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代家村扶贫,已有多半年时间了。
单位帮扶这个村子已有六个年头,贫困村的帽子早已摘除,村路硬化,修建广场,打了机井,有了村集体经济组织,今年还修建了漂漂亮亮的门楼,加上人居环境整治,可谓是焕然一新,今非昔比了。但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的进取心仍令人敬佩,不仅要让代家村脱贫,还要向美丽乡村进发,把代家村建设的更好。
今年是建党98周年,代家村可谓双喜临门。武功县举行了隆重的庆祝建党98周年文艺节目展演暨颁奖典礼,代家村被评为先进党支部,血站职工杨旭荣获优秀第一书记称号。不忘初心勇担当,牢记使命谋发展。书记马得团带领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一行七人,要前往宝鸡市眉县参观取经,向先进村学习,代家村还有很多路要走。
那一早,下起了小雨,但我们仍然按原计划一大早就启程出发。杨凌吃过早点,秦岭隐约在望,云雾缭绕,如仙如幻。过了杨凌就是宝鸡地界,秦岭山下,村落依山而建,和武功平原风景差别很大。
第一站是宝鸡市眉县汤峪镇的闫家堡村。接待我们的是汤峪镇驻闫家堡村的扶贫干部小杨。我们在他的带领讲解下,依次参观了闫家堡村的戏楼、幸福院、村史馆、办公楼和村冷库。
闫家堡村是“宝鸡市十大美丽乡村”和“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村”。文化建设提升闫家堡村民素质。先后建成了村级文化广场、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幸福院、村史馆及乡村文明一条街,在广场、墙面、道路两旁、村委会等处制作了大量的移风易俗、尊老爱幼、反腐倡廉、助人为乐等为主要内容的公益广告,经农民画等形式,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群众向善。闫家堡村还开办了道德讲堂、微信群,成立了锣鼓队、秧歌队、社火队、自乐班,编引了《闫家古堡》乡土书籍,修订了村规民约。坚持每年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先进人物”评选表彰活动。将评选出的“好婆婆”、“好媳妇”等先进人物在善行义举榜上张榜公布,大力完事扬她们的先进事迹,弘扬新风正气。闫家堡村的民间社火、秦腔大戏等传统文化享誉周边,闫长虹是陕西省曲艺家协会理事长,以他为骨干的乡贤文化队伍比较活跃,先后举办了秦腔演唱会、美事节、歌舞比赛等活动,在旅游季节,还给游客展演了眉户戏、木偶戏等非物质文化,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吸引了省内外游客来此旅游。
村史馆琳琅满目,展示了农耕时代到现代化新农村的变迁,尤其是重视文化建设,村中名人、省内外工作人员以及大学生全部陈列,令人叹为观止。村办公楼更是气派,井然有序,他们重视党建引领群众致富奔小康。村子已建成成家乐、农家客栈396户,示范经营户158户,一次性可接待5000人同时就餐。去年以来已接待游客2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000多万元,户均收入6万元以上。村子还谋划实施了庵岭古诚旅游项目,可以弥补西府古镇旅游的短板,丰富太白山旅游区特色旅游景点。
我们还参观了闫家堡村猕猴桃产业基地和村建大型冷库,感觉真是不虚此行。闫家堡村注重猕猴桃产业,加强文化建设,依托旅游资源,勇于开拓敢为人先,早早让村民奔上了小康路。
第二站是眉县横渠镇的横渠村。横渠村的办公大楼宽敞明亮,,富有文化气息。村党支部书记严春春接待了我们一行,着重看了横渠家风馆和村史馆。
横渠村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关学"创始人张载的故乡,有景点张载祠和横渠书院。据说张载15岁居家横渠大振谷口为父守陵,他一面耕种田地,奉母教弟,一面去横渠崇寿院读书,从15岁到38岁考中进士,后来被邀到开封,长安以及武功绿野书院,扶风贤山寺等地讲学。熙宁三年(1070年)张载辞去朝中崇文校书回到横渠,正式设馆讲学。张载去世之后,门徒们为了怀念他的功绩,把崇寿院改名为横渠书院。张载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近千年来仍然激励人们崇尚关学,热血报国。
想不到,横渠村还是革命家李达的故乡。李达早年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后考入冯玉祥的西北军第二军官学校,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排长、连长。1931年12月参加宁都起义。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工农红军连长、师参谋长、军参谋处处长、军团参谋长等职,参加湘赣苏区反"围剿",参与创建湘鄂川黔苏区和长征。抗美援朝期间,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长。1954年 11月,李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副部长,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计划部、监察部部长。1972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李达教育子女被传为佳话,他说:"农民要以农为本,自力更生,不要靠别人,听党和政府的话,安心务农。"李达的儿子李如龙住的房子破烂不堪,有一间房屋倒塌,李如龙写信给爸爸想要点钱盖座新房,李达回信说:"你已长大成人,这件事不能靠我,不能盖修一修就行了。"有一次李如龙去北京看望父亲,临走时父亲对他说:"家乡劳动工具紧缺,把这个东西带上,回家好好务农,在田里劳动就是你的工作。
虽然大雨不止,我们一行参观完李达事迹展,在李达雕塑下肃然起敬。也许横渠村的蓬勃发展与他倡导的"公明廉威"起着重要作用。
在回来的路上,我们一直在反思,闫家堡村和横渠村为何能在改革开放中脱颖而出,成为小康村的典范。人心齐,泰山移。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齐心协力,脱贫致富奔上了小康。文化兴,事业兴。也许张载“为生民立命”的豪言和李达"公明廉威"的精神为新农村发展注入强劲的活力。
这是一次学习之旅,我们不但看到了差距,也树立了信心。我们也要建立村史馆,用文化的力量激励全村党员干部群众阔步前进。闫家堡村行,横渠村行,代家村也一定能行。
2019.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