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会作
身边很多朝夕相处的东西和现象,因为深深地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不仅成了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还把诸多复杂深奥的世故人情之理,生动地呈现在生活之中,仔细思量,这或许就是“物道天成、寓理于中”吧。
后 视 镜
后视镜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设计,装在向前的车辆上,却是向后看的,所以也叫倒车镜。尽管无关向前,却是车辆上重要的安全部件。没有它,开车会心慌,超车会紧张,倒车会无助。
开车时在全神贯注地向前看的同时,偶尔瞥一眼后视镜,看看后面、侧方是否有车跟上来,顺便看看走过的路,便能更加安心地向前奔驰。这犹如人生,在一门心思朝前奔的同时,偶尔静下来,回忆一下过去,想想走过的路,体味一下过往的经历,有助于校正心态,更好地走向未来。
后视镜只是一个提醒,向前才是关键。前方的路始终是新的和未知的,面临的障碍、崎岖、曲折和凶险,自然比来自后方的要更多、更现实、更难以预测和防范。老是盯着后视镜,不仅会迷失方向,更会车毁人亡。回忆,是人生的后视镜,未来才是重点,时常回味过去,只是为了扎牢根基,明确方向,迈稳脚步,少走弯路。
开车可以回头,也可以倒车,所以有后视镜随时备用。人生是一趟没有返程的旅行,既没有预演,更无法重来,所以,后视镜要装在心里。
回忆就像后视镜里的路,虽然真实清晰,却一点点离我们远去。尽管已经无法改变,但回忆却能把所有的坎坷磨难、打击挫折、痛苦悲伤变成意志、理智和聪慧。所以,在疲于奔命时,偶尔静下来,看看心里的后视镜,回忆一下走过的路,反刍一下经历的波折磨砺,自然会有一番清醒、冷静、练达和洞明,人生之路虽长,但希望就在前方。
正如不能只看着后视镜开车一样,人绝不能生活在回忆里。但心里应该有一面后视镜,以不忘过去。
红 绿 灯
红绿灯是亮在路上的法规。
没有什么能像红绿灯那样,让原本冰冷、死板、无情的法规,如此具体、形象而鲜活地明灭于生活之中的了。有了红绿灯,道路有了闸门,车流有了秩序。无论有多少车辆,也不管速度多快,随着一绿一红的闪烁,或行或停,拥而不堵,停而不慢,多而不乱,快而不险。一旦没有了红绿灯,城市随时会像患了血栓一样,因心梗脑梗而窒息。
生活似网,纵横交织;世事如棋,变幻无穷。人生原本就是穿梭其中一条曲折起伏的路径,其实也布满了红绿灯,既是约束,也是保障,更有警示。机遇、道德和法律就是闪烁于每一个路口的红绿灯,抑制着贪婪的欲望,打消了投机的侥幸,规范着前行的秩序,调节着奔跑的速度。也许我们感觉不到,但它确实存在于生活之中。
开车上路,很难预知在什么时候会被红绿灯挡在那一个路口。人生也一样,即使同样的起点,同样的努力,也会因为机缘的阴差阳错,而逐渐拉大距离。就像红绿灯一样,错过一次,比别人慢一个路口;错过两次,就落后几条街道;错过三次四次,极有可能别人已经上了高速路,而你还被拦在拥堵的城区里。
更重要的是,面对红绿灯,既不能急,更不能抢。否则,轻则付出有悖道德、违犯法规的代价,重则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尽管生活中总有一些善“抢红灯”的所谓“聪明人”,他们总能在一些紧要的“关口”,巧妙地通过“抢红灯”而超越众人,遥遥领先,高高在上,洋洋得意。有侥幸成功的例子,也不乏失败的镜鉴。面对红绿灯,除了等待,唯一能做的是通过选择正确的路线和途中的努力,争取时间,抓住机遇,缩短或免除等待的时间。
正如红绿灯不仅要亮在路上,更要亮在司机的心中一样,人的内心也应该有一盏红绿灯,时刻提醒着哪条路该走、哪些路不能走?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哪些人能交、哪些人不能交?如果德不配、技不精、能不强,即是侥幸成功一两次,最终很有可能会因“抢红灯”,把一生的努力归零。
红绿灯是亮在心中的道德。
窄处相逢
这是生活中一种屡试不爽、异常奇怪的现象。走在人行道上,看见前面路窄处,或是有坑、桩等障碍物,心里想着走到那里,对面不要有人过来,结果偏偏就在最担心处,会有人迎面而来,挤到最窄处。驾车时,看到前方弯道、路窄处,或想超车,祈盼着不要来车时,结果车到险处,迎面往往会接二连三地有车而来。我称之为:窄处相逢。
我不知道这是偶然中的必然,还是个人的少见多怪;是暗含着科学道理,还是一种心理暗示;拟或是第六感觉在冥冥之中的一种预测。但生活中确实如此。
窄处相逢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它的神奇就在于,明明看见了发生问题的地方,也担心将要发生的事情,结果就在担心的地方,发生了担心的事。
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窄处相逢”的现象,在我们最担心出问题时,常常真会有问题出现。“忙中出错”就是一种。生活是琐碎堆积的日子,工作就是理顺矛盾的过程。当琐碎和矛盾集中而来的时候,精力和力量一旦失衡,容易顾此失彼,极易使隐患成为祸患。“祸不单行”则是另一种,一个问题的发生,乱了方寸,手足无措,应对失当,极易引起连锁反应。而“干得越多,过失越多”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团队之中,个别人因为能干,承担了过多的工作任务时,过失和差错自然也就集中在了个别人身上。这就是矛盾问题的“窄处相逢”。
走路或驾车时的“窄处相逢”,看得见,也好化解。而生活中的“窄处相逢”,既很难预知,更不好防范。但“窄处相逢”前会有一些奇特的心理暗示,面对错综复杂局面,身处矛盾纠纷之中,一旦出现心神不宁,惶恐不安,总觉得有什么事要发生时,必是“窄处相逢”之际,应集中心智,沉着冷静,盯紧最担心的环节,处理最担心的矛盾,自能顺利化解危机,平安走过“窄处”。
“窄处相逢”是内心的一种忧患,是精神上的一种警示,也是现实中的一种预警。
磨刀石
磨刀石是一个很奇怪的存在,虽不是生活必备,却不能没有。它的全部意义在于让刀刃变得锋利。所以,磨刀石用时不多。
磨刀石既不能过硬,也不能松软。太硬,石面容易磨得过于光滑,起不到打磨刀刃的作用;太软,只会被刀刃消磨掉而磨不快刀锋。所以,磨刀石需要软硬适中、石质细腻,无论磨多久,石面始终呈现出一种磨沙状的平整,不仅能除锈生光,也能磨出锋刃。
生活少不了开刀具,有刀就得有磨刀石。不说工匠艺人、农民学生,单说居家过日子,刀也是常用餐具,中餐西餐皆需,一日三餐、瓜果蔬菜、切削割砍剁,时时得用,而且是居大小长短,各式各样,户户皆有。刀常用则易钝,钝则需要磨砺。制式磨刀石,铁砂制成,一面细砂,一面砂粗,就手打磨几下,锋利省力。磨刀不误砍柴工,提高了效率。
人生如铁,坚韧刚强;意气似锋,披荆斩棘。然世事如石,生活似水,是人生的天然磨砺。初生牛犊、血气方刚、而立不惑,事非经过不知难,人不磨砺难成长。痛苦磨难、落拓失意、挫折打击,以及种种的跌宕起伏,都是人生的磨刀石,时时打磨着萎靡的锐气、消沉的意志、颓废的精神、郁闷的心智,不仅让人清醒、坚韧、强大,也会让人不断地走向成熟、稳健和持重。
磨刀石要有,不需太多;磨难和挫折虽在所难免,也不能过多。
走路与驾车
一个人,走在路上和坐在车里不光心态不同,看问题的立场也完全不一样。
走路时,总觉得开车的人素质太低,开辆车有什么了不起的,遇见行人不减速也不礼让,趾高气扬,横冲直撞,毫无仁爱之心;驾车时,觉得行人素质太低,听不见喇叭,无视红绿灯,也不管车流,随心所欲,胡窜乱跑,没一点礼貌规矩。
两种心态都属正常,似乎无关君子凡人,完全是位置决定了认知,也左右了道德素质。走路的时候,只希望能平安顺当、不受干扰惊吓,但在汽车越来越多的今天,天下道路车尽占,哪里还有无车之路、哪里不是车满为患?就连人行道也被横七竖八的车辆塞得断断续续,无论走到那里,都会时常被冲过来的车辆干扰惊吓。而坐在车里,总感到现在人太多了,路上时不时有人穿过,停车时总有人挡着,成群结队的人只看手机不看路,更不避车,本来开车想图快,结果路上堵、行人挡、停车难,还没有走路快。
现实的精妙之处在于,不仅让这两种完全对立、分裂、相悖的心态,活跃于多数人的心中,而且常常会不露痕迹地、自然地和谐于一人之身。
生活的纷繁博大在于,无时无处把这类不胜枚举的、似乎割裂而无法调和的矛盾冲突,演绎成最朴素的辩证法,于潜移默化之中告诉我们:人的多变,正在于立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看法,处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认知;事物的复杂,除本身的多样外,更难琢磨的则是被不同角度、不同位置的人,赋予不同的形态和性质;世态的莫测变幻,完全是不同层次、角度和位置的人,不仅把事物复杂化,而且还固守着各自的认知和观念,难以相互说服。
现实是最丰富的哲学,生活是最伟大的导师。现实生活让所有人变得聪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