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国庆的头像

杨国庆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103/31
分享

审美:从中外两段文艺评论的比较中得到的启示


杨国庆

 

    近时,我读了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老先生《谈美》(东方出版中心出版,2016年7月第1 版)一书。朱老谈到审美的“移情作用”引起我极大兴趣,他说:“‘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这是一个极普遍的经验。”(同上,第20页)他还说:“移情作用是和美感作用有密切联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同上,第20页)为了让读者能更好理解“移情作用”的外延,他又举出“听音乐”做具体说明:“音乐的命脉在节奏。节奏就是长短、高低、急缓、宏纤相继承的关系。这些关系前后不同,听者所费的心力和所用的心的活动也不一致”,在听到高而缓或低而急的调子时,听者的心理活动也同步表现出“高而缓或低而急”的情绪,与音乐相同调;“于是听者心中遂感觉一种欢欣鼓舞或是抑郁凄恻的情调”;而且“他把这种情调外射出去,于是音乐也就有快乐和悲伤的分别了。”(同上,第21——22页)朱老将难懂的“移情作用”和“外射”这两个美学的专业词汇说得非常的通俗易懂。看到这段述说时,我想起《四书五经》(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中就有这样的审美“移情作用”的事情,在该书第六卷“春秋左传选录”(第一四0九——一四一0页)中说到当年吴国国王寿梦第四个儿子季札出使鲁国,他请求观赏鲁国的音乐、舞蹈,乐工先为他唱歌。季札听了“心中自起一种节奏,与音乐的节奏相平行”,并同时听到了歌词,于是他“遂感觉一种欢欣鼓舞或是抑郁凄恻的情调”,而且“他把这种情调外射出去”,边听边说,同步审美和评论。这也是我国最早的音乐、舞蹈评论即文艺评论。原文如下:(同上,第一四0九——一四一0页)

    使工为之(笔者注:即季札)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为之歌《邶》、《鄘》、《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为之歌《郑》。曰:“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为之歌《豳》。曰:“美哉,荡乎!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为之歌《秦》。曰:“此之谓夏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为之歌《魏》,曰:“美哉,沨沨乎!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其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为之歌《陈》。曰:“国无主,其能久乎!”自《郐》以下无讥焉。为之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犹有先民王之遗民乎!”为之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德乎!”为之歌《颂》,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偪,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流。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

    这段古代汉语比较难懂,翻译为现代汉语的意思是(同上,第一四一0——一四一一页):

    季札请求观看周朝的乐舞,有关官员便让乐工为他歌唱《周南》、《召南》。季札说:“多美妙啊!开始为王业奠定基础,还没有成功,然而百姓虽然勤劳却并不抱怨。”为他歌唱《邶风》、《鄘风》、《卫风》。他说:“美妙而又厚重啊!有些忧愁却不觉得困窘。我听说卫国的康叔、武公德行就像这样,这一定是《卫风》吧!”为他歌唱《王》。他说:“多美妙啊!有忧思却不害怕,这是周王室东迁以后的乐曲吧!”为他歌唱《郑风》。他说:“多美妙啊!但是他琐碎之事说得太多了,百姓不能忍受,这就是郑国很快灭亡的原因吧!”为他歌唱《齐风》。他说:“多美妙的国家啊!这才是大国的乐风啊!做东海诸侯国表率的,是姜太公的国家吧,这个国家前途不可限量啊。”为他歌唱《豳风》。他说:“多美妙啊,多博大啊!欢乐却有节度,这是周公东征的乐曲吧!”为他歌唱《秦风》。他说:“这是华夏的声音呀,能够华夏化必能强大,是因为拥有了周朝的旧土吧!”为他歌唱《魏风》。他说:“多美妙啊!宛转悠扬啊!粗鄙却言辞婉和,政令艰难却容易施行,要是再用德行来辅助,就是贤明的君王了。”为他歌唱《唐风》。他说:“多美妙啊!是唐尧的遗民吧?要不是这样,怎么会忧思如此深远呢?若不是美德者的后代,谁能够像这样?”为他歌唱《陈风》。他说:“国家没有主人,它怎么能长久呢?”从《郐风》以下的诗歌,季札听了就没有加以评论。乐师为他歌唱《小雅》。他说:“多美妙啊!有忧思却没有背叛之心,有怨恨却不溢于言表,这是周朝德行正在衰微吧!但还是有先王的遗民啊!”为他歌唱《大雅》,他说:“多博大啊,多和谐啊!抑扬曲折而本质刚健,这是文王的德行吧!”为他歌唱《颂》。他说:“到达极致了!正直而不倨傲,委屈而不卑下,亲近而不相逼,疏远而不离心,活泼而不邪乱,反复而不厌倦,哀伤而不忧愁,欢乐而不荒淫,用德而不匮乏,心宽广而不显露,施惠而不浪费,收取而不贪婪,静止而不停滞,行动而不流荡。五声和谐,八风协调。节拍有尺度,音阶有次序,所歌颂的盛德之人都具有一样的美德啊。”

    接着又请季札观看舞蹈,他亦是说笑风生,侃侃而谈。原文如下(同上,第一四一一页):

    见舞《象箾》、《南籥》者,曰:“美哉!犹有憾。”见舞《大武》者,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见舞《韶濩》者,曰:“圣人之弦也,而犹有惭德,圣人之难也。”见舞《大夏》者,曰:“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谁能修之?”见舞《韶箾》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覌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这段话现代汉语的意思是(同上,第一四一二页):

    季札看见》《象箾》、《南籥》的舞蹈,说:“多美妙啊!但里面还包含着遗憾。”看见《大武》的舞蹈,说:“多美妙啊!周朝兴盛的时候,就是这样的吧!”看见《韶濩》的舞蹈,说:“圣人那样宏大,尚且有惭愧的行为,这是圣人的难处啊!”看见《大夏》的舞蹈,说:“多美妙啊!有功劳而不倨恩德,除了禹,还有谁能做到呢?”看见《韶箾》的舞蹈,说:“美德达到极致了,多博大啊!像上天没有东西不覆盖,像大地没有东西不承载。即使有再高尚的德行,也不能超过这样了啊。停止观看吧。如果还有别的乐舞,我不敢再请求观赏了。”

    据史料记载,季札(576年一前484),姬姓,吴氏,名札。春秋时期政治家、外交家、文艺评论家,吴太伯十九世孙,吴王寿梦第四子,史称延陵季子、州来季子。季札品德高尚,远见卓识。三次让国,广交贤士。周游列国,提倡礼乐,宣扬儒家思想,对华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季札公元前544年奉命通好北方诸侯,在鲁国欣赏了周代的经典音乐、诗歌、舞蹈,他当场结合当时社会的政治背景和现实情况,一一作精辟的分析和评价。以上两段原文就是他观赏音乐、舞蹈在内心对它们“审美移情”所得具体细腻感受即“美感经验”的同时,随之将它们“外射”出来,成为中国文艺评论历史上最早的并有相当水平的文艺评论。可以看出来他对现时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状况等是非常熟悉和了解的,而且有着很高的文学、诗歌、音乐和舞蹈艺术造诣,因而他就能当场观看随之如数家珍般对各种歌曲、舞蹈说出很中肯和贴切的评价也就是“外射”——“审美经验”。他欣赏了多首歌曲,当场就对十六首歌曲作了精湛的评论,联系各国的历史和现实,并很精准地预言有关国家的未来发展。如他在欣赏《秦风》后就说:“这是华夏的声音呀,能够华夏化必能强大,强大到一定程度就能达周王朝鼎盛时那样了吧!”他能从乐声中预言秦国的未来,确是一言中的。特别是他在评论《颂》时说:“到达极致了!正直而不倨傲,委屈而不卑下,亲近而不相逼,疏远而不离心,活泼而不邪乱,反复而不厌倦,哀伤而不忧愁,欢乐而不荒淫,用德而不匮乏,心宽广而不显露,施惠而不浪费,收取而不贪婪,静止而不停滞,行动而不流荡。五声和谐,八风协调。节拍有尺度,音阶有次序,所歌颂的盛德之人都具有一样的美德啊。”这段话语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一气呵成,感情饱满奔放,音调铿锵热烈,如高山流水一泻而下,如大江奔海汹涌澎湃,给人极大的美的震撼和享受。他在观看舞蹈时同样随看随评,妙语连珠,句句都评论到了点子上,从中也可以看出他饱学渊博,机敏过人,反应神速;同时尽情地显现了审美“移情作用”的艺术魅力与“外射”能力的高超。如他看见《韶箾》的舞蹈,说:“美德达到极致了,多博大啊!像上天没有东西不覆盖,像大地没有东西不承载。即使有再高尚的德行,也不能超过这样了啊。停止观看吧。如果还有别的乐舞,我不敢再请求观赏了。”他又在用比喻的手法夸赞舞蹈中表现出的美德,让人感到了这种美德笼罩于天地,滋润于万物,这就让人真正感到“美德达到极致了”!从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极高的文学与美学修养,可以说他是一位杰出的美学家和文艺欣赏专家。周敬王三十六年,季札去世,时年九十三岁,葬于上湖(今江苏省江阴市申港),孔子曾为之撰写碑铭。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大体在同一时期,古希腊的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写的《理想国》(岳麓书社出版,20107月第1版)中,有苏格拉底等人讨论音乐的记载,我们先来看一下:在该书的第88页至第89页中,苏格拉底等人谈到教育时说:“在体魄方面有体育教育,而在灵魂方面有音乐教育”;“学习体育之前先要学习音乐”。他们还对小孩受教育的重要性发表看法,也可以看作是评论性的言论:“任何事情,它的开始是最重要的,而对于还是柔嫩的幼小者来说特别地是如此;因为,正是这一个时期是他最容易被塑造的时期,而我们赋予他一个什么样的模式,这个模式就被吸收和定型”。

    从时间上来比较,季札公元前544年在鲁国就发表了很精彩的音乐、舞蹈评论;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说这番话时推算起来应该是成年人,如果是30来岁的话,那么季札的评论比他有关音乐教育的看法至少早了一百年还多。从内容来说,季札的评论比苏格拉底的谈话内容更全面更丰富更深邃。如果说苏格拉底等人还是在谈论音乐教育的话,而季札早已接受了比较全面的包括音乐教育在内的各方面的学习与教育,并且能很出色地学以致用,现场发挥,对有关音乐和舞蹈作了如丝如扣的精准精妙的文艺评论。

   “笑捻花枝比较春,输与海棠三四分”。 不比不知道,通过这一横向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在春秋时期教育方法、体制和机制的完备并且很有成效,培养的各类人才卓然出众。我们还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春秋时期的文艺评论与古希腊相关音乐评论性的言谈相比较毫不逊色。就是拿季札与苏格拉底相比较,季札同样是很优秀的。从这种比较中,我们还可以得到几点启示:

    一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十分丰富而且精深,是新时代的宝贵传统文化财富和文艺评论理论遗产。从春秋战国一直延续到明清,许多文艺理论家、诗人和词人对文艺理论作了两千多年持续不断的探讨、研学和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习近平论党的宣传和思想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11月第1版,第83页)古代文艺理论博大精深,我们文艺工作者需要认真、深入、全面地研学、传承并加以发展,在文艺研究和文艺批评中牢记过来,面对外来,走向未来,为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文艺理论宝库增添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和中国声音的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新成果。他还说:“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上,第89页)我们文艺工作者要在这方面下苦功夫、下实功夫、下真功夫、下硬功夫,刻苦学习、探究古代文艺理论,做到有继承有扬弃,做到古为今用,推进新时代文艺批评有力开展。

    二是古代文艺理论影响力持久深远,极大坚定了我们的文艺自信。这些文艺理论如洁莹清冽,奔腾不息的淙淙清流一直流传至今,给了一代又一代文人丰富的文艺理论滋养与明晰的创作指导。从季札对音乐、舞蹈的评论一直到明、清,不断有杰出的文艺理论家和文艺理论著作源源涌现,如曹丕的《典论》、陆机的《文赋》、钟嵘的《诗品》、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刘知几的《史通》、刘熙载的《艺概》和章学诚的《文史通义》等,还有众多的诗话、词话千百年来传之不绝,对后世都产生了重要的和深远的影响。它们是中国文艺史和文艺评论史中一颗颗璀璨耀眼的文艺理论明珠,也是世界文艺史和文艺批评史上一座座高耸的文艺理论丰碑。我们不必言称必希腊,开口就说西方文艺理论。古代文艺理论是我们深厚的文艺理论渊源,也是世界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极大提振和鼓舞了我们的信心,增强了我们的底气与硬气,使我们更加坚定了“四个自信”。“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同上,第261页)这有力地激励我们为构建新时代文艺理论大厦自觉地发热发光,增砖添瓦。我们要更自觉地更好地对各种文艺作品进行“审美”,主动积极地发挥“移情作用”,并将对作者、作品内容与艺术的精邃分析和中肯评论和“美感经验”及时有效地“外射出去”——为作家鼓呼,为读者明理,为创作加油,为社会增添正能量。

    三是我们还要善于学习、吸收和借鉴包括古希腊在内的一切世界古代和当代的文艺理论,以他山之石,攻吾山之玉。从季札与苏格拉底的文艺评论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文艺理论同样有鲜明的特色与长处,我们同样要虚心学习,努力做到学贯中西,洋为中用。习近平总书记说:“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打磨好评论这把‘利器’,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同上,第118页)我们正面临百年之未有大变局,并在积极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就需要我们对古今中外的文艺理论体系和文艺批评方法、方式、观念和趋势等进行认真的、全面的、立体的环顾、梳理、思考、研学与借鉴,去伪存真,扬弃糟粕,借用精华,推陈出新。以切实提高我们的文艺理论素养和文艺批评能力,更好地更准确地对当前各种文艺现象、文艺活动与文艺作品开展深入的观察、品读、思考、研究与评论。不断增强文艺理论研究的前瞻性、科学性、指导性,不断提高文艺评论的针对性、精准性和艺术性,为进一步繁荣文艺理论研究和文艺创作作出不懈努力。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