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会作
在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北头的重玄门和玄武门之间,圈出一个约一百五十米见方的空旷院子,院子靠重玄门一侧耸立着一个高六米左右,宽约四米,厚约三十公分的半开着的铜制大门雕塑。孤零零的两扇门在空荡荡的大院中,显得格外的古朴、高大、庄重。每次走过这里,看着这孤立突兀的门,总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因为这一次事变,大唐王朝在进入李世民模式的同时,也废弃了李建成模式。这一次“玄武门之变”不仅改变了大唐王朝的命运,也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一路曲曲折折地走成了今天的模样。再联想到有唐一代,前后四次发生在玄武门的事变,每一次都攸关大唐王朝的生死存亡。玄武门似乎是大唐王朝名副其实的命运之门。
玄武是传统文化中的四象之一,也是古代四大神兽之一,是传说中守护北方的大神。故此,很多城市、皇宫的北门都称玄武门。虽说有唐一代在玄武门先后发生了四、五次流血政变,但门所在的地方却大不相同,太宗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是隋朝长安大兴宫的玄武门,那个时候唐王朝还没有修成自己的宫殿。第二次是在洛阳皇宫的玄武门,后面两三次则是唐王朝长安大明宫的玄武门了。
为什么都是玄武门呢?这是因为隋唐皇宫的形制所致。当时的皇宫分外朝和内廷。外朝是皇帝和朝廷主要官员办公的场所,是最高权力机关所在;内廷则是皇帝和嫔妃们的住所。而坐北朝南的皇宫形制又决定了外朝在南,内廷在北。这样以来,处于皇宫北门的玄武门就显得格外重要,控制了玄武门就先控制了内廷,等于控制了皇帝。控制了皇帝也就控制了朝廷、控制了天下。玄武门是直通禁宫,距皇位最近的一道门,也是距权力顶峰最近的一道门。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是李渊灭隋建唐,当上皇帝的第八个年头。在这八年里面,除了消灭各地诸侯势力,实现一统以外,李渊的几个儿子,特别是长子也是实际上的太子李建成与次子秦王李世民之间为争夺皇位的明争暗斗也是愈演愈烈。当外部的敌人消灭以后,内部的权力争夺便日益明朗剧烈。而皇权的地位和影响决定了,不同的人当皇帝,国家民族的未来也会截然不同。所以,皇帝儿子们对帝位的争夺,对他们个人来说,不过了争夺未来的皇帝大位,但对国家则是建设发展模式的选择,对民族历史来说,则是完全不同的未来。
历朝历代,皇帝的儿子们为争夺大位无所不用其极,打得头破血流、你死我活绝不算意外,意外的是唐朝初年,作为父亲、作为皇帝的李渊揣着明白装糊涂,甚至是推波助澜的做法,等于间接地促成了“玄武门之变”。他明明已立了太子,却不止一次地对李世民承诺要立他为太子。一次是平息杨文干叛乱,对李世民说“得胜回来以后,我便将你立为太子。届时就把李建成降为蜀王”。一次是听了谗言,要李世民离开长安留居洛阳时,说"首先提出反隋的谋略,消灭敌雠,平定海内,都是你的功劳。我本打算立你为太子。但建成是长子,是自然而然的太子。你们兄弟同住京城,肯定要发生纷争,你还是回行台,留居洛阳,陕州以东的广大地区都归你主宰。我还要让你设置天子的旌旗"。与此同时,他又多次听信李建成、李元吉,以及朝中和后宫里的谗言,疑心李世民居功自傲,觊觎皇帝之位。他这种心知肚明、却又有些暧昧的做法,既增添了太子李建成的危机感,也助长了李世民的非分之想,实际上是怂恿和加剧了两个儿子之间的争斗。一直到了李世民感到生命受到威胁,不得不采取断然行动时,玄武门之变也就顺理成章地发生了。李世民收买了玄武门守将常何,设伏兵射杀李建成、李元吉,并胁迫李渊退位。政变不仅以秦王李世民的完全胜利而告终,也由此确立了大唐王朝的基本走向。大唐王朝选择了李世民模式,历史便走成了今天的样子。
如果说第一次“玄武门之变”确定了大唐王朝的发展方向,那么神龙元年的“玄武门之变”则是恢复大唐王朝的关键政变。这一年是武则天当皇帝的第十四年,也是大唐王朝被武则天的大周王朝中断的第十四年。一生精明强悍的武则天,此时已年过八十,突然重病不起。在此前武则天就曾欲以武三思(武则天的侄子)为太子,并“以问宰相诸臣,众莫敢对”。虽然众大臣都想劝她传位于李氏子孙,恢复李唐王朝,但却没有人敢于直面谏言。只有她最信赖的狄仁杰说:“臣观天人未厌唐德。比匈奴犯边,陛下使梁王三思募勇士於市,逾月不及千人。庐陵王(唐中宗李显被废后贬为庐陵王)代之,不浃日,辄五万。今欲继统,非庐陵王莫可。”还说:“陛下掩神器而取之,十有余年,又欲以三思为后。且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姑。”《旧唐书》也有这样的记载:则天无复辟意,唯仁杰每从容奏对,无不以子母恩情为言。“太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姑于庙者也。”这话除了让她考虑人心民意外,还告诉她,立儿子,她还能进宗庙,保持名节,享受祖祖孙孙的祭祀;立侄儿,她百年之后则连宗庙都进不去。因为自古以来,从没有听说过侄儿当皇帝,姑姑能位列宗庙的事。这才促使武则天接回李显并立其为太子。
但在武则天时代废立太子之事如同娃娃脸一样说变就变,何况此时武则天年迈病重,内有宠臣当道,外有武氏一族大权在握,为防止意外生变,宰相张柬之等联合左羽林卫将军敬晖等人,迎太子李显,率兵攻占洛阳皇宫的玄武门,斩杀女皇男宠张易之兄弟,迫使武则天退位。太子李显复位,是为唐中宗。恢复中断了十四年的大唐王朝。如果没有这一次“玄武门之变”,大唐王朝也许就此告别了历史。所以,这次“玄武门之变”,不仅将一代女皇武则天拉下了马,终结了她的大周时代,更重要的是恢复并使得大唐王朝又得以延续下去。
在这次“玄武门之变”两年之后,太子李重俊在长安大明宫又发动了一次“玄武门之变”,尽管这次太子失败了,但却引出了另一位大唐中兴之君——李隆基的登场。景龙元年(公元707年),也就是唐中宗李显刚刚复位的第三年,由于中宗李显是在当了五十多天皇帝后,被母后武则天废黜,被贬为庐陵王,又长期在母后的监控下,过着生死难卜的生活。长期提心吊胆的日子早已吓破了他的胆。加之遭贬期间只有妻子韦氏和女儿安乐公主陪伴。所以,当上皇帝后不仅显得软弱昏庸,而且对皇后韦氏和女儿安乐公主宠爱有加,朝政全由皇后韦氏和女儿安乐公主掌控。而太子李重俊虽是李显的第三子,却并非韦氏亲生,因而韦皇后从“不把其当太子对待,反而奴之!”而安乐公主嫁的又是武三思的儿子。皇后韦氏勾结武三思,总揽朝政,导致太子形同虚设,不仅常常遭到打击排挤,其位更是岌岌可危。这使得太子李重俊既害怕被废掉,又担心大唐王朝再次被武氏掌控,只好一怒之下,假传圣旨,发动兵变。联合羽林军将领李多祚等人,杀了武三思和武崇训,随后包围皇宫,强攻玄武门,索要韦后和安乐公主。不料却由于李显的贪生怕死,导致太子兵变失败被杀!老祖宗李世民的成功没有被他复制。
这次“玄武门之变”虽然失败,但却断了武氏复辟的根苗,也加速了第四次“玄武门事变”的发生。软弱昏庸的中宗李显,偏偏又遇到了两个本事不大、野心不小,又不知天高地厚的女人——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韦皇后一心想做武则天第二,而安乐公主也一直要父皇立她为女太子。在目的一时达不到的情况下,权欲熏心的两人利令智昏,毒杀中宗李显,立温王李重茂为傀儡皇帝。韦后想效仿武则天当女皇,于是她架空了重要辅臣相王李旦,并想除掉李旦,以便独揽大权。不料被李旦的儿子李隆基得到密报,遂联合太平公主等人,于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先发制人,发动了第四次“玄武门之变”。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策反了御林军,攻占玄武门(当时已改名神武门),诛杀韦氏、安乐公主等人。李重茂退位,扶李旦登上皇位,是为唐睿宗,李隆基顺利地当上了太子。这次“玄武门之变”可以说是风流天子李隆基的闪亮登场,为之后的“开元盛世”揭开了序幕,也开启了大唐王朝的中兴之路。
也有人把唐玄宗李隆基与他姑姑太平公主间的斗争,说成是第五次“玄武门之变”,但似乎够不上,顶多算是与玄武门有关的事变。太平公主欲倒李隆基的这场政变发生在唐先天二年,所以,史称“先天政变”。作为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太平公主从来不是一个甘于寂寞的人。在武则天时期,就曾企图鼓动武则天传位给她,让她也当一次皇帝。虽然未能如愿,但丝毫不影响她从母亲那里继承下来的政治天赋和强势心态,加上在母亲身边几十年治国理政磨砺与权力斗争的历练,不仅使她练就了非凡地驾驭朝政的能力,也积累了雄厚的政治资本、权倾朝野的利益网络和广泛复杂的人脉关系。神龙元年的“玄武门之变”和李隆基的“玄武门之变”之所以能成功,关键是因为有了她的支持和参与。所以,虽然神龙政变之后,李显当了皇帝,但太平公主仍然权倾朝野。而李隆基在“玄武门之变”后,辛辛苦苦扶持父亲李旦当上了皇帝,但也让太平公主的地位更加特殊,当朝的七位宰相中有五位出自她的门下,在朝廷的影响力超过皇帝。这让李隆基这个太子感觉特别不爽。由此拉开了太子与姑姑的权力之争。
而一开始太平公主并没有太在意李隆基这个太子侄儿,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发现这个侄儿很是精明果决,是一个很难驾驭和控制的人,一旦他继位皇帝,将直接威胁她对朝廷和政局的遥控影响。于是,太平公主便想废黜,甚至谋害太子。其中为了离间睿宗与儿子的关系,造谣说是在玄武门观到天象有变,“今有彗星扫过,是除旧布新之象,皇太子当为天子”。这大概就是有人将这次事变称为第五次“玄武门之变”的缘故。不料一向烦于政事、厌恶权力争斗的睿宗就坡下驴,“传德避灾,吾志决矣”,顺势直接禅位太子,反倒让李隆基提前当了皇帝,是为唐玄宗。在造谣离间失败后,她欲除掉李隆基时,却又出了叛徒。这让已经当了皇帝,觉得姑姑已再毫无利用价值的侄儿李隆基,正好借势开始卸磨杀驴。先天二年,即公元713年,侄儿李隆基先下手为强,彻底清除了朝野的公主党羽,太平公主逃入南山佛寺,后来被赐死家中。
至此,整个唐王朝已经没有可以威胁李隆基的人了,大权独揽的他回顾自太宗驾崩后的六十多年历史,特别是几次“玄武门之变”使大唐王朝的元气大伤,“贞观之治”的盛世气象已成了遥远的回忆。大唐需要开启新的纪元,创造新的荣光。这一年李隆基改年号为开元。
走过玄武门的大唐,终于走向了新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