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欲雨欲晴的早晨,宋美杰邀请我们呼兰作家协会和萧乡诗社的几位文学爱好者到她那块风景宝地旅游采风,同行的还有呼兰非物质文化遗产关东老物件收藏者于彦龙老师,此次于老师是应约和宋美杰谈将来在这块地方建呼兰乃至东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念馆事宜的。
驱车沿着呼兰景观大道前行,一路上看到沿江两岸,满眼绿色,江天一色,远处连绵数里的大顶山隔着烟波浩渺在望着我们,即使同行的司机,博雅书画艺术学校的戴秀涛把车开到一百二十速,远山依旧无法与我们亲密接触,山的形状和天上变换的云彩一样,我们可以想象成各种景状,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出神入化。
呼兰真有如此一块清新淡雅的世外桃源。
大约车行了40分钟,我们到了宋美杰的玫瑰园,这里依山傍水,景色秀美,置身山下,徜徉在玫瑰花地里,心旷神怡,物我两忘,这里阳光静好,照耀着江水、沙滩、绿草、空气中弥漫着玫瑰花的香气,这片占地很大的玫瑰花园,对于离开呼兰喧嚣闹市到这里人们真是一方养眼的风景之处。当我们目之所及满眼的庄稼绿树以及大顶子山附近那些巧夺天工的人工风景之后,再看看这里的玫瑰园,真的是一种的满眼清新的旖旎世界。
据宋美杰讲:这块地是她十多年前买下的,闲置了十多年,因为忙于胜武食品厂的生意,没有时间对这块地进行及时的打理,近几年来随着呼兰大顶山旅游业的开发,景观大道的修建,使她这块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独得天时地利的地儿,无疑首当其冲的旅游业成了宋美杰的第一选项。
提起这个立项,宋美杰颇有感触,面对旅游五花八门的选项,宋美杰把这块定位成了文化特色,她真的想把这块打造成呼兰乃至东北地区《渐行渐远的东北老物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馆,她说要让后一代乃至更后一代到这里来看到那些如今已不多见的过去的人们居家过日子的以及劳动生产的家什,让后辈感知他们的父辈在这块土地上辛苦耕耘勤俭持家的往昔影像。
宋美杰是一位优秀的全国闻名的女企业家,在多年前企业不景气的情况下,她为了企业的发展,压力过大,得了突发疾病,在九死一生的病前,她用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病魔,当医生断定她已成为植物人的情况下,她以超出常人的毅力,康复锻炼,开始是两个人扶她锻炼,逐渐一个人扶她锻炼,后来自己扶墙锻炼,到现在自己健步如飞。她说在他突发疾病将要撒手人寰之际,大多数人说去不去医院已经没有作用的情况下,是她的丈夫和儿子做了一个大爱的决定:“宁可死在车上,也得去医院”,说到这里,宋美杰不无动情的说:“我这辈子最感谢的是我的丈夫和我的儿子,没有他们,恐怕也就没有我的现在。”
面对这一大片玫瑰,宋美杰说:“这里打算将来建成一栋老年公寓,把那些在胜武工作一辈子的老员工养起来,他们把青春年华全部奉献给了胜武,当他们老了的时候,我们不能把他们忘了,要老有所养,让他们感到胜武没有而忘了他们”。这些创建理念,我想是源于她在病后康复对人生、对生命、对人间真情的大彻大悟吧?
其实这就是企业文化,而且是颇具人情味的企业文化,在物质焦虑的今天,像宋美杰这样的企业家有这样的忧国忧民的思想,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倡导和推崇的。她还真诚的邀请呼兰作家协会经常来这里采风写作,这里可以当做呼兰作家协会的实习创作基地。
我的耳濡目染,感觉她的视野和格局很大。
宋美杰很好客,在这块玫瑰飘香的地儿,我们兴致意犹未尽的晌午,她邀请我们去附近的大顶山农家饭庄吃饭,喝她们自产的粮食酒,大家畅所欲言,而我在静静的聆听,聆听这里的风光为何如此别具,聆听宋美杰的务实的创业构想,聆听她励志的人生之路,聆听她二十几岁打拼的艰辛过往。她说她是呼兰区、市人大代表,但她现在她已把这些荣耀看得很淡,她真的想为家乡人民做点实事,她说她就是土生土长的杨林人,到现在仍是杨林的户口,她在畅想如何把这块地建造成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用胜武食品厂多年形成的人力资源和营销网络帮助农民把这些优质农家产品营销到全国各地。她说:即使事业如何辉煌,但她真的不想丢弃她的故乡,她的杨林。她说她的大名可能不好记,但是她在家排行老四,大家可以叫她宋老四,她说觉得这样称呼她,她会感觉很亲切。
酒是好酒,不上头,但酒能促成灵感,忽然间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诗歌《饮酒》油然上心头。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能何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南(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今天呼兰之行来到这个玫瑰园,来到这个没有车马喧嚣的世外桃源,心情格外清净,忘掉工作上的所有忙碌烦扰,真的物我两忘了。“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和我们在玫瑰园采摘的景致如出一辙,仿佛陶渊明所写的地方就是此地,我们采玫瑰于山下,对面不就是大顶子山吗?如果我没记错,陶渊明大概是公元427年以前的生人,如今是公元2018年,难道间隔了一千多年的光阴,当年的陶渊明的“采菊”之处莫非就是此地,只是菊花变成了玫瑰?只是变换了时空?然而这世界哪有什么穿越?这天地间感觉竟有如此相像的地缘?如果这些假设都不成立,那只有一种解释:地灵人杰
回城呼兰,从车窗向外看去,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大顶子上峰巅之上,时隐时现的水鸟,是自由的,微风寂寥,引不起水波拍打岸边的低吟浅唱,而渔舟却在唱晚,真的很美。路过群山树影掩映的老二八敬老院老址,同行的萧乡诗社社长张洪运老师说:这是我少年时候待过的地方。看我不解,张老师的夫人说:“张老师从小是孤儿,他十二岁就领着两个弟弟在这个敬老院生活”。张老师的夫人短暂的一句话,勾起了我的无限淡淡的感伤的遐想:所谓的岁月静好,其实都是有人在背后为你负重前行。当年的老二八敬老院收养了张洪运这样的孤儿,而今张老师成了呼兰的诗人,他感谢曾经收养他的敬老院,而现在想一想,宋美杰不就是再重复着昔日老二八敬老院的为民谋福祉的事业吗?就像宋美杰的再创业的玫瑰园、东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愿景、为那些老无所依的人们找一处安身立命的去处、为自己乡亲寻找致富的一方思略,其实就像她自己所说:“这辈子啥都不干,都够用了,但人的一生,总想为自己的家乡做点什么,总得留下点什么”。细想起来,她家境富裕为什么还如此辛苦的创业呢?其实还不是心中有梦,不忘初心吗?因为我不止一次的听到她说:“我是一个农民”这样的话,说出“我是农民”这样的话,就意味着自信,就意味着不忘根之所在,不忘乡愁,不忘生于斯长于斯的乡亲们老少爷们。
是的,当日后这块呼兰最有人文气息的旅游之地成型的时候,当人们乐此不疲,享受呼兰城喧嚣之外这陶冶心灵家园的时候,当那些老有所依的人间晚晴温馨再现的时候,当富裕的乡亲们吉祥静好的生活着的时候,我们真的得记住:这个世界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在背后为你负重前行而已。
祖国之美,南有海南,北有呼兰,呼兰之美,宋老四的玫瑰园。这里是她二次创业的美丽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