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著名作家刘醒龙的《闲话两篇》
杨国庆
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黄州文艺》创刊号即2019年春季号上刊载著名作家刘醒龙先生的散文《闲话两篇》,这是启迪人们心灵的不可多得的“心灵鸡汤”;同时作家在表述多种大爱中尽力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春秋大义”和“贤良方正”的美学内涵与外延。作家在“开花的成不了栋梁之材”和“长角的都不是食肉动物”两篇文章中深情而又多情地表露了父亲对儿子的仁慈父爱,表白了对文学的持久厚爱,表现了对桑梓父老乡亲的赞美热爱,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敬重崇爱,并多侧面而又突出中心地讲述了贤良方正的要义。
古人说:“人之至亲,莫亲于父子……此人道之极也。”可见父子之亲是千百年传承下来的血肉至亲,血脉相承。很自然地,作家对儿子在武汉大学外语学院博士毕业,欢喜得“情不自禁地自斟自饮了两杯”,可谓“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而且还遥想到自己的父亲即儿子的祖父如知这一喜讯,也会邀几位在天上的老友不醉不归,并别出心裁地引用量子纠缠这一科技现象来诉说“前不见源头,后不见尽头的血脉纠缠”。真是舔犊情深,浓浓父爱尽然显现。同时还“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作家将对儿子的爱推及到众多青年学子身上,叮嘱大家“在家一定要是个好儿女,好夫妻,好父母,在国一定要是守护者和建设者,爱我们的国家,是有志者不二的选择。”这又是动人的深广高远的家国情怀的毕然展露。这也正好应中了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的话:“任何事情,它的开始总是最重要的,而对于尚还柔嫩的幼小者来说特别地是如此;因为,正是这一个时期是他最容易被塑造的时期,而我们赋予他一个什么样的模式,这个模式就被吸收和定型。”可见作家期望莘莘学子成长成才的一片良苦用心。
作家奋力笔耕几十年,写作出版了多部文学作品。文中展示出对文学不忘初心的执着大爱,几次提到长篇小说《蟠虺》和《黄冈秘卷》。特别是《黄冈秘卷》一出版就好评如潮,多家报刊、网站和媒体接连刊发多位评论家的评论,或是对作家的专访。如2018年11月24日—25日,在华中师范大学举办的“刘醒龙近作与新世纪文学发展趋势”学术研讨会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表示,刘醒龙坚持小说本位,又坚持创作新作品、大作品,努力地追寻历史和现实的融合以及明确的地方志意识铸就了刘醒龙创作的大格局。他相信刘醒龙一定还能写出对中国当代文学具有重要贡献的大作品。《人民文学》施战军说,刘醒龙的每部作品都有个性的棱角。而在面对浩大生命的时候,他却选择了圆融包容。有方圆更有格局,刘醒龙是一个心怀家国天下的作家。2018年12月20日中国作家网转载张玥《刘醒龙:贤良方正,才可执拗》一文;2018年12月22日中国作家网刊发朱小如《真爱黄冈——简评刘醒龙的长篇新作这些评论或研讨会对他的创作成就和《黄冈秘卷》的内容与艺术特色等方面,作了如实的很恳切的评价。作家的创作实践说明,一个作家任何时候都要而且必须用作品说话,这才是真功夫,硬功夫,也是文学创作的内核和硬核。作家多年经历岁月的洗礼,经历文字的磨炼,经历身心的修炼,写出许多脍灸人口的有情怀,有风骨、有温度的文学作品。
著名诗人艾青在一首诗中吟唱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作家对生养他的故乡同样爱得情真意浓。他说:“我家是老黄冈人,刚出版的长篇小说《黄冈秘卷》,不只是铁血,更有人所忽视的贤良方正。”也就是“老人们说老家黄冈历史上从没有过大坏蛋,也从未出过奸臣,是在陈述一种文化,是在指引一条能让人活得更好的正脉!”他在接受多家媒体采访时,每次都说到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字里行间让人看到作家热爱家乡敬重乡亲的一颗砰砰跳动的赤子之心。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而且更值得研究和传承。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让国人受益终身并惠及子孙的许多传统美德,作家在文中侧重述说了“春秋大义”与“贤良方正”的要旨和践行的重要性,满怀虔诚地表示出对传统美德的敬仰之爱。在《蟠虺》中说到随王修书一封,让统帅大军的吴王满面羞愧引兵而退的大义凛然之事,又对成语“二桃杀三士”、“不可半渡击之”和项羽“鸿门宴”等作出了自己的独特的不同凡响的阐释,推崇并强调“事关国运的春秋大义”。还对现实生活与美国在国际上将本人或本国利益最大化的种种陋行、丑行、恶行和霸行作了入木三分的愤怒针砭和鞭挞。从正反两个方面强调遵行“贤良方正”的必要性。
大爱无疆。在文中作家真诚坦言了父子之爱,文学之爱,故乡之爱和美德之爱,使“贤良方正”放射出绚丽的哲理之光。在回望的纵横时空上现实了历史与现实的完美结合,在传统美德的经纬编织中谱写了做人与修德的和谐乐章。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十分重视文章写什么和怎么写,即内容和形式要完美如一。他说了讲述的内容之后,接着谈到“关于讲述的方式,那就,我想,正是在这之后我们要讨论的问题。这样,我们讲述什么,以及我们该怎样来讲述,这个问题,我们就将整个地考察到了。”作家在“怎样来讲述”即文章的艺术特色上也绽放新彩:一是语言质朴,抒情与说理相结合。在对儿子的导师表示感谢时真诚致谢,“鞠躬致意”,在谈到各种违背“贤良方正”的不良行为时,几乎拍案而起,愤懑溢于文字。在表示对青年学子的殷切希望时则谆谆善诱,语重心长,希望同学们“不管将来做何事业,一定要有格局,做不到事业伟大,也要情怀阔大。”对作家同行则发出肺腑之声,“写文章的人要坚持独立的学术品格,也就是说,要将春秋大义作为写文章的最高境界。”而且特别提醒“在别人只想着敢做敢为,将利益最大化时,还要从根本上思考,如何让自己敢不做和敢不为!”这对于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足有振聩发聋的作用。二是善用典故与思考现实相结合。文中引用多个典故来陈述现实,并具体说到去秭归拜访骚坛诗社一事,农民们一代接一代写了上万首诗词,还有一位教师从退休的第一天起就义务看守屈原庙。生动而又深刻地阐明“人不一定非要成为圣贤,但一定要认知圣贤的心路”的做人哲理。文中还说到在祁连山中,有村民请作家给自家住房写“贤良方正”颠倒过来叫“方正贤良”的斋号。这使人想起杏花汾酒的广告语:骨子里的血脉,骨子里的文明,骨子里的中国。这使人欣喜看到,“贤良方正”的传统美德已在许多人身上化为精气神,在滋养着他们的心田和灵魂。三是散说事情与聚焦主题相结合。散文是很松散的文体,可以天马行空般书写,但须有一个主题,正如古人所说“意,犹帅也”。作家很高明地在看似散松实为紧凑的讲述中画龙点睛紧扣“贤良方正”这个主旨,作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般的宣扬,在5000来字的文章中7次说到“贤良方正”或“方正贤良”,可见这四个字在作家心中和文中的份量与重量。从而一次又一次对其作了有力的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