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晓红
陈忠实老师说过“文学依然神圣”。文学到底是什么?我查阅了现代汉语词典,它给出的答案是“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曲、诗歌、小说、散文等。”
记得曾看过的一篇文章,是写大作家路遥四弟王天乐回忆路遥得知获得茅奖后的情景:“路遥在电话上告诉我,去领奖还是没有钱,路费是借到了,但到北京得请客,还要买100套《平凡的世界》送人,让我再想一下办法。”本来获奖是一件极为喜悦之事,对于路遥却不亚于雪上加霜,没有路费去领奖,更没有钱买自己的书!王天乐告诉他今后再不要获什么奖了,如果拿了诺贝尔文学奖,他找不来外汇。路遥听后,说了一句话“日他妈的文学。”尽管路遥这样说过,在文学面前,对于喜欢它的人来说,除了敬畏之心,更多了执着与偏爱。
7月25日,在我们县图书馆举办的“音和雅韵 晴耕雨读”朗诵年会暨李谦增先生诗作朗诵会开始前,一群钟情于文字的诵读者和撰文人,不受瓢泼如注的雨情影响,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有驾车的,有坐顺风车的,当大家下了车,冒雨跑向图书楼时,一位头戴草帽,身披装过化肥的编织袋,推着自行车个头不高的纤瘦老人,进入大家眼睑。
这位老人,与参会者几乎不相识,他是此次诵读诗会诗作者李谦增老师的忘年交,宫里镇董村人,因其热爱文字,酷爱诵读,不避大雨,特地前来为“音和雅韵 晴耕雨读”诗会助兴。
宫里镇董村距县图书馆,我没有具体测量过这段路程,因常去曹乡游玩,已跟多次往复路过,感觉十多公里的路该有的,这中间要穿过温泉河川、北原、顺阳川,坡道几上几下,平日开车往复,估计怎么也得一个小时的车程 。对于常骑自行车的人,我想单趟没有一个小时,断然是不能到达的。
知道这个故事,是老人为祝贺此次诵读会圆满成功,即兴写下一首诗歌,眼看着诗会将要划上句号,他着急的想要把自己写的诗递给主持人。我邻座的诵友万燕妮,是个漂亮、知性、温婉、善良的妹妹,看到此,她起身把老人带到主席台侧道,主持人就在台边。万燕妮归座后,悄声告诉我,老人淋雨而来,和她外公差不多大的年级,浑身衣服早已被雨水打透,一瞬间,我的心莫明其妙的痛了起来,或许因为他和我的父母是同龄人吧,未加思索,我便决定,朗诵会完开车送老人回董村。
有了想法,我起身到侧道等侯老人,在主持人的携领下,老人登上台,即兴诵读了自己创作的诗歌,声音洪亮,激情澎湃,收放自如,我是满心佩服。当老人走过我身边时,我像搀扶自己的父亲一样,搀扶住了他。
记得当时,我摸了下老人黑色的夹克,无论衣袖还是衣襟,到处都是湿漉漉的,我向老人打问他家住址,还有他的姓名年龄,他告诉我,他家在宫里董村,自己叫田养民,81岁。当我跟他说,诵读会结束后,我开车送他回家,他一边非常客气的说着谢谢,一边委婉的谢绝着我的好意。
此次诵读会筹备组的阳姐姐,从我和老人身边经过时,我看了眼窗外的大雨,拽了她,跟她说了老人来时的情况和我决定会后送老人回家,阳姐姐嘱我,会完先找地方让老人吃口热饭,她和我一起送老人回去。正说着,楼下上来两位陌生的中年男子,见到老人就叫舅。我刚想明白来人是老人的外甥,老人已向我和阳姐致谢。
2020.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