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晓红
扶贫采风,听到很多故事,结识很多人,县水资办派往刘集镇张北村驻村扶贫第一书记王涛,便是其中一位。
初见王涛,是在张北村村室,经刘集镇政府扶贫办主任方路介绍后,我让他聊聊自己驻村扶贫的故事,一个大男人,瞬间满脸囧红,就这一点,看得出他内秀不善表达。
心想,作为第一书记,他驻村扶贫张北村,在这里又是如何开展工作的呢?方路说,张北村之前有个驻村扶贫第一书记,是王涛的同事孙文,因身体原因不宜再在基层工作,从2018年9月开始,王涛接过了驻张北村精准扶贫第一书记的接力棒。
王涛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看他双手扶膝,正襟危坐的样子,能判断出他曾是行伍出身。问过不假,退役前在新疆某部队服役十二年,转业到县水资办有七个年头。这个曾在部队一切行动听指挥的士官,到了驻村扶贫一线,却成了张北村脱贫攻坚路上的领路人。
侧面了解,王涛从接过驻村扶贫接力棒的第一天起,工作日的晚上都住在村室,村室无灶,吃饭成问题,每餐只有往返刘集或由典街镇的小餐馆买着吃,一个单趟差不多十公里。有时处理群众来访的事,饿过饭点是常有的事。我在基层工作过,知道基层工作人员没有上下班时间,群众来访,是没有时间界定的,一清早、大中午、傍晚时,只要他们有时间,随时可以找上门。
村里有位干部说王涛,好几次处理完群众来访的事,他从坐的椅子上站起时,晕的愣是打起趔趄。
村干部当着王涛的面,尽说他的好话,我怕采访信息不实,提出到贫困户家去采访,听听他们怎么说?
我们从村室出发,第一家采访的贫困户是甲。他是位退役老兵,以轮椅为伴,年龄不是很高,脑栓塞压迫神经,后遗症使他肢体萎缩,言语不清,自己能力丧失。儿子早逝,儿媳妇改嫁,留下两个小孙子,这样一个家庭,靠他老伴一人支撑。
到了甲家,他老伴得知我们采访的主要目的是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如何对他们帮扶的,她说的很清楚,家里墙上的刷白,线路整修,都是孙书记在的时候改造好的。说王书记干的事,这会是用眼睛看不到的,我想怎么会用眼睛看不到呢?
理由很简单,她丈夫行动不便,老年人体检身体,残疾证年检,老龄补贴年检等等,别人眼里的琐事,都是王涛开车把工作人员带来上门服务,或开车把自己丈夫送去又拉回来。常到她家嘘寒问暖,有时来村室处理群众来访走不开,也会打电话问问家里情况,下雨天更是会打电话叮咛她干活时注意安全。
到了甲家,我已对王涛小有了解,谦虚内敛,做得多说的少。
告别甲一家人,我们接着又到乙家,他们夫妻年龄不大,也就三十几岁,他妻子一条腿残疾,因患骨髓炎影响生育。
三年前已转乡卖枣时,发现一名弃婴,便抱回家抚养,孩子一天天长大,入托上学都成了问题。孩子虽是一名弃婴,按照收养条例,他爱人自身残疾,达不到收养资格,他们多次托人到民政局、公安局申请,始终未果。王涛得知情况,借户籍部门采血录信息时,及时联系相关部门,多方协调,终于让这名捡来的弃婴,在法律意义上有了家和户籍的含义。
看着稚嫩的小家伙,开心的在我们身边跑来跑去,九月她就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坐进窗明几净的幼儿园。
第三家户主丙,八十二岁,是位精准扶贫易地搬迁户,得知他们家已整体搬进了县城富昌路上的东华富民园。我随采风队结束采风后的一日傍晚,电话联系了丙老头,便独自去了他的新家,客厅正墙上,是老人自己用毛笔在红纸上写的四个大字“感谢党恩”,字无章法,亦无结构,称不上书法,实实在在却能读出精准扶贫深得民心。
当我跟丙老头表明来意,他的老伴先他开了口,老太太很健谈,说他们家装修这房子时,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两眼一抹黑,买水泥、沙子、地板砖都是王书记跑前忙后,帮他们寻好联系人,留下联系电话,老太太说得亏有王书记这个热心的驻村好干部,自己有个啥事,都愿意和他商量,他也不怕麻烦,有求必应。
聊久了,老太太又说,王书记心肠好,啥事都惦记着他们家,说着拉起我走进厨房,你看这天然气,我搬进来就用上了,住在这的好些个住户,家里天然气到现在都没通。唯一一样就是嘴笨,满肚子蝴蝶飞不出来。
怪不得在村室里,我让王涛说说他驻村扶贫的故事,他囧红了脸,原来是个笨嘴鸭。
注:此文写好修改时,听从朋友建议,文中三家贫困户主的真实姓名,考虑到诸多因数,全部使用了代号甲、乙、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