如裴先生说的,人生无悔,无愧时代,也无愧自己的生命。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裴育民先生重拾旧梦,执着作文,洋洋洒洒,成绩斐然。祝贺裴育民先生,他将文学创作做为文化养生的定位,值得赞赏和推广。在裴先生退休五年之后结识他,有幸获赠大作。读后所谈所感,实非沽名钓誉,衷心祝愿裴育民先生朝花夕拾,再结硕果,为文学百花园留香添彩。

                           2019年2月27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