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杨国庆
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人类要与自然和动物和谐相处。如今这样的科学发展观理念日渐深入人心,也成为社会的共识和百姓的自觉行动。葛水平的《嗥月》(《湘江文艺》2018年第1 期)通过猎人王泉前后捕猎几只狼的过程的描写,立体般显示了人物性格与书写意图的多维度表达。艺术地回答了人们如何保护自然和动物的重大问题,也表现了作家娴熟的书写功力和深沉的社会责任心,以及怜悯动物的同情心。
首先,小说重点刻画了王泉的多重性格。书写了一个有血有肉、真实饱满的猎人形象。猎人猎取的对象就是动物,像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样,不想猎获动物的猎人决不是一个好猎人,因而在他身上体现出勇敢、刚强、坚韧、、机智、灵敏等个性和特点。他的枪法很好,从来没有走火的事。只要一进山他就想捕杀动物,他能嗅出动物的气味。同样的,狩猎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的一件乐事和趣事。许多古代文学作品中早有描写。如《诗经》中就有十多篇有关狩猎的诗歌,《召南·驺虞》:彼茁者葭,壹发五豝,于嗟乎驺虞!一下就射中五只小猪,可见射术高明。汉代刘祯在《射鳶》中写道:“鸣鳶弄双翼,飘飘薄青云……发机如惊焱,三发两鳶连。”说明他的射技还行,三次射中两只鳶。还有卢纶的《塞下曲》,王维的《观猎》都是写打猎的;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更是绘声绘色地描写出猎的过程和喜悦,发出“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感慨,竟有“射天狼”的豪迈和激情。然而正是人们无节制的捕杀,加上自然环境的恶化,现在动物的数量越来越少了,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了。正如小说开头所说,原有七匹狼的狼群现在只剩下一只公狼,无奈地面对“生存的窘境”。王泉的儿子三岁了还没有长出手指甲,他就到山上的显通寺请法显法师念经求平安。可它跪在地上听经时仍心不在焉,想的是打一只猎物带回家。而法师看出他走神了,就尽量放慢诵经的速度,以压住他的心念。但他走进山里就能听到动物活动的声音,此时他感觉到一头狼在走近另一头狼。真的被他猜中了,那只公狼正在山上与另一只发情的母狼激情偷欢。而狼群的公狼赶来与它拼命,咬断了它的后腿。它带伤逃到寺院附近。碰巧被下山的王泉看见,他用木棍劈死它,掮着回到家里。村民们都来围观,他趁机炫耀自己的本事。这些情节、细节和场景显示了他是一个真正的出色的猎人。可就在剥狼皮、煮狼肉时,村里的队长贾正气来大吃狼肉,并说他要那张狼皮给老领导做双护膝,还没收了他的猎枪。因为上面要求收走猎枪。
按理说,没了猎枪,王泉可以也应该金盆洗手,改弦易撤再不打猎了,做个勤劳的庄稼汉过日子。但是,多年的猎人生活使他养成唯打猎才快乐,唯喋血才高兴的残忍、冷酷、凶暴的几近变态的个性。这也是小说表现他的另外性格的一个维度。那只母狼两个多月后生下四只狼崽。王泉到寺院进香后去山上转悠,发现了它们并捉了回来。他没了猎枪,但捕猎成了改不了的习惯,母狼觅食后回窝没见狼崽,夜里它顺着气味来到王泉家的大门外,狼崽们兴奋地狂吠,他意识到母狼来了,就开门抄起一把锄头扔出去。他母亲翠喜奇怪,并责怪他弄来狼崽与人争粮吃。他说这是钱,比养猪来钱。他媳妇巧珍讨厌它们,要他今夜弄走。不然“我就走”。他想出个主意说让母狼来喂它们。他用铁链分别将四只狼崽栓起来放在村边的槐树下,他与母狼展开了拉锯战。当夜它就来喂它们。而他躲在一旁看,为计划成功感到兴奋。母狼想将狼崽们拽走,过于用力勒死一只。他就提回家剥皮。一会儿母狼将那皮叼走。可见它思子、爱子和怜子的心多么痛苦又多么深切。而他在想法生擒母狼,它在想一切办法救出狼崽,几次都失败了。他与它空手搏斗起来,狼崽们因铁链勒得太痛吠叫起来,它为了狼崽离开了。也给王泉留下一线生机。但他并不珍惜机会,最后它看到救狼崽无望,彻底绝望了,与王泉展开决斗,腾空而起将他的脖子撕开“一个豁口”,“他的灵魂从那里走出去”而撘上一条命。这些场景的描写,使他的丑陋个性暴露无遗,与他打死公狼的举止形成鲜明对比,由此作家全面、深刻地刻画了他的种种性格,如同“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一样地表现了王泉多种个性于一身,善恶美丑于一体,这前后两种维度对比的描写再现了一个性格复杂,个性多样的人物形象,
与此同时,作家在小说中还多维度书写了隐藏在情节和文字中的意图与情感。第一,表达了对王泉猎杀动物的怨恨。虽说没有直抒胸臆,但通过几个人物对王泉的看法与态度,很鲜明地表露了出来。母亲翠喜苦苦劝他莫杀生,他第一次去寺院时带上猎枪,想顺捎只猎物回,她将他的枪拿下,说:“哪有求神拜佛的人手里拿着猎枪的”?可他用棍棒劈死了公狼,给自己造孽。最反感和反对他的是巧珍,不让他上炕共眠。还谴责他:“哪有一个正经人天天和畜生打交道,琢磨狼去”。还几次威胁要出走。他也感到“都说老婆娃儿热炕头,他的炕头凉瓦瓦的。”他压不住愤怒,又不敢发作。只好到给队里养牛马的秃蛋儿那里睡觉。而他也瞧不起王泉,想出去打工。还有队长贾正气也不待见他,吃狼肉时训斥他一顿。这几个人对王泉的言行与看法,含蓄而又委婉地表明了作家对他杀生的讽谏与怨恨,第二,通过对几只狼与狼崽的书写,很直接地表明作家对动物的怜悯之心。小说对那只公狼几次面临险境、偷欢和被打死的描写。显出对它的赞美与同情。特别是在描写母狼多次力图救出狼崽的过程中,这种怜悯之情更是随处可见。前后写出了它乳子、救子的心切,行动、坚持、失败、无奈与悲伤、悲痛。读者读了这几个情节心里无不悲酸。它不想伤害他,主要还是要救狼崽。一次在互相搏斗中,它看了他一眼,“然后轻轻地放开他……那闪着绿光的眼睛里居然闪过一丝只有从寺庙里出来的人眼中才有的祥和”。但他要将它与狼崽们置于死地。最后母狼别无选择而咬死了他,为公狼和狼崽们报了仇。这也写出了母狼的兽性发生一连串的反应与变化,表现了作家对动物的深深怜爱。第三,写寺院与法师,表现了劝人向善、切戒杀生的佛家意趣。全篇散发出如檀香般的浓浓禅味,表露出作家意在提醒人们爱护自然与动物的理念,小说前后三次写王泉到显通寺的事情,使人想起佛教一句很有名的话语: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也是在提醒和规劝王泉放下猎枪立地成佛。可他劣性不改。第三次他去庙里问卦时,法师特地郑重劝他:“护住心口上的一盏灯,让巴掌大的光,尽量亮得长远,灯头儿是你的命。”然而他执迷不悟,直到葬身狼爪之下。作家对他怒其不善,愤其不节,哀其不保。而在小说结尾,秃蛋儿入赘成了插门女婿,一家和睦,“巧珍一生都睡在他身边”,这又与她对王泉的态度形成鲜明比照。作家这样书写,是在显示:好人必究会有好报。
这是一篇写人与动物的小说。作家贾平凹曾写过《怀念狼》的长篇小说,讲述猎人们猎狼与禁猎前后的人性变化,反映了对狼的认知与对生命的疑虑,提供了另一版本的人与动物的小说。还有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中篇小说《雪虎》(也称《白牙》),写一只幼狼如何从荒野进入人类世界,以深刻的哲理意味宣扬了人道主义精神,贬斥了贪婪、凶狠和欺诈的极端利己主义。这也是一个有传奇色彩的人与动物故事。而《嗥月》写出了新意,那就是提醒人们要保护动物,与自然与动物和谐相处,人类的生存家园才能变得祥和美好。
小说风格表现出一种悲怆、远旷的意味,即雄浑又有些悲慨。叙述简洁,情节明朗,显得风骨嶒峻。有几分像一个男人写的小说,可见作家在有意或无意地改变或创新以往的写作风格。这是值得肯定和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