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庆
人性是人的根本特性。而文学就是人学,因而文学作品在塑造
和刻画人物形象时作家就采用多种方法、技巧和方式描写、表现、揭示复杂的人性。这既能很好地塑造人物,又能向读者展示小说人物的不同精神层面和品性,或给人以思考,或给人以借鉴,或给人激励。使读者在阅读时心灵受到启发,得到滋润,从而完成文学作品审美这一必不可少的过程。作家夏艳平的六篇小小说多维度广视角地书写人物复杂的不同的多样人性,展现了作品背后的思想张力与小说功力,也成功地书写了一个个鲜活又带有各异人性的人物形象。
别林斯基说:“我们时代的艺术是合理现实的再现。我们艺术的任务不是按照预定的目标在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或戏剧中把事件表现出来,而是按照合理必然性的法则把事件加以发展。”这组小说正是“按照合理必然性的法则把事件加以发展”,从生活现实中观察和提炼素材,集中笔墨写人物,将一个个不同而又在某些方面有共同人性和个性的人物写得栩栩如生。爱护生命,保护动物是人们共同的美好人性,在当前尤其显得重要和迫切,并需要大力提倡与弘扬。《蝉》中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位怜爱弱小生命和动物的慈仁妇人。儿子端午从外面捉一只蝉也就是知了回家,母亲心生见怜,劝端午放它。可他感到很好玩,舍不得放生。还将“半攥的拳头往里紧了几分”;而蝉在不停地挣扎,蝉鸣声“悠长而哀怨”。母亲再次叫儿子放蝉,说:“蝉也是个命”。还说你放了我带你到地里去摘大西瓜。端午对那个大西瓜垂涎很久了,他跑到门口松开手掌,蝉“欣喜地抖了抖翅膀”,“鸣叫着向天空射去”,庆幸自己再次获得了生命和自由。母亲用一个西瓜换取了一条蝉的性命,从这小事中看出她菩萨般不忍杀生的仁善人性与善良心灵。就在这捉蝉与放蝉须臾之间,母亲的形象与美好的人性放射出温暖而又感人的人性之光。记得前些年有位记者看到有人捉蛇到市场卖,别人做工作后他放生了蛇,于是写了篇《捉放蛇》的新闻稿件得了全国大奖。《蝉》亦得过省级奖项。可见读者和评委对小说中爱护动物关爱生命的主旨是很为赞许和推崇的。母亲的慈心和怜悯动物之情也正如一首元曲写的那样:“一对紫燕儿雕梁上肩相并,一对粉蝶儿花丛上偏相趁,一对鸳鸯儿水面上相交颈,一对虎猫儿绣凳上相偎立。觑了动人情,不由人心儿硬,冷冷清偏和孤另。”母亲类似这样的举动和想法,又有谁不感动和不由衷点赞呢?!
爱情是千古以来人们长写长新的情感咏叹调,名家竞写,名篇胜出。这组作品中也有篇写恋情写爱情的《老师眼中有虫子》,可说是以角度奇绝巧妙出新取胜。并且别出心裁地将诗歌与爱情婉转缠绵在一起,更是写得奇事奇趣,引人入胜。在一个凉风习习频送爽,热夜虫鸣好乘凉的夏夜,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也就是老教师,和一个刚分来当老师的妙龄女孩大学生在一块乘凉,颇有“卧看牵牛织女星,目转过梧桐树影”的趣味,也有“天阶夜色凉如许,卧看牵牛织女星”的意境。老教师是个诗人,早年遭受丧妻失子的意外打击,但“写出的诗仍如出水之芙蓉,清新脱俗”。女孩很是敬佩,遂生爱羡恋情。她与他说起如何成为“真正诗人”;他说:“诗是神圣的,写诗的人应该始终如一保持一颗童心,远离世俗,这样才能写出好诗来。”继而她又说起爱情,将身子朝他靠拢,用手摸他的脸。他推开她,她反而说“老师不喜欢我”。看来女孩在爱情上态度和动作很开放,然而老人却能坚定自守,坐怀不乱,对诗歌有坚强的信念与信仰,如列夫•托尔斯泰说的那样:“信仰就是生命的驱动力。如果一个人活着,他肯定坚信着某些东西”;“如果他明白了有限生命的虚无,那么他会去信仰永恒,没有信仰,人就不能生存。”老人经历过家人的生死离别,现在他信仰诗歌的永恒了,而对女孩抛过来的爱情橄榄枝,能做到镇定自若,视而不见。更看出他对诗歌的追求、奉献和执着。这种高贵的品格和人性如古诗所言:“诗人有至乐,俗士不知味。可以安贱贫,可以轻富贵。可以履忧患,可以散淹滞。”老教师的操守、品德和高雅的人性实在可尊可敬可贵。
官场历来是许多作家的所写之地,这是因为各种人性在这里汇集,表演,博弈和对决。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言语举止看善良。中外文学史流传下来的《官场现形记》、《死魂灵》等名著就是很好的证明。这组作品中有四篇是书写有关官场、官员内容的,从多个侧面表现了当今官场生态。《座位》很传奇地描写了新任县委书记陶公柏第一次主持常委会的情景。他应该坐的“座位”被副书记林志强坐着不让。这样的事情在现实中也很少见甚至不可能出现,而在小小说里却在读者面前出其不意地出现了,这就是新奇的看点!且看他如何破局:他大声咳嗽,林也置若罔闻,这是给他出难题也是下马威。但他是从市委副秘书长任上下来的,有多年从政经验。他让秘书搬来办公室皮转椅,坐下沉着镇静又中气十足地讲起来,赢得多次热烈掌声。会议结束时他发现林志强的“座位”是空的。仅用这个细节就写出了新任书记的干练和胆略,刻画了一位有魄力有胆识有谋略有决心为百姓干一番事业的县委书记形象。林志强为啥要坐魏的“座位”呢,看来有点憯越之嫌,其实他已任两届县委副书记,传言他要升职县委书记,同时老书记升职后他主持过一段时间全面工作,亦是踌躇满志,极想转正。但事与愿违心里不快,因而在陶公柏前倚老卖老。最后他也服了,也显出他在官场磨砺多年的精干和老练。不过深入一想,陶公柏精彩亮相是好事,然而如何更精准更恰当地用好林志强这样的老同志,也是上级组织部门需要全盘考虑和妥善解决的。作品以不写之写的方式提出了如何正确使用好每一个干部的问题。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这句话最关键之处就是要落实和践行到点子上。作品通过县委正、副书记坐“座位”一事写出官场颇有戏剧性的事,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思索和重视。小说同样获奖,著名作家叶辛对作品评价很高,曾说这篇小小说“不可小觑”。
自古以来人们对官员都是尊清鄙贪,喜廉憎腐,历朝历代都对贪官恨之入骨,古人说“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怒斥“贪官虽得身后辱,智虑可惜身后疏”,“贪官如苦雨,好官如流电”。人们对清官则自发地由衷地褒奖和怀念,如:“谁不爱清官,清官似子难”;“廉吏惟知法,清官不爱钱”。同时将清官事迹写文存档,后人整理文书发现此事真诚赞曰:“不是圣时修故事,岂知藏室有清官”。就连平常百姓的子弟为官,其母也写《寄子诗》告诫儿子:“家内平安告子知,田园岁入有余资。丝毫不用南中物,好作清官答圣时。”从以上的古诗中就很清楚看出古往今来人们对贪官的憎恨和对清官的期望与赞颂了。这组作品同样有两篇是写反腐倡廉的小小说,让人读后在心情沉重的同时又浮出几分欣喜,在思虑多维的同时又看到了廉政建设的新进展。《谁在窗外徘徊》的县委书记童子介经常深夜在窗下批阅文件,一次他听到外面有响动便出去找寻,看到一位老人在附近徘徊走动,交谈后他才晓得老者就是前任书记刘清明的父亲,而刘和县长被人举报落马。老人很痛心地说,儿子小时读书聪明,他对儿子管得很紧,进了县一中。可他跟几个小混子玩在一起,成绩很快垫底。他又来陪儿子复读,严加管束,儿子考上全省重点大学,但他从政后放松了自我约束,成为囹圄之徒。老人痛悔不已。《究竟是啥关系》亦事涉反腐,而切入角度大为出人意外,一个叫石榴的乡村女子来到市纪委掏出一大包新崭崭的百元大钞,说愿为沦为阶下囚的腐败分子前市长南山还债,救他出来。原来当年南山与她热恋时,她父母要他拿500元作聘礼才同意他娶她。最终拿不出此事告吹。她说这事对他以后当官捞钱有影响。所以要救赎他。她的前男友可恶可憎,但她的善良、纯洁人性不能不叫人感动和佩服。刘清明和南山之所以被关进笼子,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守住做人为官的底线和红线,甘于被“围猎”,忘记了慎独,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曾国藩在《诫子书》中说:“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此乃“守身之先务也”。他们为官满眼金钱,满心私欲,将慎独丢在一边,忘记“守身”,因而一步步堕入犯罪深渊是必然之事。这两个人物对在台上的官员是很难得的反面教材。
《副县级标准》则是讽刺和抨击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的绝妙之作。县人大农工委主任尚松青代表县委县政府到杨柳乡检查植树造林工作,乡长何明申特地要求按“副县级标准”招待,中午酒菜丰盛,他看到多上一盘红烧甲鱼,当地称甲鱼为王八,他暗笑副县级比正科就多一只王八。他喝得昏昏呼呼,被请到山顶看对面山上群众忙碌,还有“飘扬的彩旗和大幅的标语”,他醉眼蒙蒙,说搞得好,“气势还不小”。过几个月有人对他说那天乡里根本就没植树,是虚造声势。他说是亲眼所见,赶快叫人不要瞎说。现在各级各地都在力戒形式主义,小小说无疑是对这种歪风的尖刻嘲弄和无情批评。今年要全面决胜小康,如果以这种作风去精准扶贫脱贫,岂不要误大事?!作品精确地切中了时弊,引起热烈反响,该篇在《长江文艺》2009年12期发表后,先后被《小小说选刊》、《中国人事报》、《领导文萃》等十余家报刊转载,还收入《有官在身》、《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等专著,并获第八届全国微型小说三等奖。
高尔基说:“文学家的工作是非常艰巨的:写关于人的故事并不意味着单纯地‘叙述’,这是意味着用语言来描绘人,就像用画笔或铅笔来描绘人一样。必须在特定的人身上找到最稳定的性格特点,必须理解他的行动的最深刻的意义,必须用十分精确和鲜明的语言来描写这些东西,使读者可以从书页上面,从字里行间看到人的或生活的面貌,使读者觉得故事中主人公的感情和行动的联系是不可争辩的。”这组小小说可以说是从这些人物身上“找到最稳定的性格特点”,并用“十分精确和鲜明的语言来描写”,“使读者觉得故事中主人公的感情和行动的联系是不可争辩的”。因而鲜明地艺术地表明和表现了作者对这些人物以及现实生活的深度人性思考,无一文不描人写物而憎褒分明,无一篇不摹事抒情而深刻犀利。对平凡普通人物如母亲、老教师和石榴的高洁人性与品性作了深情而又含蓄的讴歌,并在他们“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纯净人性比照下,那些低下可耻的卑鄙人性显出了本来面目。从而使皎洁的人性显得更加冰清玉洁,那些龌龊的人性显得更是肮脏无耻。
小小说中的人性显出“赤橙黄绿青蓝紫”般的鲜活亮色和底色,于不同中有共同,于相同中有各异地写出了多层面多棱角的复杂人性。题材上于怜爱动物、恋情诗歌和官场人事中游刃穿插,写出了令人赞叹的情感和品行;手法上于白描、细节和议论中画龙点睛,写出多种人性的不同底色的斑斓与斑驳。让人看到了大千世界中人性的种种展示,使人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和感化,也使读者的人性得到熏染与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