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无月,宛若置酒无肴,既便凡人如我,也早已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骨髓。每到中秋之夜,即使是独坐、闲逛,也要"空对月"一番,不经意间,在此镇中已然经历了十八轮的中秋圆月,女儿也已出国留学研究生毕业了。
刚入此镇,不出家门,在租住的三层楼房顶便可赏月,四周能看见田野村舍,星星点点的灯光盖不过明月的光芒,四周的矮房也挡不住观月的视线,更没有这许多呼啸而过的车辆,他们发出的啸声也能打断你品月的心绪。
今又沿街独行,抬头见灯,仰头更见几十层的高楼,月亮则离得很远,须仔细分辨,才分得清哪儿是月光,哪儿是灯光。这样走着,走出好远,才走到没有强光路灯的清冷路面,可以抬头见月了。
新近刚修的水泥路面,规整而宽阔,绿化、路灯都是新的,只是路边尚未盖房,路灯没有点亮,在清凉的月夜里,四周尤显空旷,视野更加开阔。晚风吹拂着,树影婆娑着,一轮明月挂在近前,是印象中的那种味道。路的外侧是倚镇而过的宜黄河,河面泛着轻波,数百米的河宽,河水中的月之倒影,悠然随风、随波而荡漾成一行行的纹线。
如今,熙熙攘攘、高楼林立、学园遍布的上顿渡镇,已是地级抚州市临川区区政府所在,随着城市框架的扩大,许多曾经的田野村舍、山包荒地变成了城建用地。
古时的上顿渡,经由一座荒野渡口发展而来,迄今已有上千年历史,那个渡口离这不远,我刚入此镇时还在使用,上游随宜黄河漂下的木头、竹子经由渡口上岸,还有些许渔船泊于渡口,渡口上游、下游则有采沙船采沙。既便现在,每到端午,渡口上、下游这段河道依然是龙舟竞渡的场所。县志有载: 此邑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教育兴旺、英才辈出,是临川“才子之乡”的核心发源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人文环境。
提及"上顿渡"地名的由来,这里有个故事。
明嘉靖熹宗时,兵部尚书谭纶与左都御史邹元标出京南巡,谭纶想趁机回宜黄老家看看,邹元标也想回祖籍宜黄看看,于是他们借巡察之空由水路过长江进抚河溯流而上,来到宜黄河,见此地有渡口,岸上有酒肆,便上岸兴饮,一边喝着当地的土烧酒及当地的风味特色菜肴,一边谈起当地的风土人情,邹元标酒酣耳热之际问谭纶:此地乃是何地?谭纶虽多次路过此地,但时日已久,却也记不起来为何地,想了想,此地离宜黄不远,看了河床龙脉,上游是龙尾,下游这个地方是龙腹之脉地,又想到自己与大家在渡口边用过上顿饭。便嘻嘻一笑,说道:嘿,我看这个地方就叫上顿渡。邹元标听了觉得很有意思,便道:好个上顿渡,叫人难忘,于是“上顿渡”地名就传开了。
后来,当地财主请风水先生看了此地风水,发现上顿渡脉气颇佳:宜黄河是龙脉,上有龙尾——龙骨渡,下有龙口——罗坊对岸火焰山岩洞,神龙吐津,此为龙津,故上顿渡又名龙津。
谭纶(1520—1577年),字子理,号二华,江西宜黄县谭坊人。此处的宜黄河便来自谭纶的老家宜黄。谭纶是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戏曲家,他将浙江的海盐腔戏班带回原籍宜黄,在当地音乐及语言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著名的地方戏曲流派"宜黄腔",现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谭纶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进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兼巡抚广西,与戚继光、俞大猷、李成梁齐名,又与戚继光并称“谭、戚”。
邹元标(1551一1624年) 字尔瞻,号南皋,江西吉水人,祖籍宜黄。学榜进士,观政刑部。光宗继位后,晋刑部右侍郎,与赵南星、顾宪成号称"三君"。熹宗诏加太子少保。崇祯继位,赞邹元标为“三朝遗直,一代名儒”。
和宜黄河同为抚河支流的盱江,古称汝水,北宋时期,汝水岸边的南丰境内,孕育出了一个江右望族——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为代表的南丰曾氏家族。
南丰曾氏,江右望族;耕读世家,长盛不衰。其势令人惊羡:两宋时期,南丰曾氏中进士者总共53人,在朝为官者过百人,共出现31位作家,其中,曾巩、曾布、曾肇都是当时文坛政界极具影响力的人物,曾布、曾肇皆为曾巩的异母弟弟。
曾巩(1019—1083年),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南丰先生",恰逢2019年的9月30日是曾巩诞生1000周年纪念日,南丰专门为此打造了一座占地746亩,总投资2亿元的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曾巩文化园"。
千里共明月,中秋思古贤。历史的星空,繁星浩渺;千年的轮回,渊远流长。古贤已逝,留给今人的不仅是文墨财富,更有勤奋耕读的优秀品质;今贤辈出,中华伟梦还需要有更多的优秀人才去实现、去传承。盱江在下游与宜黄河水合流,然后一同汇入抚河,融入赣江。南丰的曾氏家族也和这盱江流水一道,汇入了临川才子的洪流,为灿烂辉煌的临川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临川文化最为壮观之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