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国庆的头像

杨国庆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005/23
分享

爱心、孝心感人深 ——读作家杨登君短篇小说《老娘要生病》

  小说评论


                   ——读作家杨登君短篇小说《老娘要生病》

 

杨国庆

 

 

   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这是清代慈禧写的一首《祝父母诗》,如果她一生能坚持这样的操守和信念,那也不失是一个善良女人,但在她成为皇后特别是“垂帘听政”后,她整个人性就转了一百八十度的弯。可她这首诗还是表明了父母对儿女“情最真”的深情,还有儿女应孝敬父母的品行和良知。今天我们辩证地看这首诗,还是具有劝人孝敬父母的良好社会作用与道德启示的。早在魏晋时,傅咸就说:“立身行道,始于事亲”,“孝无终始,不离其身”。很多小说也描写了这方面的内容。最近作家杨登君写的短篇小说《老娘要生病》就很生动风趣地写了一对母子之间爱心、孝心互动的感人故事,读来很有情趣,同时又显露出潜移默化的社会教育意义。

    母亲在农村辛勤劳作几十年,儿子为了行孝和关照她,特地将她接到城里的家中来,以便更好照料老人的衣食起居;并多次嘱咐她不要上街买菜,以防摔伤和发生意外。只让她在家好好休息,颐养天年。这细心的安排充分表现了儿子对老娘的一片反哺孝情和无微不至的关心与关照。不过儿子为了养家和事业整天忙碌,一天到晚也与她说不上几句话。而老娘并没有听从儿子的悉心安排,反而每天上街买菜,还把别人卖不出的剩菜、老菜买回家。这是为啥呢?原来老娘曾勤扒苦做几十年,很有悯农情结和爱心,她经历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难,同情如今还在“辛苦事耕作,忧劳亘晨昏”的农人,更是明白“活人性命由百谷,还须着意在耕农”的道理,她对那些从早到晚蹲守在街边路旁日晒雨淋的卖菜老人、农妇怀有怜悯之意,就买他们的老叶剩菜。同时还能与他们搭嘴儿,拉拉家常说说话,消除无人说语的孤闷情绪。这是一举几得的好事。但儿子很不高兴。结果老娘病了,住院检查一切正常“无大碍”,三个儿女也围着她团团转,病友们夸她有福气,儿女行孝。她与他人说话也是整天乐呵呵。当医生让她出院时,明净红润的脸立时黯淡了。儿子不解,他去买菜,一个认得他的农妇关心地问他老娘近况,夸她老娘有同情心,经常给他们帮忙。还送他一把嫩白菜。儿子这才明白老娘卖菜的初心和原由。

    这事引起儿子的深思。原来老娘不识字,也不看电视,在乡下做惯了,现在无所事事,“每天在阳台上坐着发呆”,她也不喜欢“跳广场舞,荡路”,没人与她说话解闷,她便产生了孤独感、寂寞感,生理上和心理上自然“要生病”。她一再买菜和几次住院 就是为了获得与别人交流消散孤独的机会。这是一种行为上的重复。如同弗洛伊德说的:“重复对同一事情的重新体验,其本身就是一种愉快的源泉。”她在与别人的交谈和买菜中即表示了爱心又有心情上的“愉快”,孤独感在不知不觉中就无影无踪了,也就治好了老娘的“病”。儿子明白了老娘的病根后,在一天晚上炒几个好菜开一瓶好酒敬母亲,与老娘把酒言欢,“边品酒边听娘讲小时候的故事,娘儿俩的笑声穿越了几十年的时空”。这场面这情景显得这样的温馨、和谐,儿子的孝心温暖和欢快了老娘的孤独心情,老娘的爱心在这孝心衬映中更是显得可敬又可贵。爱心、孝心心心相印,悯农、孝母和悦互动。

    小说在述说要孝敬老人的同时,还提醒年轻人要讲究孝顺老人的方式方法,那就是在生活要厚待老人,还要在言语和精神方面抚慰老人,“常回家看看”,同他们多交谈多交流,让老人内心充实起来欢乐起来。这可以说是小说具有积极现实意义的亮点。因为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60岁以上的老人有2.5亿多人,而且每年还以几千万的人数在增加。如何在物质和精神层面妥贴地关爱与孝敬老人,是现实中刻不容缓要解决好的问题。这篇小说用艺术的形式给了人们有益的启示。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中有宋朝著名文学家黄庭坚每天晚上亲自为母亲清洗马桶的美谈,今人应该以他为楷模。也应该像小说中的儿子这样多方位地孝敬亲人和老娘。

    别林斯基说:“纯朴是艺术品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就其本质而言,它排斥任何外在的装饰和雕琢。”小说就具有这样的艺术特点,全篇文字质朴感情纯朴,用白描的手法写出老娘“生病”的原因,写出儿子对症下药给老娘治“病”的举动,使人感到“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艺术新风徐徐而来,很惬意地沉浸于“爱心、孝心感人深”的美好意境之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