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术仁心和忠贞爱情的历史再现
——浅评作家韩进林长篇历史小说《王叔和传》
杨国庆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善医善计者,谓之天扶与之。”在古代就有这样一位“善医者”,几十年为百姓治沉疴,为人间除瘟疫,为后人送健康,为先贤编遗著,为岐黄传方剂,为后世撰《脉经》,为爱情守忠贞,为杏林添光彩,为百世所景仰——他是谁?——他就是魏晋时的一代名医王叔和。
一
为历史再现王叔和,作家韩进林以洋洋58万字的巨幅写成《王叔和传》(中国文史出版社,2018年5月第1版)。作家满怀对这位名医的崇敬之情和膜拜之心,以新时代的现代视角,审视和带领读者穿越历史风云,来到一千八百多年前历史现场,追寻王叔和诊治黎民的行医轨迹,编著撰书的艰辛过程,探秘他曲折、忠贞和幸福爱情的和谐往事,发掘他医术仁心治病防疫的感人事迹。从而给读者奉献出一部情节风起云涌,人物性格各异,故事精彩纷呈的长篇历史小说。成功书写和再现了这位医术仁心和忠贞爱情的历史名医形象。 该书很是值得一读。作家多视角全方位地描写了王叔和学医、行医、除疫、编著、撰书和爱情等多方面的动人故事,用生动、形象、细腻的文笔对史实拓广度掘深度地全面书写,还原和复活了这位名医。同时该书对于今天如何传承中医药文化,弘扬中医药科学,发展中医药事业,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健康福祉,促进健康中国建设,推进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构建,都有着积极的启示和重要的作用。
这是一部环绕立体声般的描写王叔和的长篇鸿制,以历史背景映衬人物,以人物行动串联历史事件,在史实与人物,时代与事件的有机结合中,在真实与虚构的和谐融合中,经文纬字,编章织节,出彩描绘,表现了王叔和从出生成长到家庭变故,从刻苦学医到仁心行医,从编纂残稿到潜心著书,从身在草野到任太医令,从鸳鸯交颈到辞职寻妻,从感情曲折到再次成家,从艰难立业到儿孙满堂,从家庭和睦到朋友相助,从救治庶民到教诲弟子,从繁华洛阳到蛮地西阳,从社会风貌到人文地理,从朝廷高官到乡村草民,从典章制度到人情风俗等多视域多侧面进行了描写。表现了王叔和集医术仁心和忠贞爱情于一身,治病救人与研学撰著合一体的种种善良、仁慈、好学、刚直、正派、专注、细致、坚韧、聪敏、忠贞、刚强和坚毅等诸多美好性格、操守、品行和美德。使这一历史名医形象活跃于文字篇幅之中,挺立于读者眼帘之前。
二
明代诗人倪谦诗云:“一家医术妙通神,心地俱怀利济人。”王叔和的医术可以说几乎“通神”,也更怀有“济人”之心。但他的医术并非天生就有,而是从幼年时就终身勤奋学习,不断钻研创新所取得的高超医术。王叔和公元201年4月28日出生在兖州山阳郡的西南方一个药贾之家,也就是今天山东省邹城市郭里镇独山村。他出生时名为王熙,直到15岁到襄阳开医馆遇到一个同名的王熙庸医出医疗事故,别人来找他的麻烦后,便改名王叔和一直称呼到生命最后。所说的药贾之家就是从事药材贸易的大商家。他父亲王赈精通药石,他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三代都在上党郡即今天的山西省长治市经营药材生意。他还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弟弟,皆为出息之人。他天生聪慧,三、四岁在大人的教诲下就居然能背诵《尚书》、《诗》、《礼》等中华文化经典名篇。他的大伯王斌也在上党经营药材,家财阔绰,只是膝下无子,王叔和的父母便将他给大伯立为嗣子,也就是过继给他大伯做儿子。公元204年5月上旬,四岁的王叔和与嗣父王斌一同离开家乡前往上党郡。然而一路上风险迭起,险象环生,灾祸不断,他们几次出生入死,厄运连连,但他和嗣父每次都能化险为夷,重获新生。两年后他俩才来到上党郡。作家也惊叹写到,多亏了嗣子“稚年大慧,临危不惧,处变不惊,解厄化危之智,令他王斌叹服汗颜”。而王叔和却感到自己没有啥了不起的,只是作了一个嗣子应该做的事情而已。并说现在“最盼的是要念书”。嗣父很快就给他找了一个“德贤智盈的先生”教习他。这就看出幼稚的王叔和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有着要求学习各种知识的优秀品德,他自觉地扣好了人生的第一个扣子。从此时起到他学习掌握了精湛的医术药理知识开始行医时,这一时期他历月经年,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用心发愤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和医学知识、技能。他还边求学边求教,积极大胆又慎重地实习、实践,边行医边探索边收集边总结边梳理医学、医术、汤头口诀和名医处方,医学理论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这为他以后整理编撰张仲景的医学专著和撰写我国古代第一部医学经络专著《脉经》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作家用许多有趣甚至是传奇的细节、情节和场景描写了他求学、研学的认真态度,刻苦精神和领悟贯通医术要义的超强本领与智慧。
王叔和的一生从201年到280年可以分为学习医术、行医治病和创新著书三个大的时期和人生阶段。他的踪迹和行医地点也几次变迁和流动,从兖州郡到上党郡是少年时期;从上党郡到襄阳是他的青年岁月;继而从襄阳到洛阳再到西阳(今湖北麻城市),则是他行医的壮年和老年经历。可以说:王叔和行医襄阳洛阳西阳,像朝阳太阳夕阳,医学暖阳惠照世间百姓;曾经是太医青年壮年老年,历小年大年闰年,编书著书福荫后代苍生。他一生都在为学医、行医(包括防疫)著书和家庭辛苦打拼,辛勤奔波和辛劳付出。作家从各方面写出了他是一位有着高超医术高尚医德高洁人格高雅爱情的正人君子和大德大医。他认真学习前任的医学经验和理论遗产,并结合学医和行医实践独立思考、领悟要诀,形成规律性认识即上升为新的理论。他又主动地虚心地与同行们分享、交流和探讨,以更好地治疗患者。他长期自觉地从行医实践到医学理论又回到治病实际,医术医道日益完善,不断精进,也就更好地恩泽了普通庶民,造福了众多百姓。他妙手回春的高超医术得到当时朝野和社会各个阶层的一致认同和推崇。在歧黄界和杏林中同行们也是对他交口称誉,五体投地。就是各朝各代的行医者和医家们,对他也是赞誉不绝。即使在今天也有许多研究王叔和的专家、教授和学者,以及专门的学术组织。应该说,清代诗人弘历赞扬扁鹊的诗句:“渤海名医术有神,功同歧伯世无伦。”同样适合于王叔和。
三
小说具体书写了王叔和行医艰苦的漫漫历程。作家别具匠心地将他行医、防疫、编书和著书四位一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来表现和描写,并全书贯穿地串联、穿插和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风光绚丽色彩斑斓的行医救民的杏林风景画卷,进而立体般地展现了他在以上四项事业中取得的令人瞩目的非凡成就。作家用真诚的文字,用娴熟的技巧,用滚烫的热情,用敬业的精神,用认真的态度,再加上飞扬的灵感与想象,大胆而又合理地虚构,写出了一个活脱脱的有生气接地气现灵气的即平常又不寻常的名医。这也就彰显出这部小说特别是王叔和这个人物形象的历史价值与美学意义。这就是:为一代历史名医立传,为中国古代中医学成果立碑,为当今中医学文化提供新的借鉴,为中医药临床应用和理论研究等方面而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王叔和首先拜医术很高的吴阳子道长为师学习,他八十八岁,王叔和经过五次考试过关才收为他的弟子,可见他的学医起点就很高。道长认为他“有可托天下之志向也”。他一边教王叔和儒学经典,又循序渐进地传授岐黄之学即中医学知识。不久他因遭蜈蚣咬伤患急病,临终前又将王叔和托付给吴凡子道长。他教王叔和学习《难经》并教诲他“不仅要学,要背,更要紧的是要悟,悟经悟道,才知门道。”他也起誓,“不吃透《难经》,决不言弃”。他很快将全书背了下来,并立下规定:“日诵十遍,不完成饭不吃,觉不睡”。可见他日夜苦读苦诵,几乎到了悬梁刺股的状态。他的坚毅意志和求学悟道的持恒精神也显示了出来。他认真研学和背诵《难经》这部医理深奥就是大人读起来也很费力难懂的医学名著,实为精神可嘉可佩。一千五百多年后的明代医学家徐大椿曾说到过《难经》的难懂程度与重要作用:“《难经》非经也。以经文之难解者,设为问难以明之,故曰《难经》”;“盖业医之辈,读《难经》而识其大义,已为医道中杰出之流。”王叔和在六、七岁时就能将《难经》背得滚瓜烂熟,完全掌握了《难经》的大旨要义。使人不得不叹服他确为“医道中杰出之流”。他还用心学习《黄帝内经》、《灵枢》和六经医理等医学专著和名著。他从中明白了“所谓六经,就是人为什么要生病,生病如何治,如何少生病、不生病的理论与践行的辩证法的归纳”。他又苦读文化经典《九歌》《九章》《老子》等经典古代文化名文,为学岐黄进一步打基础夯功底。一次土匪进道观抢财物,见《难经》不是金银财宝就丢进熊熊大火的香炉里。而王叔和感到这是无价之宝,他奋不顾身从大火中抢出《难经》,可他“双手被烧出了大燎泡,眉毛烧光,头发也烧掉不少”。可见他真是用性命保护医学经典,也足见他学医研读岐黄之道的决心、真心、诚心和钢铁般的意志。同时这个细节也将王叔和的坚强个性与定力刚强而又突出地表现了出来。在研学医理和守护岐黄名著经典上,他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真是个特殊材料制成的人。从这点上来看,他不成为一代名医,那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三年后,王叔和学习岐黄之术取得很大的量变和质变,医术医道获得长足的进步和提升。这时有人送信来,说他母亲病了。他便向吴凡子道长告假还说以后再要来学医。而道长拿出吴阳子给他的几样东西转交给王叔和:一包金针(针灸用),一个小铜匣,并说不过二十岁不能开匣看内面的物件。这显得很神秘,也为全书后面内容埋下了伏笔设置了悬念,起到了勾连全书,照应全篇的重要作用。作家的精巧构思由此可见一斑。他神准地预测了王叔和一生的命运:“为师预测你一生利禄不缺,有待君伴帝之运,只因率性, 仍终老田园,是为善终也。”这如其说是道长的神算,还不如说是作家的全书结构总纲和为王叔和命运走向描画的时间表与路线图。这就像《红楼梦》中贾宝玉出生时口里含着一块宝石有相似的作用,这宝石伴随着宝玉在书中的全部人生轨迹过程。而道长这一番话也正是阅读、理解、思考和透悟《王叔和传》全书内容的一把金钥匙,一个总开关。当读完全书再回头看这几句话,读者就会对王叔和的命运全程的变化、曲折、坎坷、顺畅、幸福和圆满结局豁然开朗,大彻大悟。作家借这几句话画龙点睛,在开篇不久就全局在胸高屋建瓴地预示和暗示了王叔和的人生之路,这种提纲挈领的艺术构思技巧颇为高明。
王叔和回家探望母亲,而老母见儿子回来病就好了一半。他还见到多年不见的表哥卫汎,给他母亲治好了病。他还说自己是张仲景的弟子。王叔和当即要表哥带他去见张仲景。而卫汎说他年纪太小需要继续学习文化和医术医理知识,并劝他去了另处的真阳观学习。这时王叔和已初步表现出治病救人的实践能力。一天一名学生在山上被毒蛇咬伤昏迷不醒。他听说后跑上山,依照以前跟几位道长学到的急救知识进行救治,还采中草药半边莲嚼烂敷在这学生的伤口上,使他很快苏醒过来,捡得一命。这一来让王叔和在学生中名声鹊起,被称为神童。一次老师腹泻胃痛不止,王叔和想起以前学到的医治方法,就用白头翁等草药让其服用三剂中药,很快治愈。这使塾师对他佩服不已,认为王叔和是他的老师。公元211年王叔和10岁,卫汎带他去见张仲景,过黄河时大风吹翻羊皮筏,他落水向下漂流几里路,被一位叫桑蓊的名医救起。他又跟这名医继续学医。他给王叔和讲解《桐君采药录》、《中藏经》、《汤液经》、《金匮真言论》等医籍。他跟学四年,医术药理理论知识又有大的长进和质的猛进。一天卫汎陪张仲景来看桑蓊,王叔和正好拜见了日夜思慕的大名医。他也给他许多医理医道等方面的专业理论指导。几年后王叔和在襄阳遇到张仲景的师兄楼升,又给他许多医术教诲和指导,并鼓励他开展行医实践。他就开了一家“叔和医寓”,正式坐堂诊治病人。这是他由学医到行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表明他具备了当医生的必要的经验和资格。
三
王叔和在治病的同时还按照楼升的指教和吩咐,说艾草能治疗多种疾病,还能防御瘟疫。他就带着同行上山采割艾草也就是艾蒿,并发动襄阳居民也去收割艾草。他还收购储备艾草,以作不时之需。王叔和虚心运用名医的经验,先见之明般地为防瘟疫好了准备。果然在公元217年的夏季,大瘟疫流行。王叔和就派人将库存的陈艾蒿分发千家万户防治瘟疫,使得襄阳全城居民感染甚少,死者更是微乎其微。这是王叔和治病与防疫相结合取得成功的第一次实践。这也展现出他救治天下苍生的宏大志向与医术仁心的高伟美德。这引起张仲景的关注和重视,派人迅召王叔和前往他家商讨防瘟疫大事。张仲景很是赞扬王叔和,并说出深谋远虑之语:“行医者,防重于治是正途之举,当广而推之。今大疫虽止,难免不卷土重来。”他又说出一大心愿,想把有关防疫和治药的医籍早点整理出来,给世间医者有个交代。
于是他给王叔和与其他弟子们分工,进行《伤寒卒病论》书稿的整理编纂工作,还让王叔和负责所有医方的辑录。这说明张仲景对他十分信任,这也是他学习大师医方的难得宝贵机会。他倾心倾力抄录十个月,日夜学习、整理和编纂数千个医方、药方,这也为他日后行医诊治患者储备了不可多得的极为珍贵的知识与经验。并使得他的艺术药理理论和临床经验又一次获得空前的升华。他回襄阳后认识了曹操的堂弟曹仁,给他治好了腹鼓之症,以后他大病小病都请王叔和给他治疗并很见效。他很佩服和敬仰王叔和医术高超,就向朝廷推荐王叔和入京城洛阳太医院。令人遗憾的是公元219年农历十一月张仲景去世。临终前他将主持编纂的中华医学史上第一部集医学理论与治疗方法于一体的医学经典交给了弟子卫汎。也就在王叔和、卫汎等弟子们为张仲景守灵的一天半夜,一群土匪来抢走了财物和这部手稿。他们立即四处张贴告示,重金回收手稿。为保存、传承和出版这部举世无双的贵重手稿,王叔和等人想了很多办法,费了很多心血。历经多年,多次采用各种办法才分批次逐步一点点收集到部分残稿。
几年后京都洛阳瘟疫大流行,几个高官和重臣都死于瘟疫。朝廷下令招良医国手到洛阳防病除疫以救万民。经选拔、答辩和圈定,朝廷采用了王叔和、卫汎的“除疫策”。也就是用艾草加其他中药除疫祛病,治疗民众。半个多月后疫病缓解,几个月后瘟疫完全平息去除。这也是王叔和开展第二次防病除疫并取得重大成果的疾病防控工作。这引起朝廷重视。公元227年八月,王叔和被几位重臣、高官举荐为良医进入太医院,在方丞部任药工。他在此期间如鱼得水,心系万民,利用精湛医术践行慈悲仁心,尽力救治患者;并利用这一有利条件编纂张仲景遗著,实现他多年夙愿。
同时王叔和还对皇帝、皇后、皇妃、皇子,众多高官、重臣,还有许许多多士大夫、将士兵卒、平民、以至乞丐和盗贼都尽心尽责把脉问诊,开药治病,使他们一一祛疴健身,恢复康健。对于病人不管地位多高,权势多大,他都当作是患者,都端平一碗水全力精心诊治。无论是皇帝皇族之人,还是高官贵族权臣;无论是平民穷者,还是乞讨之人,他都让他们去重病之沉疴,还健康之本身,给他们治疗治愈各种疑难杂症,手到病除,妙手回春。多次得皇帝、皇后的赏赐、褒奖和赞扬,他几年功夫也由药工升太医,又擢太医丞,最后任太医令。他在为皇帝和朝廷官员服务的同时,也多次治好百姓庶民。他在随皇帝外出巡视途中,先后多次治好中暑倒地的兵卒,为饿昏不醒的老汉挽救了性命;并感动皇帝赐给老汉十担大米,还嘱咐地方官每月给予恤补。王叔和通过医治老汉解决了他的日常生活忧苦,他的医道人心又一次为黎民送去了健康和吉祥。他还对一名与婆婆吵嘴赌气喝下毒药的少妇施救,使她起死回生;他甚至给盗窃他家财物的患病的小偷施救,捡得一条性命;他还给许多将士军卒们熬制“红花药粉膏”,让他们在繁重的执行军务中治患疗伤,保持旺盛的战斗力;他还将一名患病昏死的孤儿治好,并收为义子悉心照料。来到西阳后,他还几次将朝廷给他的俸禄全部转赠给一家孤儿院,并请转赠人不要说是他所赠而是朝廷拨款。这也看出他仁心行善不为名不为利的淡泊崇高之举。在书中的第四十七章,说到当地郡守得了一种怪病、重病,王叔和治疗后不见好转,很是焦急。一位道长说,以前他用华佗神医方剂治过类似病症,需百年牡丹根、百年蜈蚣虫配以多种药草才能治好此病。王叔和听了仍是非常着急,到哪儿去寻这两种药材呢?这时妻子韩娣说,百年牡丹根可以派人到他哥哥山寨去拿。她又递个小铜匣他,说是结婚当夜他给她的。王叔和打开一看,他猛然想起这是三十多年前吴凡子道长转交给他的,里面正是咬伤吴阳子道长而去世的那一条百年蜈蚣虫。这可是在关键时刻起了关键作用解决了关键问题。而小铜匣这物件是在本书开头第八章写到的。可见作家谋篇布局、解悬释疑,前后映照是多么周全周密,使得全书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王叔和使一个个患者重获新生,使一个病人健康还原,使一个个病者身体康复……这是他高妙医术的精彩演绎,这是他心怀善良,以人为本,始终施仁心,保民安的高尚情操与品行的行动自觉。很多中药堂悬挂的这幅对联:药有君臣千般窍,医无贫富两样心,恰恰是他一生悬壶济世医愈无数黎民苍生的最好写照。
与此同时,王叔和还利用任太医令的有利条件及时进行张仲景遗著的编纂工作。皇帝曹㕡还拨银一万两作为编书专用费用。到公元234年1月,《伤寒卒病论》书稿已完成三次辑审,王叔和又召集多名弟子、太医对书稿进行逐条论述、审核,并要求太医院所有人员要对该书挑刺、揭短,做到慎之又慎,细之又细,做到一字千金。这可以看出他对编书求真务实、科学严谨,对患者负责的医道仁心和学术严谨之心了。237年八月,曹㕡又拨银万两,以资编书、刊刻发行。王叔和感到这是对师傅张仲景最好的纪念。实际上这也是他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大贡献和重大成果。可以说在当时在后世即使在当今,都是功不可没功德无量的大好事情。也是在该年十月冀州、豫州、兖州、徐州等地发生大洪水并发生瘟疫,灾民四处逃生求医。王叔和又赶到灾区给灾民治病防疫。公元239年曹㕡去世少帝曹芳继位,他对王叔和同样信任有加。此时经王叔和终审并定名为《伤寒杂病论》刊刻本已经刊行, 他又用一个月时间认真审读,再次重新整理、加工,对初刻本改为二书,分别以《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正式刊行流播于天下,传延至今天,还走向了地球村。其中有曹㕡、曹芳两代皇帝的重视和关心,也有几代老臣、重臣司马懿和许多太医们的大力支持,但王叔和立了头功。以至清代名医徐大椿赞道:“《伤寒论》中诸方字字金科玉律,不可增减一字”。还有金代医家成无己说:“《伤寒论》得显用于世,而不堕于地者,叔和之力也。”元末明初医家王安道也说:“叔和搜采仲景旧论之散落者以成书,功莫大矣。”宋代林亿等人在《校正伤寒论序》中甚至说:“自仲景至今800余年惟叔和能学之。”古代医家吕震说:“以余平心而论,叔和传书之功,成不可没。”徐大椿还说过:“此书乃叔和所搜集,而世人辄加辨驳,以为原本不如此,抑思苟无叔和,安有此书?”看得出来,以上各朝各代学者、医家、名医对王叔和以及该书的评价是实事求是的,这也充分说明了他在编纂和传播《伤寒论》中所起的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和建树的历史功绩。同时这些说法也是对王叔和医术仁心最好的最经得起实践与历史检验的评论。还有人对王叔和的个性和行医特点也作出很高评价,如唐人甘伯宗在《名医传》中称:“王叔和性度沉静,尤好著述,究研方脉,静意诊切,调识修养之道。”宋人张杲亦称王叔和:“博好经方,尤精诊处,……深晓疗病之源。”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凡作伟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而后鬼神效灵,予以生花之笔,撰为倒峡之词,使人人赞美,百世流芳。”实际上,你如果能为世间百姓做好事,解除他们的附身病痛,送去健康快乐,何尝不会“使人人赞美,百世流芳”呢?!而王叔和就是这样的人。
公元241年三月,王叔和因故辞去太医令,但朝廷仅仅对他“受职留俸”,即只收回他的官职,仍给他发原职俸禄,后来还加为双份,直到他去世。他来到到当时的蛮地西阳,一边行医,诊治当地士官达人、兵士、百姓,一遍潜心撰写《脉经》。他手边没有资料,他就每天在自己身上摸脉并详细记录下来,再结合以前的行医经验,从实践与理论两个方面进行思考、思悟。他还在西阳开办诊室和医堂,并收受许多弟子教诲他们医学医术医德,不少人成了当地有名的郎中,开设医堂,为西阳一带民众祛病痛,护健康。为感激王叔和的医术精进,有人还先后给他送来“仲景再世”的鎏金大匾;还有用名贵金丝楠木做成的写有“岐黄荣光”的牌匾。他著《脉经》初始于公元243年三月,完稿于264年十月,其间三易其稿,四改其名,手稿三次被洪灾、火灾等灾害而毁。但他意志如铁,屡毁屡写,其苦辣酸甜,一言难尽;其艰难曲折,没人知晓。公元280年八月,王叔和终于读到他凝结几十年心血撰写的洋溢着墨香的《脉经》新书。是年十月十五日,王叔和无疾而终。
明代诗人袁华曾诗云:“魏晋徂唐不乏人,脉经本草成述纪。金源卯金刀最良,志复苦学拯颓靡。”后人评价《脉经》是中国医学史上现存第一部有关脉学的专书。是公元三世纪有关脉学知识的一次总结。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国内外影响极大。如唐代太医署就把它作为必修课程。日本古代医学教育就把它作为必修课。而且在国内外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深远。古波斯(伊朗)由拉•阿•阿尔哈姆丹(1247——1318)编写的一部波斯文的医学百科全书《伊儿汗的中国科学宝藏》(十三世纪——十四世纪初)一书中,就有王叔和的名字,其中脉学方面的内容与《脉经》相似。
晋代哲学家杨泉在《物理论》中说:“大医者,非仁爱之心不可托也,非聪明达理不可任也,非廉节淳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之用医必选明良,其德能仁恕博爱,其智能宣畅曲解,……乃为良医。”而王叔和正是这样的“仁爱之士”,正是能“聪明达理”,“廉节淳良”,“德能仁恕博爱”,“智能宣畅曲解”,因而“乃为良医”和“大医”是必然之事,定然之理。
四
“鸳鸯交颈期千岁,琴瑟谐和愿百年。”这是唐代诗人李郢对美好爱情婚姻的祝福和描绘,王叔和的爱情婚姻也是这样的美满幸福。同时还有幸福中的隐痛,有苦痛后的再次圆满。作家对他爱情婚姻写得传奇、离奇甚至有几分神奇,他的爱情婚姻经历完全可以另外写成一部独立的令人捧读不释的动人长篇爱情小说。书中将他的爱情与行医、著书综合起来描写并贯穿全篇,读起来更有几分高雅、欢乐和愉悦的意味。
可以看出来,作家倾其笔墨浓墨重彩地对王叔和的爱情婚姻作了详尽的描绘。在幸福中写出了美满,在美满中写出了缺陷,在缺陷中写出了真情,在真情中写出了新爱,在新爱中写出了忠贞,在忠贞中写出了寻妻,在寻妻中写出了新人,在新人中写出了鸾俦,在鸾俦中写出了天长地久。作家写出王叔和几十年如一日仁心行医,持恒编著的同时,也写出爱情婚姻几十年如影随形如藤缠树般伴随着他追求着他温暖着他厚爱着他激励着他。这既是小说的一条主要线索也是全书的一个重要内容,如果舍弃了他的爱情婚姻,小说将大为逊色。小说的结构可以说是医为经,爱为纬,纵横交织,共同编写了他医术仁心和忠贞爱情平凡而又非凡,幸福而又欣喜,甜蜜而又烦恼,寻妻再结连理的不寻常的情感生活和人生旅程。
小说用大量细节、情节、场景和画面写出了他的情感历程是医为媒,慕为爱,心为诚,纯为情。时而写得山穷水复,时而写得柳暗花明;时而写得阳光灿烂,时而写得云迷雾遮;时而写得扑朔迷离,时而写得云开日出。最终鸳鸯交颈,洞房花烛,笙歌喜奏。读者阅读起来,会时而意外惊喜,又会时而困惑重重;会时而眉飞色舞,又会时而凝眉沉思;会时而叹息同情,又会时而抚案抱憾;会时而暗中祝福,又会最终喜悦不已。这就是作家叙述艺术的精细,这就是作家描写手法的娴熟,这就是作家构思运笔的老到。吸引着读者不得不从头到尾一直饶有兴趣地读下去。浩浩58万字的长卷你不会感到枯燥、冗长和无味,反而感到是看到了才子佳人两颗心碰撞而发出的爱情火花,是看到了“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天设地造的生动画面。这也如晋代诗人庾信的诗说的这样:“交丝结龙凤,镂丝织云霞。一寸同心缕,千年长命花。”
王叔和一生与三个女人相遇,和两个女人有缘。他在襄阳开医堂时,以高明的艺术赢得许多患者交口称誉,也赢得一位才女的芳心。当时襄阳德高望重的隐士庞德有一女二十岁名庞姝,经史论策,无所不学,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在当地没有她看得起的小伙子。她听说王叔和的医术后,便说自己病了还不开房门。他老父只好来请王叔和到他家为女儿治病。他尽一个大夫的职责去了她家可她仍不开闺房门。他知道她善射灯谜,就写了一条由伺女递进去;她很快递出一条灯谜来。这样来回几个回合,他就知道她得的是口臭之疾。于是王叔和就上山采一把名为绞尔藤的青藤,并说明用法再由伺女递进房内。随后,庞姝出来见王叔和。他俩“四目相对,双方都像触电般,火花四溅”。双方都在各自心里留下美好印象,他又给她开了三剂汤药,庞姝服下后,很快“恢复了青春的靓丽与活泼”。
当时王叔和心有顾虑,因为门当户对很盛行。他感到自己出身平常,而庞家是当地名家。可庞姝的父亲不久请人前来向王叔和提亲。
她也展开爱情攻势,主动追求他。她遣人送来她抄写的西汉才女卓文君的《望江亭》诗,借以表达对他的爱羡之情。而他要考验她一段时间,用灯谜方形式回信表白自己:门不当,户不对。可是庞姝追他更急了,又遣人送来书信还附两条灯谜表白自己是“尾生抱柱”似的对他的爱。他感动不已,抄写司马相如的《凤求凰》一诗交给前来的取信之人。忽然一天王叔和正在坐诊,见一个蒙着面罩的病人坐在了他面前,手指蘸茶水写道:看我还能活多久?他见字迹清秀,猜出是庞姝,也蘸水写字请她露出真容。当庞姝摘下面罩时,他说:“妹子放心,天长地久。”他一语双关真诚表白了对她的爱。作家用这新颖、神奇而又浪漫的细节写出了两人心心相印爱意满满的动人情景。不得不令读者开怀大笑,拍案叫好。公元226年的二月十五,王叔和用婚嫁“六礼”迎娶了庞姝,终于珠联璧合,有情人成了眷属。这也正如宋代诗人哀长吉的词句所说:“但愿千秋岁里,结取万年欢会,恩爱应天长,行喜长春宅,蓝玉满庭芳。”
他俩多年恩恩爱爱,庞姝对王叔和举案齐眉,他对她忠贞不二,恩爱笃深。 然而庞姝心有隐痛,一次她怀孕吃了腌鹿肉流产,不久再孕因病又流产。继而王叔和诊断她的体质不能再孕,否则就有性命危险。她主动劝他再去纳一个小妾,为王家续香火。这也看出她对丈夫的一片真挚真爱,设身处地为他及家族后继有人而作出自我牺牲。但王叔和对庞姝深爱如海,忠诚忠贞,坚决不再娶。
这时卫尉辛毗患病接他去府中诊疗。他的女儿辛宛英36岁了,因是才女瞧不起京城诸多男郎而没出嫁,她也是很羡爱、暗恋王叔和,她就将一枚枣核放进腮帮子里说陡生硬疖,请太医诊治。他一摸脉就知她在装病,他见她长得十分娇艳美丽亦是笑容满面。她更是心花怒放,趁他不注意将一封抄有情诗的锦帛装进他的医囊。是夜庞姝发现了这抄有《诗经•邶风•击鼓》的诗:“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王叔和看了不作非分之想,但庞姝极力做他的工作,还说:“是庞姝给夫君娶”,而他坚决摆头:“万不可胡来。”这也足见王叔和在婚姻这事上是十分高尚和贞白如玉的。但庞姝铁心已定,要将辛宛英娶给王叔和为王家续香火。她特地主动上门到辛家,对辛宛英说明自己的想法:“辛小姐若有真心,你我可结为姊妹,同侍一夫。……你能与我丈夫共结鸾俦,那真是你的福分,你想想看,一个愿守着不能延续血脉香火的妻子为忠贞不贰,不言再娶的男人,不值得你爱吗?”辛宛英点头同意。“两位巾帼心身同喜,相拥而泣。结为金兰之好。”作家亦提笔赞道:“两个女人为同侍夫君,扭转男人的不贰之心绞尽脑汁,古今罕见。”庞姝还将辛宛英的生辰八字抄回给王叔和看,劝她早日纳辛宛英为妾。王叔和仍是意志坚如磐石,一百个不同意。“这正是:花容才女爱俊彦,无尘郎君太痴心。”
庞姝没有想到王叔和竟是这样铁心爱她,不免焦虑起来,就想其他办法,感到只有自己离开,王叔和也许会在纳妾这事上动心。不久她趁王叔和随皇帝出外巡视之机,她去长安看铜人,半路上跌入沟涧摔断髋骨。幸被一位道长会八卦算命预测命运的隐士救起,她从他这里得知自己与王叔和“缘分已尽”,她很悲戚又很欣慰,于是决定不再回洛阳而匿名隐居,从此杳无音讯。
王叔和回洛阳不见庞姝。急得出外四处寻找几个月还是不见她的踪影。期间他将家务交给辛宛英打理。他回家后她对他倍加温柔呵护,还抄屈原《抽思》诗请王叔和审读、指正,实为她借屈原忧国忧民之忧怨,诉说自己对他的深爱之情得不到他的理解而忧叹而呼唤。而王叔和决心已定,说:“寻妻的前途结果再艰险渺茫,我偏要独自前行,不会放弃,你好自为之!”并咬破中指,在一方锦帛上写下两行血书:“夫人不归,誓不言娶!不回辛府,永不归家!”辛宛英见字,知道王叔和仍深爱庞姝,只得带着满腔哀怨和不解离开了王叔和的家。 从这件事上,王叔和的美德、人品和操行是深深感动和打动了辛小姐。更是感动了读者。同时也可以看出她对王叔和的一片爱心真情,她同样是值得点赞的。
王叔和很快做出抉择,辞去太医令去寻妻。他想到庞姝是襄阳人,就一路南下,先来到了西阳。因天气太热,他中暑倒地昏迷不醒,幸亏被隐士毛瑄救醒。经多日精心治疗和调理,他的身体才慢慢恢复过来。他又急于要去寻妻。毛瑄苦心劝他目前要以调养身体为主,不然还走不出西阳就要失去性命。他就先在西阳住下来。继续休养病体,又开始《脉经》写作。不久毛瑄将一个山寨寨主的妹妹韩娣介绍与他。王叔和也考虑到要续香火的事,便娶她为妻。而在娶她之前,他还特地写《祭妻文》怀念庞姝:“与吾结发,琴瑟和好,值执手契阔,恩爱遐年,。……京都走失,数月未还。吾寻关中,告贴长安。……爱有大为必失,情再续而必缘。……屡催再娶,凤嘱汗颜:为玉门传香,给考妣续火。”这也看出,王叔和娶韩娣也是庞姝以前劝他再娶最充足最正当的理由。可王叔和还是念念不忘她,真挚告白真情,很是令人感动不已。他与韩娣恩爱如鱼伴水,先后生了三个儿子:王楒、王杬和王杶。三个儿子聪明好学,个个成才。其中王楒、王杬先后入仕,王楒最后官至四品,他的儿子(即王叔和孙子)王昉最初官职就是县丞。这也很圆满地实现了庞姝要王叔和给王家续香火的美好夙愿。
晚年王叔和对庞姝仍是十分牵挂和思念。二十多年后他去洛阳办事还要到上党去寻庞姝。半路上遇到那位当年救庞姝的隐士,告诉他:她当时的真实情况和不回洛阳的想法,而且她已去世三年了。王叔和赶到她的坟前长跪不起,还在墓边搭个草棚,为庞姝守墓一年。可见他对她的真情、爱情、深情真是世间所少见。这就像晏殊说的:“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他对庞姝的深爱和追念也如苏轼的一首词所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相见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清代诗人成鹫诗云:“虚空作纸须弥笔,香水之海为墨池。写作莲花花九品,五色五光空五蕴。”文学创作从来都是一件十分艰苦的创造性劳动,需要下真功夫实功夫苦功夫硬功夫笨功夫,才有可能写出好作品。陆游也诗云:“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年功夫老始成。”作家韩进林为了写好这部小说,实实在在下了这五个方面的功夫。他几十年致力于魏晋三国历史和中医药历史研究,在1987年就出版《曹操三请诸葛亮》(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一书。他这些年来还出版各种书籍、专著三十六部共计七百余万字。他为了创作这部小说,多次前往王叔和的出生地、生活地、行医地、墓葬地等地点进行考察;还沿着王叔和当年的足迹,先后深入山东邹城、曲阜,山西高平,河南南阳、潢川、新县、新野、商城,湖北随州及襄阳、蕲春、浠水、罗田,还有麻城所有的乡镇进行查访、收集第一手资料,行程达一万余里。他每到一处还查阅当地县志、府志、寺庙志、乡(镇)志和王氏族谱,到当地博物馆、中医院了解对王叔和研究的线索和新进展,与当地研究王叔和的人士、专家进行座谈、探讨。这确实体现了陆游所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严谨、细致,尽量掌握第一手真实史料的治学、撰著精神,体现出对历史人物负责的科学态度。在此基础上,他为写好写活王叔和这一历史人物,在反复研读近两百种文献资料、医学书籍后,撰写了近十五万字的王叔和传之大事年表。对他从出生到去世八十年间所出现的主要人物和发生的事件作了详细的排列与勾画,从而形成并还原鲜活的历史背景和生活场面,并由此展开呕心沥血的创作。进而经寒历暑,不畏劳苦成功写出这部小说。而且还运用多种表现方式,艺术手法全方位地刻画描绘王叔和,使这个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在读者面前栩栩如生。上面已经谈到具体方法和手法的巧妙运用,这里不再赘述。
宋代诗人王镃诗云:“要磨自己功夫到,肯学前人步武行。纸上烟云才欲扫,毫端风雨已先惊。” 有付出就有收获,下功夫必有成果。这也像同样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黄庭坚说的“墨以传千古文章之印,歌以写一家兄弟之情”的名言,作家肯下功夫,狠下功夫,终于完成了创作凸显美学意蕴的塑造千古名医人物的文学之旅——成功推出了《王叔和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