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国庆的头像

杨国庆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1809/02
分享

歌罢回首问往事 精彩评论伴流年

                  ——对《文艺报》和中国作家网曾经开办的“读者评论”栏目的回顾

 

杨国庆

 

中国作家网今年5月改版升级以来,各类评论文章如“霜叶红于二月花”般繁花似锦,各地文学人才如“抱玉者联肩,握珠者踵武”般前来注册。尤其是发表的多篇评论“辨彰清浊,掎摭病利”,为繁荣和推动文学创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与导向作用。实际上《文艺报》和中国作家网一直都非常重视文学评论,笔者清楚记得在2010年上半年曾专门发出通告,说明要加强文学评论,欢迎读者写评论,并设立“读者评论”栏目。该栏目开设了一年多,笔者收集并保存了当年所发每篇文章。近日翻出细心品读,颇有收益和启发,并认真思考和揣摩每篇之旨意,写出以下文字,对该栏目作一纪念性的回望。虽说这是九年前的往事,但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因为“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文艺报》和中国作家网发展到今天,是从历史的时光中一步步踏踏实实走过来的,回顾和借鉴历史经验,我们可以更好地前行。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文艺报》和中国作家网2010开设“读者评论”栏目,发表各类短小精悍、真知灼见的评论文章90多篇,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地对当时的文坛、文学创作和文艺作品进行了深入、犀利的评论,虽说一些“读者”名不见经传,文未上名刊,但他们目光锐利,文思敏捷,厚积薄发,笔写锦绣。评作品贯穿东西把握精髓品人说物捋文析理凸现主题好意境;论文坛纵横南北激扬文字弘扬旋律激浊扬清彰显高尚美情怀。这些“读者评论”为繁荣和推动文学事业的发展积极献言献策,并为文艺评论带来了一股清风,这是文艺评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显示出多方面的艺术魅力。

其一,“读者评论”多侧面地评议、分析了多种文学作品,揭示了其中的美的内涵。文学作品是各种文艺形式的主要载体,因而受到“读者”们的极大关注。这类评论有35篇,占了三分之一还多。《诚信和节俭的美德不过时》(6月4日)对作家铁凝的短篇小说《1956年的债务》的内容和写作特色作了详尽的分析,点出这篇小说的主旨就是:诚信和节俭的美德永远不会过时,人们在任何时候读需要发扬这些美德。《像磁石一样吸引你》(4.12)对作家莫言的作品的特点、优势和语言运用等方面作精到、中肯的评论,对芦一萍的短篇小说《孤哨》进行分析之后,还引伸开来,强调“赞美最可爱的人”是《文学的崇高职责》(6.18)。余华的《活着》,有评论认为是《最接近生活的作品》(7.2),“主人公福贵的命运,正昭示着社会中一群这样的人:也许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但人的求生意识,往往让脆弱的生命变得顽强”。这可以说是触摸到了这样的人“活着”的真正生命的内涵,这既是对生命的赞美,也是肯定作家对生命艺术描写而升华的美的赞扬。还有文章认为作家聂鑫森很善于雕刻《历史人物的性格之美》(8.20)对他的《叛逆》中的“大伯”的“叛逆”性格作细致的分析,一是有叛逆之美,二是他的多才之美,三是对生死的豁达之美。同时还联系作家一贯的写作特色,叙说了其它作品中不同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评出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对有关描写动物的书《万物即聪明有奇妙》(美国作家吉米.哈利),有的评论说我们《要靠近动物,获取智慧》(9.13),这一观点很是新颖,“有位科学家曾经说过,能与动物心灵沟通的人,一定是在某些方面具有超越普通人性的智者”。现在提倡生物多样性,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很需要我们处理好与动物的关系。《小说家应该痛指物欲》(9.20)旗帜鲜明地对叶炜的长篇小说《富矿》作了肯定,“小说深刻揭示了深蔵在人灵魂中的痼疾,当物欲膨胀时,人的精神世界可能退化为荒芜的沙漠”。如今物质至上,享受第一的理念已渗透到一些人的骨子里去了,读了这部小说和这篇评论,应该有所醒悟了。对有的作品的不足,《败笔:续篇的宿命》(12.20)坦率直言“《藏獒(二)》说穿了就是用臃肿的文字进行臃肿的情节的堆砌”。文章还分析了其它小说“续篇”的不足,如“范稳的《悲悯的大地》,尽管也是很优秀的作品,但比起前一部《水乳大地》来,就呈现不小的差距,让人读起来远没有《水乳大地》那种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评论还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规劝:“虽然,继续创作出来的‘续篇’,借助于第一部的成功在读者中产生的轰动效应,无论怎么差,在发行上都会有一个比较理想的数字。但这样的续作,不仅对读者,就是对作家本人,都会怕不是一件太好的事情”。鸟的翅膀系上黄金就再也飞不起来了,这句名言作家们要切记啊!有的文章对优秀的散文也作了独到的评点。《写散文要精心选好角度》(10.18)联系作家梁衡的写作谈了“选好角度的重要性艺术性”,《假如毛泽东去骑马》“以独特新奇的写作角度让人惊羡”!是呀,选择一个独具慧眼的角度,的确需要作家超人的心与眼力。诗言志,一些评论对诗歌的创作给予了热情的关注。提出要《吮吸古代作家的乳汁》(6.18),强调《政治抒情(长)诗应有的特质》(6.21),明确《诗歌不能脱离大众》(8.20),《歌诗合为事而作》(9.29)。还对李速的诗集《星星的遗墨》作了深入的分析,是《出于春蚕吐丝一样的必要而创作》(10.22),“喜欢对事物、对生活、对人生做哲理的思考和探究,是李速诗最突出的特点”,“有的诗写很具体的物事用的是很具象的标题,但能给人超越具象的想象和思索”,“诗歌已经成了她生活的需要、人生的需要、甚至是生命的需要”。

影视作品有着广大的观众和市场,因而很自然地成了“读者评论”的热门话题。涉及和评点影视的评论就有28篇,可仁者说仁,智者说智啊。如《电视剧字幕出错不容忽视》(5.7)对此作了细致的评析,建议“相关电视剧审核机构在审查电视剧时,能否严格把关,将电视剧字幕纳入审查范围,对那些粗制滥造,语句不通,错误百出的电视剧坚决拒之门外,不让其在屏幕上与观众见面,以免贻害无穷”。《电影对新版电视剧《红楼梦》黛玉裸死表示质疑,并提出改编名著“如何淋漓尽致切合当今审美和艺术技术水平再演绎值得主创仔细思量”的问题。《少点炒作行不行》(7.23)对有些媒体“人为地造亮点,不管够不够水平,都捧之为‘巨星’、‘泰斗’或‘文坛骄子’一类……事实上,被炒成歌星的不识简谱,被炒成书法家的不会写几行蝇头小楷,被炒成画家的画不圆鸡蛋”。这也叫人笑掉了牙齿吧。《名著翻拍的歧途》(8.4)说道“一部电视剧也好,一部电影也罢,要服务多数观众,不能为迎合少数人审美趣味而降低艺术的价值,这无异于一种自杀行为”。《静观不是像冯小刚导演那样,把害怕强压给人民,让他们哭。让这个世界多一点爱,多一点微笑,这才是有良知的中国人应该追求的”。还有的文章一一评析了《

其二,“读者评论”对文艺评论和文艺批评理论作了探讨,提出了新的观点。文艺评论和文艺理论是很高深的理论,似乎是专家、学者和评论家的专业,然而一些“读者”也各抒己见,积极地为构建当代文艺批评理论体系提出新见,增砖添瓦。《也谈好诗的标准》(4.7),对好诗的“标准”阐明了独特的看法,“无论我们是什么派,什么主义,采用什么样的技法,也无论是自己感受到死后多么好的诗,最好能让读者读懂或领会,读者读不懂相当于零,零作除数无意义”。如今一些朦胧诗,印象派、抽象派的诗,有多少读者能够读懂或领会呢?然而这种“无意义”的诗经常见诸报刊或媒体。因而有人提出《关于诗歌精改的几点建议》(4.7)。这就需要强化作家的责任感,明确《作家不可推卸的责任》(8.20)。该文强调作家至少要担当四方面的责任,要“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二为’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以文载道’,注重文艺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与社会导向性”。作家们能不能扪心自问一下,自己对于这四种责任践行得如何呢?应该说,绝大多数作家是做得好的或比较好的,但少数作家还是有差距的!还有文章对《文艺批评的三种范式》(9.1)做了探讨,认为“借用中国传统文化中易学的表达方式可以称为“不易的批”,“变易的批评”和“简易的批评。并作了具体的阐述。《影视批评应多些真灼见》(9.6)对当前影视批评的三种不好的表现做了梳理:“酷评之风盛行”,“艺术良知的缺失”“文化应景多”。并提出增强其批评“真知灼见”的方法。文章观点鲜明。说事充分,据理服人,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作家身份多元化》(9.13)则从作家的“身份”这个人们不这么注意的角度做了新的探讨。在列举古今中外一些作家“多元化“身份的轶事后,说“作家一旦成了‘座家’,很快就会江郎才尽,将自己的生活积累耗费完毕。因此身份的多元化,何尝不是好事呢?免让自己的文字成为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章读来颇能给人以启发和思考。《也说“文学批评的三个向度”》(10.18)对一篇文章的观点说明了作者的看法,对将文学批评按着眼点的不同分为“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之说,与别人作了商榷,进而表明“实际在文学批评实践中,上述三种侧重总是交相为用、不可割裂、不分轩輊的”。在百家争鸣的和谐气氛中进行理论探讨和创新,这种风气值得提倡和发扬。

其三,“读者评论”对改进和加强文艺创作提出了有见地的热议和建议。《关于诗歌精改的建议》(4.7)说,诗歌要写出精品,就要“学一点白乐天不耻下问、求证老妪的精神”,“学一点宋代杨时‘程门立雪’的精神”,“学一点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学一点曹雪芹锲而不舍的精神”。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作为一写诗的人如果真的在诗歌创作中灌输和体现了这四种精神,何愁不出一鸣惊人的好诗来呢?有的文章还提出了《中国需要“大作品”,少些“大部头”》(4.7)的热切建议,值得作家们认真思考,并努力去创作出真正的“大作品”来。拿今天热门的话来说,就是作家要从“高原”努力地向“高峰”攀登。《吁请作家到农村》(5.10),热心建议作家们多到农村,写出反映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新作品来。《让文艺作品多些低碳生活形象》(5.14)说得清真意切,语重心长,建议“作家要用低碳的思想观念去创作各种生活形象,震撼并引导人们从被动低碳到主动低碳,为社会转型时期的祖国,为中华民族,以一种崇高的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写出闪耀着人类智慧之光的文学作品”。有的文章希望作家《深入生活“身入”做到“心入”》(7.12),有的文章呼吁《将学术成果写成畅销书》(8.4),很是值得一读。《多写点“豆腐干”》(8.9),建议作家们与作者们多写些短小精干的好文章,“‘豆腐干’是个大事业。‘豆腐干’写好了,照样可以成为名篇。毫无疑问,即使以‘豆腐干’为业,也依然可以产生像欧.亨利、新星一样的大家。《转载文章请为原作者署名》(8.25)这说起来是件小事,然而”文章是作者辛勤劳动的成果,报刊的编辑在转载文章时保留原作者的姓名,既是对原作者的尊重,又是法律上的要求”。这值得编辑们慎重思考和采纳。有的评论和严肃地指出《纯洁祖国语言是作家的责任》(9.10),值得作家们三思而行。《少儿读物应多出好书》《12.27》,建议“一方面从事儿童文学的作家要有担当意识,要有一种让一本书伴孩子成长的意识,要有一种让一本书影响孩子一生的责任……另一方面要建立有序、规范的少儿图书出版秩序”,“惟有此,少儿读物才可能多出好书,少儿才可能有好书可读,在好书中成长”。字里行间,体现出对少儿的关爱和关怀之情,令人感动。

其四,“读者评论”还对一些不良现象进行了针砭和批评。褒奖优秀,析论莠草,是文艺评论的本质和鲜明特点,“读者评论”的一些文章同样褒贬分明,《网络炒作为何这么能奏效》(4.12)分析了其中的三种原因,还写出三条防止网络炒作的措施,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不妨一用。有的评论指出《王小波杂文过度引用罗素》(5.7),在《王小波杂文随笔集》里,引用罗素的原话“多得已近乎单调而让人不胜其烦”,“像这种过度引用的问题,的确伤害了作品本身的思想感染力,我觉得作家们应引以为戒”!有的发问《是什么导致网络文化低俗化》(7.2)深刻剖析了其中的原由,提出了制止的办法。这需要有关部门和每一个网民共同努力,去抵制和消除网络文化的低俗化。《“小沈阳”到底教会了人们什么》(9.6)说:“‘小沈阳’火至如今,也不知是由于媒体炒作,抑或是大众的‘捧场’,百姓倒乐了,但下流、下作的模仿也出来了”,“中国人最不缺的就娱乐,在文学也通俗化的今天,很多东西通俗着通俗着就变庸俗了”。“‘小沈阳’到底教会了人们什么?除了不堪的笑话,什么也没有”!反对低俗、庸俗和媚俗,是一件很重要很迫切也是长期的工作,需要的是要有一股韧性和韧劲,从每一件作品每一个节目抓起,这样才能出成效,任重道远,我们务必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