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晓红
说起改革开放四十年,我记忆的摆针指向小学时光轴。整个县城就几栋楼房,最高不过是三层,县委、政府的院子也只是几排灰砖红顶的瓦房,临街村子基本土坯墙,户户茅顶房,街上少有行人,别说汽车,就连自行车也少的可怜。街上能数的清的几家商铺,都是国营的,购买日常用品必须凭票。
往事历历在目,我的小学曾是座庙,教室窗门破旧墙面透风,桌子是两块土基搭块石板垒成的,没有电灯,早晚自习点着从家里带的煤油灯,夏天好点,冬天为挡风避寒,窗户上挂着草帘,放学时孩子们个个小脸被烟熏得乌黑。衣服都是自家缝制的粗布,基本是哥姐穿过的。写作业的本呀,纸质糙而青,铅笔字只能看清渠渠道道,钢笔一写就洇成一坨。
上中学时,我有幸成为新盖城关中学的第一届学生,宽阔的院落,西边一栋十二间教室的三层教学楼,东边一栋两层的老师宿办楼,唯一的健身器材,就是一副篮板。学校到处都是土路,最怕天下雨,深一脚浅一脚,平日硬光的土路被踩得坑坑洼洼,两脚粘着的黏泥,任凭如何使劲也甩不掉。快毕业时,大门到教学楼铺了一条不宽的砖路,添了跳马、单双杠、排球网,全校唯一的乐器是架手风琴。
88年秋,我被分配到南社乡政府工作,没多久遇初中迁址,设计好的教学楼无资金建设。穷不能穷教育,穷不能苦孩子,政府一干领导四处求援,收效甚微。无奈倡议全乡干部、老师、群众及各村在外职工集资建校。育人之所,百年大计,大家纷纷响应……
06年我调到新乡镇,单位就在城郊,正值县城扩延,我参与了不少项目的征地拆迁工作,时至今日,许多新建学校征地,其中蓝光中学、实验中学、富闽小学、实验幼儿园、富闽幼儿园、蓝光幼儿园等,这些仅在县城东侧的中小学校及幼儿园,那个不是校舍恢宏,窗明室亮,楼宇成景。仅蓝光中学占地二三百亩,校园树冠茂密,绿植成荫,各个教学楼、宿舍楼、图书楼、实验楼,犹如嵌在幽径,楼群树木彼此辉映。学生操场赶的上小型体育馆,有舞台,塑胶跑道,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几十张乒乓球台,单杠、双杠,吊环、沙坑……每当夜幕降临,蓝光中学的路灯和教室窗户透出的光亮,熠熠生辉,灿若白昼。
星转斗移,岁月如梭,改革开放四十年,学校的变化最能说明一切。不信你看,城市高楼林立,货物琳琅,商铺如云,电商、微商、淘宝各种营销手段并存,通话的手机替代了钞票,移民搬迁棚户区改造,不断延伸拓宽的城乡道路,如水龙盘踞的汽车,人文风情,发展的故事,有了学校便多了内涵,四十年目睹,而今无处不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