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国庆的头像

杨国庆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1806/20
分享

文艺批评:褒奖与针砭的率真文字——浅评黄自华文学评论专著《边缘喧哗》

文艺批评:褒奖与针砭的率真文字

——浅评黄自华文学评论专著《边缘喧哗》

 

                              杨国庆

 

(全文8552字)

年近八旬的黄自华先生是湖北省知名作家和评论家,多年来他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了6部文学评论专著,其中26万字的《边缘喧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6月第一版)对许多优秀作品作了实事求是的评析和褒奖,并对一些文学现象和社会现象作了扬清激浊的犀利评论针砭。它就像一块火热滚烫的钢铁,放射出对文学对文艺对社会对人生深度思考而迸发出的理性光泽。

他曾为著名作家刘心武的长篇小说《鸟人》写了《悖谬、荒诞、异化与真实》的评论,刘先生专程从北京赶到武汉拜会他,并写出《穴居尊者》一文,感叹“我从他古今中外恣肆酣畅的文笔中窥见了那深邃如海的学问功底”,并谦逊地说“我站在这一位高山仰止的尊者面前,连迎接挑战的勇气都快没有了”。

黄先生能得到刘心武先生如此高的评价,他的学识与为人,可见一斑。同时从这部专著中很有深度与广度地反映了出来。

一、“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多侧面评论湖北和武汉的作家、艺术家的作品

黄先生乃湖北人身居武汉,其评论的靶标指向重点是湖北和武汉的作家、文艺家(当然也有全国和古今中外的作家和作品)。可以说是立足湖北放眼全国和世界。其中有文坛盛名的著名作家,如获得矛盾文学奖的刘醒龙,有城市军旅作家写出很多有影响力作品的刘富道,还有曾任湖北作协副主席的的知名作家李建纲等人,更有一批从武钢走出来的工人作家,还有一些“草根作家”,也有诗人,画家与艺术家和新闻工作者。作家是靠作品来说话的,不然就是徒有虚名,黄先生正是看中这一点,不管是在庙堂之上的有名作家,还是在一线在底层的作家、诗人,只要是写出了含金量高的好作品,他都端平一碗水,对其作品进行认真的立体般的评论和分析,通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尽不同”的艰辛思考和写作,尽量从作品中挖掘出内容与艺术特色等方面的美学价值来。有位外国评论家说过,磨刀石虽然切不动什么,但它能使刀子更锋利(大意)。黄先生的评论就是一块能让作家之笔更锋利的磨刀石,他能让作家明白和了解自己作品的扬长之处和今后努力提高的方向。

黄先生知识渊博,吐呐吞吸,举重若轻,他评小说,评诗歌,评散文,还评论绘画和新闻作品,书中收集了27篇评论,还创作了46篇散文和随笔。洋洋洒洒,字字见真,在“冷眼向洋”般的深邃思考后,激情澎湃地潇洒文字,“热风吹雨”般地洒向文坛,滋润了作家们的心灵,激活了他们的创作灵感。

二、“隔靴抓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深入分析各类作品的内容特色和艺术风格

文学作品的内容,就是作家“写什么”,首先吸评论家和读者眼球的就是这个。如《红楼梦》描写四大家族的兴衰故事和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凄美爱情,仍被许多读者所津津乐道。黄先生对一些作品的内容全局在胸,从不同侧面都独有见地的作了评论。如《刘醒龙的痛感叙事——评刘醒龙长篇小说<天行者>》一文,从“寻找身份——荒诞而痛楚的寻梦苦旅”,“收获感动——舞蹈在山坳里的凄美激情”两个侧面,详尽评论了《天行者》。指出“讲述的是民办教师努力打拼、奋斗,努力地尝试着由边缘向中心挪动的故事”。这就是小说的主要内容。说具体点,“转正已经成了贯穿小说《天行者》的一条基本叙事主线”,然而“民办教师“转正”为公办教师(即现有正规体制)谈何容易,“围绕着‘转正’他们内心的挣扎、人性的考验、生活的悲剧被深刻揭示出来”,而且“民办教师们所经历的三次转正,一次比一次荒诞,一次比一次疼痛”,“这是何等的尴尬,又是何等的不公!”文章尖锐指出“民办教师寻找身份的艰辛过程,实际上是他们追逐梦想而承受苦难的历程,而所有的苦难,其实都是来自物质发达的城市与贫穷乡村的社会紧张,来自合理制度的缺失”。笔锋一转,又道出作家的写作目的:“这也正是作者面对严峻现实所想要展示的一种批判姿态,是作者通过一群底层民办教师的悲剧命运对社会现实的严厉拷问”。揭示了作家为什么要写这部小说的内在动因。文章高度评价了《天行者》的文艺美学的内涵与外延:“作者以中国农村社会一群特殊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为对象,真实地展示了显示人生处境和人们无力而又必须承受的生命之重;在充满悲剧意蕴的苦难现实生活中,探询人性美好、单纯、富有诗意的生命潜质。”

在《上帝的还给上帝,凯撒的还给凯撒——评刘富道的长篇传记文学<汉阳事件>》一文中,黄先生更是秉持公道正义,痛心疾首地发出强烈的愤懑的文学理性呐喊,开篇就说,曾经震撼世界的“汉阳事件”,之所以由非常普通的一群未成年的中学生,以要求提出升率为指向的群体游行事件,被无限上纲、放大、扭曲、妖魔化成为一个“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反革命暴动事件”,“其实是一个被污秽化、妖魔化了的彻头彻尾的政治谎言”。假的就是假的,伪装应当剥去。读者读了这篇评论,就知道“汉阳事件”是怎么回事了。文章进一步分析了“汉阳事件”产生的原因:“由于信息传输管道被绝对垄断,对于非主流信息采取了绝对排他的专横态度,决策者一开始就堵塞了与民众沟通和对话的所有路径。一批新闻人则积极参与,他们道听途说,捏造事实,公开报道,密送内参,制造了一系列舆论假象”。这样,汉阳事件“被放大成一个‘反革命暴乱’的政治经典案列”。这是多么可怕的历史悲剧,又是多么可叹的历史乱象啊!文章沉重地感叹“汉阳事件也让当下的人们清楚地意识到,一个法治缺失的时代真正的悲剧无缘无故,有无穷无尽”。

在评论《李建纲文存》的文章中,黄先生将“文品”与“人品”联系起来,认为“作者那种与生俱来的不依附、不苟且,抗拒与独立的文学品质和文化人的自由、内省精神会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建纲先生满身正气的傲骨,也许让很多人感到尴尬和不快,尖刻辛辣的文字,曾次刺痛过不少庸官和主子奴才们的傲慢和自尊”。这段文字读起来痛快,真是应了文如其人,人如其文这句话。说得直率,读了爽快。将作家的文品与人品凝练精妙地提炼出来,和盘托出,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形神兼备的硬汉子作家,文章的异彩和灵魂的崇高。进而又指出其作品特色:“小说以讽刺见长”,并以中篇小说《打倒贾威》为例,分析了细节、环境和人物性格的真实性,辛辣的讽刺手法,逼真的肖像描绘,个性化的语言等方面的成就。然后作结点出作品的意义:“作家虽然刻划的贾威的丑陋,其实真正的批判指向是腐朽官场的制度缺陷,这就是《打倒贾威》的文本价值,是小说艺术的核心魅力所在,也是文学的力量所在”。

黄先生在评论显示作品的同时,对描写历史题材的纪实文学《保卫大武汉》和长篇小说《梁子湖游击队》也做了相当精彩的评论。《1938中国表情———评徐力长篇抗战纪实文学<保卫大武汉>》一文指出“以执着而真诚的文学叙事,颠覆了历史的选择性,颠覆了我们队历史错误文本的指认”。其书“解构了‘历史理性’的叙事结构,呈现出民间个体经验的自由形态,重现了一幅幅鲜活生动的历史画面”。让读者“意外获得一份厚重的历史感,沧桑感和真实感”。文章借用林则徐的诗句“青史凭谁定是非?”,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描写和表现还原真实历史的重要性,而《保卫大武汉》就做到了这一点。它“让我们穿越历史时空去亲近历史。翻开一页页发黄的历史故事,体验一次次民族基调的脉动,经历一回回抗战激情的感染”。作品表现了“那些曾经影响甚至改变‘八年抗战’命运和进程的历史人物,在以武汉为中心的辽阔中原大地上,以‘一寸河山一寸血’的大无畏牺牲精神,与日寇血战数月,用肉血之躯,阻滞了敌人疯狂的战争进程,他们伟岸的身影,曾经让地球抖动、颤栗”。读者怀着缅怀和敬畏之心,看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在英雄与魔鬼的博弈中生成,在满目沧桑战争废墟上展开”。

评论王新民长篇小说《梁子湖游击队》,黄先生注重“原生态乡村抗日聚焦”,该书“以一个武汉作家的草根视角,聚集原生态武汉抗日战争的特殊场景,想象性的还原历史真实,把战争的阳刚与人性的柔情完美滴交织在一起;还原作为真的人的七情六欲,使故事达到一种感人的真实力量”。同时对其主题作了热情洋溢的点赞:“一个最为鲜明的特色是作品所高扬的爱国主义旗帜,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刻骨仇恨和对中国人民不屈的抗震精神的热烈颂扬”。

散文是文学表现和反映生活,抒发作者情怀的重要体裁之一。专著理所当然收录了黄先生评论不同作家和作者散文的3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做了深入浅出的点评。如《清澹简淡,脱尽俗尘——读熊召政<文明的远歌>一文,认为“熊召政的散文无疑对过去理想化世界冷静清醒的认识,同样也是对过去的惆怅与感伤”。并分析了其“情景复原、历史评论的是手法”,认为“整部作品气韵浑然,既有大的历史脉络。又有生动的具体场景;既有神幻与离奇,又有历史的苍凉与凝重”。还深刻分析了其散文不落纤巧柔媚,能在清澹中透出“清拔之气”这一审美效果陈胜德原因:“首先是由于他气魄宏大,极少着眼于琐细的景物,善于通过景物的组合来表现宏大的意境。清而不流于薄,在于有风骨,熊召政笔下的山水不只是审美对象,更是他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因此,他描写景物虽不刻意求工,却自然流露出一种动人的力量”。在《记忆的光芒》一文中,黄先生认为阅读《记忆,首义之城》是“一篇篇意蕴厚重的文化散文,闯进我们的视野;一段段震撼人心的历史,走入我们的镜像;一个个鲜活的回忆,激起我们深情回望的热情;一次次无奈的唏嘘和叹息,引发我们长久地沉思”的深长咏叹。这四个富有韵律的排比句,如诗如歌般赞叹了该书的文学之美。更为难得的是,黄先生用五个排比段,从丰富的文化联想,纵横捭阖的宏观把握与微观感悟,追索文化生成的奥秘,从历史中寻求未来和表现了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等方面,细腻地评述了该书的文化和美学价值,同时评论文章本身也是一片洋溢着激情,流淌着灵感的优美散文。在《水之智》》序中,评论了该书的写作特点“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通过对众多历史文化名人的激情叙事和故事简陈。抒写了他们的人生落寂和辉煌,诠释了他们的壮烈情怀,突显了他们的人格魅力”,对该书“篇幅宏大,寓意深刻,故事完整生动,让人如身临其境。言语之间溶入了深厚的人文精神,具有理性审美意识所支撑起来的恢宏气度”和写作手法等鲜明特色作了充分的褒奖和肯定。

中国是诗的国度,两千多年前的《诗经》至今仍滋养着文人们的创作灵感,唐宋时期更是中国诗歌、诗词群星璀璨的时代,唐诗宋词到今天仍然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作家们创作的重要文脉。顺之成章的,黄先生在书中格外重视对今天诗人们和诗歌创作的评论,有6篇文章对现代诗歌和传统格律诗词研究的专著分别做了见解独到的评论。在《书写现代人的生命体验——龙建平和他的诗集<水无处可藏>》一文中,首先肯定了他的诗歌创作内容和特点,他“并不限于诗人所熟悉小农经济世界,而是大胆介于现代人的生活,以工业转型所带来的现代思维、现代世界,以质朴的叙述,生动的描写,精彩的议论。鲜明的形象,通过比喻或象征等手法,揭示某种人生的感悟、社会的哲理,促使人们联想、启人心扉”。接着对他的诗歌语言和诗歌特色作了细致的分析。在谈及何泽勋诗歌时,首先说到了他的世界观的形成过程,开篇很有新意。《在巴山夜雨中打捞诗魂——何泽勋的诗集<最后的行者>散论》中说,“他在以智者的方式,崇尚与弘扬人类社会本应必须具备的善于诚”。而且还评论了他另外一部诗集《空村》,“在主题上呈现出强烈的命运意识、浓厚的悲剧意识和荒凉意识”,这种与众不同的诗歌灵魂。并指出:“何泽勋是有根的诗人,他们的根须深深扎在鄂西这片泥土里”,所以“他的诗及具象又抽象。能沉下来更能飞起来,紧贴大地而又翔午高空,接触尘埃但却能清水洗尘”。在《张坚诗歌集<水土不服>阅读散记》中,同样赞扬了他的诗歌始终植根于他脚下的大地,苍茫沉静的心象背后,带种朴素的情感和乡恋的幻觉。认为“他的诗歌是一只有灵感的风铃,能捕捉、辨听、回响大自然的天籁之音”。赞扬“作者以极具自觉性、超验性的文本宣言与文化建构,构筑了一道独特的诗学景观”。对于传统格律诗词,黄先生也写下了见解深邃的评论文字,在《诗味隽永,意象蕴藉——姚泉名传统格律诗词阅读扎记》中,从“情景相生。朦胧空灵”,“凝练精警,含蓄蕴藉”,和“怀古咏史,融我入诗”三个方面进行了精妙和细致的评。指出其诗歌“语言质朴自然,明白晓物,不事雕饰,返璞归真,但是细细品味,却特别传神,令人不忍释卷。尤其他的很多怀古咏史诗词,语言精练,意境深远,韵味深长,融诗词格律的完整性、抒情性、哲理性为一体,都可圈可点”。

书中还有一篇评论新闻作品集的文章《质疑的力量————评黄前明<真相的魔力>》虽说新闻不是文学,但与文学关系紧密,也就很自然地进入了黄先生的视野。他首先肯定了记者职业的魅力:“记者的魅力在于自己的职业,能够成为推动社会不断前行的力量,而让这魅力外化的素养则是——质疑。质疑的力量是强大的,是接近真相、达到真相的一大利器,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助推器”。评论了该书中有关事件让记者质疑后,深入调查采访后解决问题的具体事实。进而肯定“客观性,是质疑的基础,以事实为依据,保持质疑的客观性,也会是《真相的魔力》艺术的力量所在”。

诗书画是一家。《边缘喧哗》还收录了黄先生点评有关画家和画作的4篇文章,同样是观点独特,文采飞扬,《物性交织的图像——张淳绘画的“敞开”意识》,赞赏他“在绘画上努力截取生活节点,切入生活内部,从而获得一种鲜活的认识图景”。认为他的画“有着强大的尊严,有着无可比拟的穿透力,它越来越深化着他的个性,维护着他的品格,加固着他的勇气”。评论华裔女画家孙钧钧的油画的特点时,黄先生说“她的画是一个动词,风在吹,花在开,雷在闪,雨要下,云在滚,天空在梳妆。而对她最近的巨幅画作,观者被引领如艳阳狂喜的山谷,那是灵魂隐秘的痛与力量”。因为她“在抽象与具象之间自由游走”,“热爱生命,热爱自然”,因而能让“生活的废墟变成无尽的财富”,她“秀外惠中,灵魂丰满,她是如此无知无畏。以一颗赤子之心,若水上德,热烈庆祝每一刻生命的狂喜”。在《精神秩序的汹涌》一文中,黄先生从“知解力,思想,未知力量”,“想象力,意念绘画”,“标题,诗,相遇”,“水墨形式,语言”,“城市,个体群体”,“符号”,“游走,价值”七个方面,在宏观与微观上对“冰冷的绘画”做了别具一格,见识超群的评论。认为“一个感性十足的人用他所崇高的理性发言,这就是冰冷绘画的真相”。黄先生还认为“刘亚谏《中国画道论》是“钟声喧哗的时代的智性与清醒”。评价说“刘亚谏视野开阔,思想清晰,他在《中国画道论》一书中,一直维护着一种强大的信心和和傲气,不被即时的,浅薄的,时尚的艺术表达所迷惑;他从中国画体形而上的哲学范畴出发,试图用传统文化语境破译当代绘画的密码,建立理性的艺术价值秩序”。所以该书“包含着大量的真知灼见和丰富的学术含量不论思想的深度、见解的独到和理论的精辟,对于中国画坛都有普遍的启示意义”。

三、千淘万漉虽辛苦,狂风吹尽始到金——独具慧眼地评价作家的气质与个性,精辟洞察作家的内心世界。

作家是文化和文艺生产的第一生产力,是文艺界乃至每一部作品横空出世的决定性因素,因此,黄先生特别重视在评论作品的同时,高度评价作家或艺术家,或赏析他们的特点,或分析他们的个性,三言两语勾勒出各位作家、艺术家独有的“这一个”。犹如漫画一般,几笔就极其传神画龙点睛似的描绘出他们的传神画像。如在评价刘醒龙时说,  他是“一个严肃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但他的潜意识里却存在着一种对为了文明的期待,或者说是以一种诗意的存在的期待。他的作品具有现实主义的冷峻,又蕴涵着浪漫主义激情”。同时“鲜明的批判意识,深切的人文关怀。浪漫的挽歌意蕴,共同构建了刘醒龙对现代化进程的文学表达及其创作的独特风格”。在谈到刘富道的写作特点时,黄先生直率坦言:“我特别偏爱刘富道带有痛感的文字,想想看,写作者敲打键盘时不得不再次经历痛苦,他需要用理智克制情绪过度,然后用朴素干净的汉语记录不该被遗忘的记忆,尤为难得的是,写作者巧妙的感情投入,不多不少——过多则可能情浓理荒,过少的结果很可能是言之无味……刘富道的文字让我们增进了对汉语表达能力的信心:只要有足够的真诚、理性、思想、学力,完全可以写出震撼灵魂的文字”。在谈到熊召政时说,读他的散文“我每每都能体会到作者字里行间蕴含的那种沉郁感伤的情感力量,品味出他那殊异的思想锋芒,特别是那些他写自己与历史对话的篇章,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素质与秉性。在谈到诗人龙建平时,黄先生首先就以“龙建平诗歌有根的诗人”作为第一个小标题,评析了他的诗歌,那么刘益善的写作特点是什么呢?,黄先生由衷高兴地说:他的小说“从对于往昔的回眸追忆调节到对于显现的凝眸追踪,从生活观察的平视方位调节出某种透视的姿态,刘益善卓有成效地开阔了艺术地视野,磨砺了更为普及和恒久地进入生活里的能力”。像这样对作家的精彩评点,几乎在每一篇文章里都能读到。足见黄先生对湖北和武汉的作家们充满了爱怜期望。

四、“坐地日行八千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精彩评论有关古今中外作家的独特性格和作品的美学价值。

《边缘喧哗》还收录了黄先生自写的46篇“散文随笔”,或长或短,或系列或单篇,形式不拘一格,内容丰富多彩,或直刺当下时弊之事,或抒发胸中浩然正气,或谈论古今文人作家,或评析某人重点作品,时时可以看到黄先生的睿智和文采在字里行间脉动闪光。其中有六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评论和分析了英国作家哈代的重点作品,并深入挖掘了他处于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同治时代的社会现实和对于哈代创作的影响,指出:“英国十九世纪最后三十多年间,哈代是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哈代写作的目的是要再现当时社会的种种病态。以便找到产生各种社会疾病的原因,从而找到药方来疗救这个病态的社会”。从《悲观与清醒》——关于哈代之一》到《在爱与恨的回归线上——关于哈代之六》,组成了一组有见地有深度有批判力和评析力的系列文章,相当的有份量有重量。这在当下的文学评论中也不多见。同时还对许多外国作家或作品进行了评论。如《独一无二的盎然——读呼啸山庄》,对书中的人物凯西的性格特征做了深入分析。还对卡夫卡,海明威,德谟克利特斯,汉德克,奈保尔,狄金森,加谬,安.兰德等著名和知名作家,哲学家和相关作品都作了有新意和有创意的评析。

还有一些文章对古人或古文做了深入的研评。如《唐代资深失业男人王之涣》就写得非常的调侃,诙谐,颇有幽默感,并对他的人生结局表达了深切的怜惜和同情。《焦大骂主与宋江造反》则从两人的身份和经历的不同角度,分析了两人的动机与本性的迥异。《陶渊明是中国的拉封丹和维吉尔》则用比较文学的评论手法,说明保护生态的重要性,有位美国汉学家将陶渊明归于“生态保护主义者”行列。这对于今天我们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环境和注重绿色发展,都很有启示和借鉴作用。

 

五、“千古文墨惊天地,万里云山入画图”——准确点穴有关不良社会现象,慷慨激昂直抒己见。

 

还有一些文章如投枪,似匕首,对当前社会问题作了尖锐的针砭和鞭挞。《城市成了推土机的运动场》一文, 愤怒地批评了造城的负面影响,“以一场场推土机的强势行进为发端,对民间性的传统世井和原始社区进行了彻底的摧毁”,而且“中国的城市建筑师,常常会与城市官员合伙把城市当成试验田,根据自己的喜恶随意刷改设计,根本不顾城市使用者市民的感受”。人们无可奈何,“中国人被迫必须接受千城一面。千篇一律的密集高楼‘石屎森林’”。在《舌尖上的“暴力”》一文中,对“饕餮一族”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批评,“当天上飞的、地面跑的、水中游的,全部被网罗一空后,人们饥渴的眼睛终于盯上了自身,乳汁,胎盘……”;“炫耀式的奢华进食,折射出内心黑暗面的残忍进食,粗鲁的餐桌举止,庸俗的劝酒文化,每每与相伴而来的暴力斗殴、勾心斗角……然而这一切正是多年以来,发生在我们生活中鲜活而普遍的真实内容”。《葬我于酒》更是道出了饮酒的悲剧,“有人在醉酒中寻求灵感,有人却只是借酒避世、以醉循世”,“也许我们真的应该扪心自问:酒是什么?是精神的洗浴剂,是超度的魔水,还是生命的毒药?”。

黄先生的这些散文、随笔和杂文,纵横中外,穿越古今,对有关事件、人物,现象和问题等都作了不同凡响的直言己见,而且见识深刻,论点新颖,振聋发聩 ,读后让人警醒,深思,颇有收获。限于篇幅,不一一叙说了。

罗丹曾创作一尊名为《思考者》的雕像,我感到黄先生就像是那位“思考者”,他“独立寒秋”般对湖北的文学和作家,对古往今来的中外文学“边缘喧哗”的现象,作了一番深邃的独有自见的思考,然后像蚕吐丝,蜂酿蜜一般用心血和智慧酿写出一篇篇闪现着思想光泽和文采光焰的文章,结成了这部洋洋26万字的文学评论专著。

“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从这部专著中可以看出黄先生文字刚健,文笔犀利,文脉深厚,文魂高崇,文魄贲张。整部文集“青黄杂揉,文章烂兮”,评出了多篇作品的精要之笔,论出了多位作家的芳华个性,写出了作者本人的铮铮铁骨。

心之官则思,这充分表明,黄先生对文学有赤诚热爱之心,对评论有秉笔直言之心,对作品有真知灼见之心,对作家有褒奖惜爱之心。显示了的自觉文学评论担当。可以说是当下一部很能表现文学评论精神和风骨的专集。

 

 

 

 

通联: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黄州大道90号

邮编:438000

电话:13971702497

QQ:26684328

微信:ygq26684328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