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国庆的头像

杨国庆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012/21
分享

房子:生活与生命所不能承受之重 


             ——读作家谭冰短篇小说《朱坚强的春天》

 

杨国庆

 

    文学创作有句名言: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是包括小说创作在内的一切文学作品创作的内核和硬核。写好人物很重要的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写好人物的性格。这样,人物形象就能在作品中挺然而立,让读者眼前一亮。作家谭冰的短篇小说《朱坚强的春天》(《芳草•潮》2019年第6期)正是在人物性格刻划上下足了功夫,因而朱坚强的形象就显得非常鲜活、逼真、立体,书写得相当成功。

    小说主要通过朱坚强买房接着又遭遇房屋拆迁等情节即“典型环境”来表现他多样的性格和品行。他是一个平常人,又是一个不寻常的人,他当过兵是战斗英雄,又在军工厂打拼多年。吃苦,耐劳,拼搏,下岗,打工,又上岗,再创业,他在生活之海中多年搏风击浪,很不容易走了过来,他也是在这种希望与绝望同在,成功与失败并存,苦斗与辉煌比肩,浴火与重生相随的典型环境中坚强而又坚韧地熬了过来,在他的个性中:坚强是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遇事他不坚强那是很困难的事也是不可能的事。因而在改革开放中,他“在另一个空间里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现实中饱尝的苦辣酸甜使他更加坚强起来。他用因车祸去世的妻子的赔偿款的四分之一买了“何团长爷爷家曾住过的六间大平房”,圆了期盼多年的住房梦。有自己的住房,是老百姓生活与生命中天大的事,安居才能乐业,千百年来人们都盼望居者有其屋。相传唐朝白居易当年到京城长安考进士,去拜见一位高官和文学大家,他见其名字中有“居易”二字,就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京城居,大不易。很快他就尝到了此话中的辣味。如今别说“京城居,大不易”,就是在神州的每一个角落买房也同样“大不易”啊!

    现在,朱坚强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住房,在工作和生活中应该可以高高兴兴地开启属于自己的“春天”了。然而平地一声雷,将他这美好愿景击得粉粹,他买房子的小区和其他几个小区马上要拆迁。这是他生活与生命中所不能承受之重的大事,也是令人抓头的烦心事!他幸福而又平静日子的上空接着就布满乌云,电闪雷鸣。因为政府“要把这十几公里的河段建成湿地公园”,将这一带“建成江山如画风景带”。当初一些人说他眼光准,会办事,可现在人们是黄鹤楼上看翻船,又马上调口,讥笑朱坚强“这小子是走了狗屎运”。有句话说,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一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这座山此时不偏不倚地重重压在了朱坚强的头上。当然,这拆迁的“补助金也委实不低”,但他坚强的个性在这突如其来的危局中坚强地显现了——他坚决不拆!他的举动非常特别,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让读者大跌眼镜:

    当拆迁人员赶到朱坚强家时,只见他“怀里抱着煤气罐,右手拿着打火机”,他说谁要再靠近一步,“就立刻点燃打火机,和大家一起同归于尽”。那些人“也被他玩命的样子吓住了”。

    这几乎就是一个电影特写镜头,将朱坚强的坚强个性,在危局中表露出坚强的态度、决心与行动书写得入木三分,描绘得淋漓尽致。

    写好人物形象是小说创作的第一要务。同时还要有映衬人物的典型环境,可以说作家是苦心精意地虚构、营造并如工笔画般描写了这样的典型环境,如雕塑似的将朱坚强坚强、刚毅、无畏、勇敢、正义凛然等秉性耸然托举了起来。他不愧是把握自己人生与命运的操盘手,他用这一异乎寻常的举动,压住了拆迁人员的邪。这也是迫使他这样做的主要外因,从而激怒了他捍卫个人正当利益和自尊心内因。这正如英国十八世纪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一书中说的那样:“使我们对伤害和侮辱我们的人勃然大怒的主要因素是:他对我们所抱的轻视态度,他那只顾自己不顾我们的不合理偏爱和荒唐自私,由此他仿佛认为,别人随时可以为了他的便利或一时的兴致而做出牺牲。这种行为之中引人瞩目的不合宜性,夹杂其内的粗野无理和非正义性,常常比我们所遭受的全部不幸更令人愤慨和恼怒。”朱坚强对要拆迁他好不容易才买到的房子,当然是很自然地“愤慨和恼怒”,同时他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接着第二次拆迁又来了,这次是个在部队当团长转业到拆迁办当组长的何组长带队。这些人可以说是富有拆迁经验的强将。附近一个街道工委副书记办公室墙上贴有“打出一个新中国,建设一个新中国,拆出一个新中国”的标语口号,可见他们拆迁的力度和强度了。何组长亲自做朱坚强的工作,并说“在原来拆迁补助标准的基础上,适当再给一些补贴”。但朱坚强还是不同意不买账。在商谈中,何组长问他:“你父亲是何汉生的兵?”又说何汉生是他父亲。朱坚强立时尖叫起来,竟是这房子原来主人的儿子来做他的工作,要拆自己的祖屋。他非常惊诧又非常感动,马上表态说:“房子交给你”。并于第二天签协议,领钱,搬离了这曾很短暂是自己的家的房子。朱坚强的态度也转变得太快了,让读者目瞪口呆。这是因为他心里有股热血在流淌,自觉地传承着红色基因,他曾是一名军人,他父亲是何组长父亲的下级和战友,如今何的儿子来拆迁自己的祖业,同样是服从国家建设的需要,他当然要支持。这也说明朱坚强通情达理,深明大义,赤诚为国的高尚秉性,还表现出机智、灵活的个性。作家通过书写前后两次拆迁时朱坚强截然不同的举动以及对当时现场的氛围与环境的描写,写出了他各异多样的性格。房子诚然是他生活与生命中所不能承受之重,但他为了当地建设和经济发展这个大局,硬是爽然地担当起他应付的社会责任。这让读者看到朱坚强是个坚强汉子的同时又看到他刚柔并济,机灵处事的另一面的不同性格。也让人们看到了这个人物形象多层面的美的个性的光泽。

    如果说作家仅仅是写朱坚强买房又遇上拆迁房子的事情的前后过程,那这种认识不免有些肤浅。应该说作家是通过这件事情多侧面塑造了朱坚强这个即追求个人幸福又有着家国情怀,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有着鲜明时代特色的人物形象,从而完成了探索小说人物书写之美的创造之旅。而且在写房子的同时,还折射出小说内容的时代色彩。因为房子在现实中在生活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综合功能和作用,房子的建筑、居住与拆迁无不反映出深重历史的轨迹,百姓生活的改善,各个时代的发展,也表现处在新时代政府对百群众住房的关心和关切。可以说,“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一古老诗意的愿景与憧憬,在祖国大地上正越来越美好地变成了现实。

    为了书写好朱坚强,作家还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对他精雕细刻。其一,用细节描写人物的动作与神态,使人物在平面的文字中活跃与站立起来。前面说到的第一次拆迁时,朱坚强抱煤气罐,手拿打火机的细节就非常的细致、细腻,让人过目不忘,感到他的个性很有特点。还有第二次拆迁时,何组长见他的态度仍然坚决很生气又很无奈,他“忍无可忍,一拳打在乌桕树上,殷红的鲜血顺着指缝流。”这个细节是他内心焦虑、焦急的集中表现,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拆迁任务的急迫。其二,前后呼应,勾连情节。小说开篇就说朱坚强买了“何团长爷爷家曾住过的六间大平房”,不久这房子要拆迁,陡生波澜,而巧合的是何团长亲自来拆迁这房子,祖孙三代与朱坚强都与这房子发生了关系,这极有张力地扩展了小说的内涵和宽度,是一件很巧合很偶然又很有趣的事情,有效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以及小说情节的连贯性。其三,巧妙运用对比手法,人物形象互相比照,多视角书写了朱坚强的众多美好个性。朱坚强之所以坚强,首先是他母亲给他做出了榜样。她生前是军工厂食堂的会计,在三年困难时期年底食堂盘存差了200斤粮食,实际上是炊事员每次拿一点回家给孩子们吃了,但有些人怀疑她贪污了。为了证明自己清白她自缢辞世,可以说她是一个冰清玉洁般的烈女子。这对朱坚强养成坚强的个性影响很大。他成人后经过仔细调查终于查明事实真相,为母亲洗冤昭雪。还有朱坚强前后两次拆迁时不同举动的对比,更是看出他品行与个性的丰富性,使读者对他更为敬佩。再是何组长与朱坚强也是人物对比,从不同心理、表情、动作上,显出两人的个性的不同差异,使朱坚强的性格特征昭然可见。与此同时,朱坚强与姐夫老九的对比更是迥然不同,将他坚强的个性立刻凸显出来。他俩几乎同时下岗,他自强不息,打拼出生活的新天地;而老九整日懒惰,沉湎酒中,一天夜里他喝醉了竟从楼上跳下去而殒命西归。这一对比更是看出坚强的个性对人生和命运的可贵与宝贵。

    古往今来古今中外,很多作家都写过有关房子的文学作品,写出了人间的悲欢,也写出了社会的变迁,更写出了时代的色彩。这篇小说在写房子中写出了朱坚强对待生活与生命所不能承受之重一事的态度、举动、责任和担当,因而也就颇有艺术匠心地描绘了——“朱坚强的春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