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闫会作的头像

闫会作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009/02
分享

朋友圈(原创)

闫会作

我对朋友圈的兴趣,是从觉得朋友圈可亲可爱开始的。

没有玩微信前不知道有朋友圈,等到接触了朋友圈,开始并无感觉,后来慢慢地觉得这个圈子挺好。人能看到朋友在哪里、都在干什么,有一种眼见为实的真实感。之后,我便常常把自己拍的照片、习字,以及刊发的散文随笔发到朋友圈,既交流,也切磋,算是对自己每天生活动态的“打卡”,等于换种形式刷个存在感。每次都会有许多朋友通过点赞、评论等方式,给予热情的鼓励。这其中既有昔日的老友,也有新近结识的新朋;既有经常在一起的莫逆,也有从未谋面的神交;既有近在咫尺的老面孔,也有远在天涯的甚至身处域外的好朋友,当然还有一些以文相识相知的,不知年龄、不分性别、不辩职业、不曾谋面也从不认识的朋友。这些难得的真诚而毫无掩饰、客观的关注点评,使得我有了坚持和努力的动力及勇气。如同每天的作业一样,时日以久,便成了习惯,偶尔那天我突然不发,甚至是稍微晚发了一会儿,马上有朋友便发出“在吗?”“好着吧?”的询问。看到这充满牵挂的问候,心里总会一热,感动于在这个浮躁功利的社会上,还有人关心着自己的安好,朋友圈的可亲也油然而生。而当一个人独处的寂静之时,点开朋友圈,看看朋友的动态、翻翻奇闻八卦、读读幽默笑话、品品口味各异的心灵鸡汤,甚至就关注的内容与朋友文字交流一阵,不失一种排遣孤寂并有所寄托的好办法。好的朋友圈真是一种无处不在的陪伴。

朋友圈的神奇常常出乎我们的意料。你根本无法知晓,看似有限的朋友组成的这个圈有多大、朋有多广、友有多少、情有多深。貌似看得见,摸不着的圈子里,有朋友,也有非朋友;有几十年的老朋友,也有一面之缘的新朋友;有熟悉的朋友,也有从未谋面的朋友;有真实的朋友,更有不知长相、不明性别、不辩老幼的虚朋友,当然还有许多既不联系、也不发言、从不问候,断了往来的朋友。这圈子也可能小到就眼前的那么几个人。然而,朋友圈与圈中朋友的朋友圈,交集延伸,也可以大到无边无际。

说朋友圈无限大,并非凭空想像、信口开河,确实有科学依据。“六度分隔理论”认为,一个人至多只需要通过六个人就能认识全世界任意一个人。微软公司在2006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这个星球上任意两个人相互联系的桥梁,平均需要通过6.6个人。这个结论与“六度分隔理论”出奇的一致。照此看来,朋友圈之大真是超乎我们的想像了,不要说认识全世界的人,完全可认识好几个星球的人,了解全宇宙的事。这就难怪,你遇到的所有困境、解决不了的难题,都能通过朋友圈迎刃而解,大到产品滞销、汽车房屋交易,小到宠物走丢、忘带钥匙手纸等,所有困顿在朋友圈也许只是举手之劳。

“朋友圈”这个名子起充满了情感,一听就感到亲切亲近。朋友的圈子吗,只要进入了圈子,关系一定都好的跟朋友似的。不像过去的“通信录”,总给人一种表格式呆板生冷的感觉。朋友圈确实是从过去的通信录延展而来的。早年很多人随身都带一本小小的“通信录”,人们相见相识相熟,相互留下姓名和联络地址,省市县乡或是街道路牌、邮政编码等,有了电话以后,多数只留姓名、电话号码和工作单位。等到手机普及后,手写的通信录随之被手机通信录取代,姓名、单位、电话和手机号,一应俱全。这便是如今无处不在的朋友圈最早雏形。等到微信普及后,联系的方式更简捷了,觉得投缘,加个微信吧,相互一扫,验证通过,随即进入了彼此的朋友圈。朋友圈里有通信录,但通信录里的并非都在朋友圈。因为通信录里并非都是朋友。

如今人人都有朋友圈。尽管权贵有权贵的神秘,富豪有富豪的层次,穷人也有穷人的朋友,层次不同,身份有别,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无论大小,不分远近,不拘多少,不论亲疏,也不计较能不能见面,更不在乎联系还是不联系,手机在手,朋友圈跟着走,无论你在何方,始终在朋友圈里,始终有朋友陪伴在身边。可不能小看了这个朋友圈,虽说它只是手机众多功能中最普通的一个,却是最常用、最普及,也是每个人翻看最频繁、使用率最高的一个功能。朋友圈不受性别制约,不受年龄限制,也不因地域、民族、语言影响,所有人都能使用、开机必看的一个功能。“刷朋友圈”现在已经成了很多人下意识的习惯性动作,打开手机,绝大多数人第一个先看朋友圈,然后才打开其他功能。看朋友发来的消息,看朋友的动态,看圈里转发的各类逸闻趣事、八卦消息、养生健身方法、食品医疗消息、国际国内大事等等,接着就是回复、点赞、评论、转发,或是灌水吐槽。对一个人友好的表示就是,加个微信,纳入朋友圈。而对一个人最气愤的表达就是,微信拉黑,踢出朋友圈。

朋友圈是一个现实与虚拟交织的社会。尽管这只是每个人的小社会。可以不出门,但不能不看朋友圈;可以不与身边的人交往,但不能不与朋友圈里的人交流;可以对眼前的人熟视无睹,但不能不对朋友圈里的请求四处奔忙;可以对现实中的是非“难得糊涂”,但不能不对圈里的现象进行慷慨激昂的评说。朋友圈就这样把每个人与社会紧紧地绑在一起,成为每个人远近相接、雅俗兼有、如鱼得水的小社会。说近,也就是身边人、眼前事,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乐,常说不烦;说远,美国总统选举、叙利亚战争、巴以冲突、英国脱欧,联合国动态、政客笑料,如谈家事。说雅,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文史哲美、古今经典,浪漫到只有诗和远方,清高到不食人间烟火;说俗,购物砍价、求赞拉票、疏通下水、家长里短、钱不够花、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苟且到吃喝拉撒睡,躲不开喜怒哀乐愁。朋友圈就是这样一个古今中外、天文地理、贵族草根、人情世故,和谐共存、变幻莫测的奇妙社会。

而朋友圈这个社会里,又按照“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古训,以群分友。圈里有群,群群交集,绵延无穷。再大的圈子,按照兴趣爱好,区分成若干个群,既提高了交往的兴趣、多了交流的渠道和机会,也激发了圈子的活力。于是,一个人的朋友圈里又会有很多群,譬如同学群、战友群、同事群、吃货群、“驴友”群如此等等,包括跑步的、跳舞的、做生意的、养宠物的,收藏的、旅游的、品茶的、喝酒的、同病相怜的等等,没有高低贵贱,不论人多人少,不限年龄性别,都能自选入群,经常发布消息、联系活动、讨论问题。群有群主,也有群规。群规虽非法律制度,却能自觉遵守;群主虽是非官非贵,也非任命,更不是民选,也能一呼百应。进得群来,都要听群主招呼。如若不听,或不守群规,久而久之,必被踢出群去。这就使得朋友圈包罗万象,无所不能。遇到难事,一声“万能的朋友圈”,便有无数热心的朋友,马上为你四处奔忙。

朋友圈既是社会,难免复杂;既然包罗万象,自然良莠不齐。朋友也是人,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人虽在圈,身虽入群,但三教九流,真假难分、好坏不辩。说不认识吧,在一个群里呢,说认识吧,从未谋面,基本信息毫不知晓,在现实中当面锣对面鼓,尚且“识人识面不识心”,“出门就上当,回回不一样”,何况朋友圈里从未谋面之人,群中不识之众。所以,圈中难免被阴影遮挡的部分,群里的水也有深不可测之处。

所以,圈子里有馅饼,也应有陷阱;有实情,也难免假意。有真情,朋友圈是一种资源;持假意,朋友圈则可能只是个伪装。还有无聊广告,一旦挤进朋友圈,删也删不掉,黑又黑不了,让人不胜其烦。真朋友关心生活、助人为乐、解难帮困,捐款助贫、救急解危、导医送药等等,如此公益善举,朋友圈里不乏热心之众。但也有借此诈捐骗助、愚弄朋友的不齿之行为。真朋友相约组团,一起旅游、一并团购、一块锻炼、一同娱乐,经济实惠,快乐无限。但也有专门借此设套挖陷阱的投机分子。朋友圈里有诉衷肠的,就有骗取感情的;有销售购物的,就有贩伪卖劣的;有要求点赞的,就有骗取关注的;有评选拉票的,就有借机广告推销的;有求养生保健的,就忽悠卖药的;有传播新闻资讯的,就有造谣传播小道消息的;有表扬的,就有批评的;有赞扬的,就有抹黑的;有正能量,就有负损耗,……。总之,朋友圈有出乎意料的馅饼,也有防不胜防的陷阱。

万能的朋友圈呀,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我真拿大家当朋友,希望大家相互也是,纳入真朋友,踢出假朋友,让人人都有一个可以信赖的朋友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