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评论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读张兵的散文《刻骨铭心的“双抢”》
杨国庆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基。如果民众食而无粮,这个天就要塌下来。因而,从古到今人们无不在为“食为天”而辛勤劳动,辛苦耕耘,欣喜收获。同时劳动也孕育了文学,古人在为获得裹腹食粮的劳动中,为了步调一致或呻吟苦累减轻压力有意无意发出“哼唷,哼唷……”之声,逐渐形成了诗歌最初的渊源。在《诗经》中就有许多各种各样劳动、耕作、采摘和收获的优美欢快场面的写照。劳动也自然成了文学书写的一个长久不衰的重要内容。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生活,劳动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丰富素材。
《楚文学》(2020年8月4日)发表的张兵《刻骨铭心的“双抢”》一文,从回望历史的视角述说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民公社大集体时期,每年盛夏农忙“双抢”时节,社员辛苦劳动,抢收早稻抢种晚稻的有趣往事。那段日夜繁忙的峥嵘岁月,那种异常劳累的沉重往事,那种珍贵的今天不可再现的劳动过程与场面,那种不分昼夜勤扒苦做的苦事、乐事欣喜而又苦涩地一一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文章可以说是用劳动的汗水浇润而成,是用充沛的感情倾泻而成,是用对劳动的崇敬挥笔而成。劳动的辛劳明显于文字之中,抢收抢种的累苦突显于字里行间,收获的喜悦洋溢于笔尖纸上。读者从中深深感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艰难与不易,更领悟到了作者用形象思维艺术阐释这一感悟的文字之美和意蕴之美。
文章很具体很细腻地书写了整个“双抢”割谷、挑草担、脱粒、搞田、扯秧和插秧的“一条龙”过程。既写出了各个环节紧张劳动的立体画面,又升华境界写出了社员们获得丰收的高兴和喜悦之情,提升了对于劳动更深层次的认知,从而具备了劳动美学的价值与特征。农村有句话:细伢盼过年,大人盼插田。“双抢”割早稻正是“大人盼插田”盼来的丰收成果,再苦再累心里也甜。劳动之所以重要 ,农民之所以重要,正如意大利十九世纪著名作家德•亚米契斯说的那样:“人类的希望由农民产生。人类最初的希望,是由播种子的农民,发见金色的禾穗的农民,发见葡萄的花的农民才生出来的。这希望生长起来,于是才出现了人类一切希望。”对于劳动产生的粮食,他还特别强调:“只要一百日,不,只要十日已够。如果十日不从乡下送食粮给都会,地球上若干忆的人们会在一日间死灭。人口调节的最后的手段就是这事。”即使在今天,粮食的播种、耕耘和收获也是一刻也松懈不得的要事和大事,“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我们必须在任何时候都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所以说,通过回望今天已经几乎见不到的“双抢”场面,可以使我们更加尊敬劳动,珍惜粮食,更加敬重为人们提供食物的长年辛苦劳作的农民们。
文章表现“双抢”一连串环节,将辛苦劳动“汗滴禾下土”的情景写得十分细致传神感人,既有汗流浃背的沉重付出,又有收获早稻的欣然欢笑,从而体现出积极乐观的劳动至上劳动光荣的思想情愫。作者深有体会地说:“这其间的劳苦真的是人间炼狱啊,经历了‘双抢’的人,日后就不再觉得世上还有什么叫着苦的啦。”这种苦是今天的人们无法想象的。欲要知道这种苦的滋味,还是让我们来看看具体的事情吧:割早稻时,“清晨,雄鸡刚叫两遍”,“生产队长的哨子就响起来了”,那些年轻后生下到稻田,“紧张的割稻子的战斗打响了”,“割稻子的铿锵有力的‘霍霍’声”,如同“这田园特有的乐曲”响彻黎明。午后三点,男的挑草担(束缚的稻禾),女的(束缚稻禾)捆草担。这是一天最热的时候,“热浪如蒸年粑揭开的蒸笼盖的蒸笼,滚烫的热气翻腾着向你周身袭来,把人的身体里的水往外逼挤”;小伙子们手握冲担(挑草担的工具),“左右膀一托一挽一扬,一担一百把斤的草担就跳跃上了肩头”,他们“挑着沉甸甸的草担,个个都健步如飞”。一些没有找对象的女孩这时要找个借口,“瞧一瞧那结实健壮的小伙子,偶尔开些玩笑,身着单薄的少男少女在一起,青春的芬芳洋溢在周围的空气里”。挑草担本是一个很累人的重活,可作者恰如其分地连用几个动词,将过程写得很是生动、快乐,特别是与青年男女的恋情巧妙、和谐地搭配在一起,表现出收获劳动成果的同时也能收获爱情的美好情趣。写小伙子挑草担的细节很是准确到位,用“托”、“挽”、“扬”、“跳跃”等动词就传神地展示出小伙子挑草担的神态、动作和形象,这显示作者驾驭文字功夫的精到和精准。而且写女孩对小伙子产生爱慕之情的情景写得非常温馨,将她们的美好憧憬与内心的羞涩细腻地表现了出来。《诗经》中的《关雎》有“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的诗句,作者对女孩爱慕挑草担小伙的细节描写,与这几句诗颇有异曲同工之妙,爱情这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在历史与文学时空几千年之后的共同点上,又奏出美妙的动人之音。
接下来还要挑灯夜战忙打谷。那场面紧张忙碌又散发出丰收后的喜悦,同时作者细致地描述了即时的场面,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境如见其场如看其事,在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如拽草担喂稻禾的小伙子们要往返于草垛与脱粒机之间,“像只只的跳跃的鸵鸟”;喂稻禾的中年汉子“娴熟地投递稻禾,双手如织布的梭子在平台左右拣拾着稻禾”;在出料口,随着妇女们“手臂的上扬挥舞,稻草如暴风骤雨前夕的云团向稻场中间刮去”。在写抖稻草时,一连带的动作如一个电影片段样将流程全部精细地展现出来:抖过的稻草层层叠放,“到大腿高时,就将扬叉插入草堆底部,后退将稻草向内一扰,前腿膝盖一压,双手将扬叉向前一带拽,一草捆坯就形成了”;“扬谷子完结后,堆起来的谷子像一座金山,黄灿灿的”。整个脱粒谷子的过程写得妙语连珠,比喻形象,即写了打谷紧张有序的脱粒场面,又写出了社员们获得丰收的喜不自禁的欢乐情绪,表现了他们吃苦耐劳的可贵精神,还有他们高超劳动技能的绘声绘色的精彩描述。然后又写“搞田”,将刚割早稻的稻田平整好插晚稻。而且是在夏夜耕田,这时“耕牛才是主角”,“在农夫的驾驭下,犁田的牛儿犁开了千层浪,耙田的牛儿拉出了一马平川,辗田的牛儿为稲秧铺展好了舒适平坦的睡床”。连用三个排比句赞扬了默默耕作的牛。实际上在那个艰苦年月广大社员就是值得人们称颂的为农业为粮食生产作出巨大奉献和贡献的“孺子牛”!作者还无不怀旧地感叹道:“犁、耙、辗、平造这些牛耕时代的农具,现在大多数退出了历史舞台,可能遗弃在乡村的老屋,但它们无不写满辛酸的记忆。”这些农具应该说有很好的农耕价值和历史价值,因为我国几千年来就是一个农耕社会,中华民族就是从农田中站立起来的,在农业中发展起来的。后人对这些农具应该怀有虔诚的敬意。
只有将抢插晚稻的活计做完,才能说搞完了“双抢”,因而插秧成了重头戏和收官之战。先要扯秧,要用现在已经看不到的“秧马”这种坐骑式的水田里的农具,要是让现在的年轻人看到了一定很好奇的。然后将扯好的秧苗挑到田边抛到水田的各个方位,再下田插秧。可别小看了插秧这个动作与环节,要是没有它就没有晚稻的丰收。这又是显示力量、技巧,传递爱情的好时机,就如一句话说的,爱情永远是文学的主题,同时也永远是生活的主题。古人对插秧也有很有趣的描写,如五代契此在《插秧歌》中说:“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稻,后退原来是向前。”而且宋代范成大还预见到插秧对于一年收成和国泰民安的重要性:“种密移疏绿毯平,行间清浅縠纹生。谁知细细青青草,中有丰年击壤声。”还有古诗句对插秧也抱有很大希望:“稻畦插遍青如染,满望今年倍有秋。”古往今来农人期盼年年丰收实乃心同此理,对于年轻人的爱恋之情也同样古今同理同情同心结。一些少男少女为了显示本事,大多穿白衬衣(表示插得又好又快又不溅一点泥浆),有人“像一只白鹭立于稻田,只见他手臂左右来回掠动,两腿交叉后退,头如蜻蜓点水,手似雏鸟争食。这场景,让那些少男男少女互生爱慕之情,留下来一些爱情佳话”。稻田插完,“微风吹起,稻秧轻轻晃动,整个稻田像一床要被掀起的绿色的绸缎”。这青青的秧苗就是丰收的前提,就是劳动的成果,就是社员们的希望,故而写得这样的清新、明快、可爱。同时还要知道,插秧并不都是这样的欢快,有些痛苦只有在田里辛勤劳作的人才体会得到:“田畈里那尖头蚊子红头苍蝇到处是,叮在你身上又痒又痛,还吸取满囊子的血。水田里,蚂蟥无数,你光脚杆下去,一转眼,脚杆上就沾满了一圈蚂蟥,像医院手术台几支针管在一起吮吸你的血液”。读到这段文字,读者能实实在在体味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内涵和外延了吧。当然,全篇的主基调是对劳动和农民的赞颂,并还非常接地气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文中还穿插许多生动有趣的生活场景,氤氲着浓浓的烟火气。“双抢”接近中午时,一些做小吃食的社员挑着担子来到田埂上吆喝“油馃哦,豆浆”,“油条啊,豆腐脑”。还有的农妇自己做“荷包蛋米线或几张烙饼”。那“豆腐脑似雪样白,似蜜样甜,似汤又如膏”,“馋得你只吞口水”。挑草担时队长会差人挑来一大担西瓜,“碧绿的西瓜,鲜红的瓜瓤弥散着凉凉的香甜”。夜晚“打谷子”时,会安排夜餐,有“蒸糯米饭,包丸子、包饺子”;“浅褐色的丸子润泽如膏,入口酥爽如糕,馅是五花肉炒咸菜掺和香葱,甜而不腻,香而不咸,稠而不淡,酥而不粘,香甜可口”。现在的食客们吃货们见到这丸子很可能要垂涎三尺了。虽说作者写出了“双抢”过程中的欢乐,但也沉甸甸地透出当年社员们超乎寻常的辛苦;虽说写出了 “双抢”诗意的潇洒,但也深刻体会到割谷插秧的艰难与劳累。当年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年复一年劳苦耕种,他们无愧于是田地主人,他门无愧于是山河英雄!作者用饱满的怀旧之情对昔日“双抢”人们谱写了崇高的颂歌,用生花妙笔描写了农民如耕牛般负重,如猛虎般拼搏,如骆驼般坚韧的美好品格。
别林斯基说:“爱情,是生活中的诗歌和太阳。”正是由于作者热爱乡亲,热爱劳动,热爱那些青春萌发的少男少女,热爱生他养他的那片田地,才将文章写得那样动情而深情,那样如诗如歌。将“双抢”变成了一首活力迸发的劳动之歌,将乡亲们的劳作变成了一首讴歌劳动的赞美之歌,将抢收抢种变成了少男少女的爱恋之歌,将“刻骨铭心的‘双抢’”变成了描写细腻、感情深沉、细节逼真、画面优美、格调淡然清新的散文之歌, 呈现出质朴而又乡野、纯净而又醉醇,热闹而又明净的文字之美。
同时,文章还有一种从回望“双抢”中给人启示与启迪的教化之美。如今许多中小学生都是在蜜罐子中泡大的,根本不知道农民劳动的劳苦,没有见过“双抢”劳动繁重而又繁忙的场景,他们只知道“饭好吃,粥烫人”,平时伙食稍有不好或不对口味,就大发脾气或牢骚满腹,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每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看似简单实则非常深刻的寓意和道理。假若他们读了这篇文章,从中看到农民们在“双抢”时节付出大量咸湿汗水,他们的思想观念很可能要发生变化,心灵很可能要受到震撼,品行性格很自然要得到净化。因而可以说,这篇文章也是中小学生甚至是大学生认识劳动,尊重劳动进而热爱劳动珍惜粮食的很生动很难得的鲜活教材,以使他们的“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成为社会和国家的有用之才。他们就必然会真正懂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