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区鲁家沟镇大岔村山乡巨变记实
“陇中苦瘠甲于天下”,出陇上定西,沿北门顺细流如丝的关川河下去三十五公里,再左手上山,便是我的老家鲁家沟镇大岔村。两山夹着一条峡长的沟道,纵深超过了十公里,整条沟道按行政区划分为上下两个村,上沟为大岔村下沟为花岔村。两村人民祖辈鸡犬相闻,又相互缔结姻缘,关系十分融洽,所以一般不分你村我村,政府部门组织会议也统称为“大花岔村”。民间称呼有简化顺口的习惯,大花岔叫的时间长了觉得拗口,索性省掉了中间的“花”直呼“大岔”。其实当地人都知道,这里的大岔包含着大岔和花岔两个村。我就出生在大岔村与花岔村交界的山塬上,户籍虽为大岔村,但生活中与花岔人交集更多,老家的耕田也与花岔村的田地毗邻,劳作当中相互帮助,缓晌午也能聚在任何一家的地头谈天说地扯东拉西。本文中的“大岔村”也一样,包括大岔村与花岔村。
据我已故的太爷爷生前回忆说,国民党的“马家队伍”(当地人原来不知道是啥人,统统称为土匪,后经考证为国民党马步芳的部队)经过那时候他正值壮年,“跑土匪”是经常的事。土匪的队伍到来之前,会传来很响的马蹄声和疯狂的叫嚣声,如果在白天,还能看见一路上扬起的滚滚烟尘。老家人一旦发现土匪袭来,都死命地敲起破犁烂铧相互传播着信息,并捉鸡撵狗爬上两面的高山顶。要是土匪半夜到来,人们只能扶老携幼慌忙外逃,万一没跑掉被土匪们抓去就会任由人家役使,年轻点的被“抓壮丁”了,老人孩子是死是活得看他们的造化。太爷爷说附近村里还真有两三户人家没来得及逃跑被土匪抓去了,土匪们围坐成一堆一堆说笑着,专门负责给养的土匪手里握着马鞭,威逼他们杀鸡宰羊给人家做饭。吃饱喝足后,土匪们就向被抓的男人们拷要银两等值钱的物品,被抓的女人们更可怜,会被百般凌辱然后抛到任何一个见不到人地方。跑土匪的人们趴在草丛中向下偷偷观看,那土匪的队伍像一条“猪毛绳”一样密密匝匝从后面山上一直扯到了下面的山沟口,每到有人家的地方就有一撮土匪留下来,这家的烟囱里就会冒出一股股浓浓的烟雾。土匪每走一遭最少也得两三天,太爷爷他们也只能在草丛里静静地趴上两三天,饿了就在草丛里拨拉出些许能吃的野草野菜嚼着吃了。妇孺们身体弱,有男人们在前山里放哨,她们可以躲在后山的石坎下就着苦咸水烧一锅汤面糊糊充饥。土匪走过时,老家人家里所有能进口的东西都会被一扫而光,甚至连炕上铺的也会被揭得只剩下个破席片。有一次“跑土匪”后太爷爷回到家里,竟然在柴禾堆里发现了一只被子弹打死的小羊羔,剥了皮煮着吃了,才发觉这羊羔肉要比成年羊肉香得多。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已经有了模糊的生活印象。国家对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农业生产责任制,老家大岔也分田到户,集体农业生产彻底解散了。适逢“老天爷”风调雨顺,地里的麦穗黄彤彤的,鼓囊囊的豆荚铺满了整个田地。山湾里轻风携来农民吆喝牲口的声音,不知谁家的场院上,传来了老太太大声呵斥声和刨食庄稼的老母鸡慌忙逃走的“呱呱”叫声。村办学校里,挂在房檐下的半截钢轨被敲得“当当”作响,校园里绿树成荫,郞郞书声传向了远方。妈妈锅台后的提笼里,已经能从黄黑的糜谷面碗坨里翻找见雪白雪白的白面馒头了。
“公鸡没叫着起来了,一担水没来着人乏了,牲口没水喝着叫唤哩,大汉娃娃们脸上的垢痂厚着哩……”当时整个定西的水资源十分有限,安定区北部乡镇甚之,鲁家沟镇大岔可谓是极度欠缺。天气十年九旱,年降水量不及蒸发量的一半,家乡土地过于贫瘠,人民生活十分清苦。恶劣的自然环境加上落后的生产力水平,逼迫着老家人无止境地向大自然疯狂掠取。有限的资源承载着迅速增长的人口,毁林开荒趋势蔓延,植被遭到了大量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更加严重,人居环境恶性循环陡然加剧,“水贵如油”的窘迫形势时常在村里凸现。村中仅有的一眼水井已经被掏到了十五六丈之深,天不亮,井口排队担水的人已经排到了成百米,味道苦咸的井水如眼泪一样从井底汪汪渗出,根本供不了这么多人取用,大部分人因担不到水只能空担而返。在我的老家,除了祖训贻养父母拉扯儿女外,人生就一件大事,一辈子得打两眼用来储水的水窖,质量上乘的水窖是这里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没有了水窖,所有的事根本无从谈起,更何谈祖训。
在党的领导下,大岔人民同全甘肃人一样,大力实行“种草种树,绿化甘肃”。政府采用补助粮款的方式鼓励人民在面山山坡上开挖反坡水平台,里面栽树坡地上种植沙柳柠条等抗旱性强的植物。国家电网的输电线路免费进入了老家里的每家每户,莘莘学子们终于结束了在煤油灯下挑“灯”夜战的时代。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在农村工作中初见成效,日渐富裕的农民家里购置了电视机和录音机,能躺在被窝里看“全国新闻联播”和“春节联欢晚会”已经不是老家人民的梦想了。惠农政策一项接着一项,政府免费提供水泥砂石等建筑材料,由专门培训过的技术人员亲自指导,在每家每户社员家里建一个一百平米左右的雨水集流场,兴修两眼高质量水窖,搞一处一亩以上的庭院经济(简称“121”雨水集流工程),大力缓解了老家人民“饮水难”的问题。政府又出资将老家容易流失水分的陡坡地整修成不易流失水分的水平梯田,“三跑田”(跑水跑土跑肥)变成了“三保田”(保水保土保肥),大力推行地膜覆盖种植,努力提高作物产量,在一定的条件下保障了农民的吃粮问题。“退耕还林,封山禁牧”深得人心,村里选派了专职护林员悉心管护,确保退耕还林成果。2006年,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绝无仅有的种地不纳粮伟大举措让老家人民看到了希望,幸福的笑容洋溢在黧黑的脸膛上。
2017年6月,引洮工程供水管线延伸到了大岔村,村民们终于吃上了梦寐以求的洮河水,看着清澈的洮河水从铮亮的水龙头里流出,村民们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人人手里擎起五星红旗,高唱着“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敲锣打鼓奔走在乡间村道上。老汉们大多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参加过旧时“引洮工程”的老前辈,圆梦洮河,他们更是感慨良多,用颤抖着的双手恭敬地掬起一捧晶莹的洮河水,鼻翼间迅速地抽动着,激动的泪水没过了脸上的层层褶皱,洇湿了胸前的衣襟。有几个老汉抑制不住自己的心情,将满是老茧的双手伸向苍天,面朝来水方向长跪不起。大岔村终于从根本上解决了人畜饮水的难题,然而自然环境依然恶劣,天旱少雨年谨居多,“天大旱,人大干”,采用水平梯田和覆膜节灌等科学种植方式,虽然能保证老家人民“衣食无忧”,但距离总书记提出的远大目标——“共同富裕”,这里的人民还是一直拉着全区人民的后腿,更别说与全市全省乃至全国人民相比较。
“长风鼓壮志,旱塬写辉煌”,去年秋收后,安定区委区政府充分考虑区位优势,结合全区实际,高举“联农带农,助力增收”的伟大旗帜,选定在土层深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最适宜种植定西马铃薯的鲁家沟镇大岔村,实施“山东青岛·甘肃定西东西部协作 安定区万亩马铃薯高产示范项目”建设工程。青岛市市南区各级各界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强力深化东西部协作,以百倍信心助力乡村振兴,干部群众急当地农民所急,从黄海之滨到黄土高原,跨越近两千公里时空紧密联结。“市南所能、安定所需”掷地有声,市南区各界人士亲赴大岔村,与安定区相关单位共同商议,完善工作机制,推进工作方案,合力组成“权责清晰、管理科学、配合有力、协调高效”的项目实施团队,强有力的保障了工程建设质量和进度。安定区万亩马铃薯高产示范项目计划投资6500余万元,建成后灌溉总面积近1.2万亩,埋设输水管线116公里,建设泵房2座,蓄水池15座,各类闸阀井597座,自动化控制和信息化管理系统各1套,平整田地1000余亩。该项目的成功实施,标志着大岔村从“干枯旱塬”跨一大步走向了水肥一体化高效集约式精细灌溉的农田耕作时代。有限的水资源得到了更合理地配置,特色农业稳产高产得到了最有力的保障。从长远看,大岔村万亩马铃薯高产示范项目能有效促进全区马铃薯特色主导产业的提质增效,农民群众增产增收,脱贫攻坚成果显著,乡村产业发展前景更加广阔。未来的大岔村,将会成为“中国薯都”上的又一颗璀璨明珠。
出鲁家沟镇上西山的盘山水泥道路两旁,彩旗迎风招展,通村道路拓宽工程正在紧张地施工中。商砼运输车一路叫嚣着自坡底攀爬而上,从高高挺起的大肚子里排出粘稠的水泥砂浆,压路机,摊铺机有条不紊的作业着。穿高腰胶鞋的工人们舞动着手里的铁锨和抹子,一条崭新的路面在他们手边延伸到了很远很远。偶然一声尖锐的哨声响起,工人们停止了劳作,工地出现了短暂的停顿,现场安全员挥着手里的红旗,微笑着指挥路过的车辆快速通行。攀上山顶,大容量蓄水池开挖工作已准备就绪,几台装载机轰鸣着,展开巨大的铁铲铲入地下,将一斗斗黄土翻出来,空气里弥散着泥土的清香。放眼四望,整个大岔村尽收眼底,平田整地工程建设正酣,山坳里机声隆隆,原来一綹绺不规则的小片梯田被合并成了一块块平展的大片梯田,眼前的大岔像是一条被揉皱了的锦缎,被洗涤了又缓缓经过熨斗,一时间由质朴素雅变得纷华美丽,让人留连忘返。对面的山梁上,挖掘机伸屈着巨大的手掌,在厚重的土地上掘出一道深深的沟槽,载重汽车满载着腰粗的黑色水管,一根根送入沟槽内,工人们将水管一节一节焊接成了一条完整的输水管道,就像是一条巨大的“水龙”俯瞰着整个大岔,而水龙的触角已经伸向了社员们的田间地头。
今年端午节,我又一次踏上这块久久热恋着的故土,通村公路基础工程已接近尾声,宽阔的水泥路面被凿毛了,再在上面铺设一层厚厚的柏油石子,白色路面将会变成一条黑油油的柏油马路,“要想富,先修路”的愿望已基本实现。层层叠叠的梯田如玉带般缠绕在丘陵之间,嫩绿的马铃薯苗象被大梳子梳过一样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恰逢村主任路过上前答话,村主任掰着指头介绍道:“咱们大岔村万亩马铃薯高产示范项目前期工程已基本完成,领导高度重视,干部现场蹲点,群众积极参与,今年共计种植优质高产马铃薯一万一千多亩。按照近几年本地马铃薯亩产量统计,该项目的成功实施,会将我村马铃薯亩产从原来的1500公斤增加到 3000公斤以上,产量上完全可以实现翻番。而且马铃薯种子都是今年精心引进的新品种,成薯个头大,薯形椭圆打眼,淀粉含量高,耐储存,易运输,是加工“定西宽粉”最理想的原材料,也是全国各地人民餐桌上的最美食品。按当地马铃薯市场保守价格来计算,今年我村的马铃薯每亩最低可以卖到5000元左右。村里根据东西部合作精神,实行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由合作社负责种植管理,基地负责加工销售,农户租赁土地并参与生产,集三位于一体,不但促进了我村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又能带动全村农民增加收入,不出三五个年头,咱们大岔村就会成为一块宜居宜游的富庶之乡”。
下午返回时,路过新修的项目区观景台,太阳正好,微风轻拂,“山海相依 青定情深”八个大字熠熠生辉。热情高涨的农民正奋战在振兴家乡的劳动中,忙碌过后的暇隙里,他们聚拢在地头上,共同谋划着家乡未来的美好蓝图。回望来路,鲜艳的五星红旗下,“深化东西协作 助力乡村振兴”苍劲有力,正在无言地昭示着共产党人的丰功伟绩。
清风里传来了村民们自编自唱的山歌声:
嘿......
大岔里的洋芋花儿呀
赛呀嘛赛牡丹哟
洮河里的水上山呀
浇呀嘛浇得欢
市南的亲戚们哟
心里的话儿说呀嘛说不完
嘿......
火车嘛跑呀嘛跑得快
全靠的是那个车头往呀嘛往前带
东山上的树苗苗嘛西山里栽
党的政策嘛你用不着猜
火不旺了嘛需要柴
柴禾嘛不够了众人来抬
嘿......
水渠嘛修到了洮河的岸
一头嘛又到了田地边
二十大嘛指路着东西连
山东嘛甘肃着一线牵
农民的生活嘛等着习大大看
幸福的歌儿哟永远唱不完
永远唱不完哟
(作者声明:文中数据获取于山东青岛 甘肃定西东西部合作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