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会作
人这一生幸不幸福,并不在于年轻时有过多少荣耀、享了多少福,关键还要看晚年是否健康快乐。因为老年的健康快乐实在难得。
人到老年,境况不同,身体有别,晚景迥异,有的满天霞光,乐观开朗,活力无限;有的乐善好施、奉献余热、精力旺盛;有的暮气沉沉,萎靡不振,老态龙钟;有的脾气焦躁,捉摸不定,古怪挑剔;有的风烛残年,冷漠孤僻,自卑自弃;有的愤世嫉俗,抱怨世风人心,这也看不惯,那也不顺眼,……凡此种种,虽是老了以后的常态,却也佐证了心态决定幸福的道理。
想想也是,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容易,做过了多少难做的取舍,放弃了多少难放的执着,经受了多少难忍的磨难,见过了多少难得的兴衰荣辱。世道的炎凉、人性的复杂、江湖的险恶,啥事没经过、啥人没见过、啥苦没吃过、啥罪没受过?到老了却没了单位,没了班上,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幻莫测的社会、万花筒般的生活,自己却成了多余的人,难免有些失落、有些孤寂,也会感到无限的落寞。
但生命原本就是一个向老的过程,从生到死,从小到大,如奔腾的河流,一路穿山越岭,跌宕曲折,流过了多少汹涌澎湃,有过少年的散漫,流过青年的澎湃,经过中年的跌宕,最终必要归于老年的静流,看似深不可测,毫无波澜,实则水归大海,早已没了自我,这是规律,没有人能例外。是人都要老,既不能改变也无法回避,既然如此,何不坦然面对呢!
虽说一路走来,总是一边失去,一边收获,但过去的都已永远过去,纵有不甘、有遗憾,都已永不复返,该有了“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怒”般见怪不怪的定力了。要承认“哥已不再是当年的哥,不再携秋水去揽星河,我入了红尘,我熬着烟火,万丈的雄心一点点消磨”,到了放开放下的时候了。
更何况“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诗句)。随着年龄的老去,一代人的时代也已过去,新的时代属于新的一代人,有了新的时俗风尚、新的世态模样、新的方式节奏和新的语境词汇,所谓“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老了就应该正视已经落伍的现实,习惯人群中被无视的感觉,习惯热闹时被冷落的现实,习惯听不懂新的语言、用不了新的技术、欣赏不了新的流行等种种尴尬……,平心静气地欣赏风驰电掣、日新月异、风光无限的新时代。
面对这个从自己那个时代发展来的新时代,曾经的理想变成缤纷的现实,理应自豪和欣慰。应该羡慕年轻一辈赶上了好时代,却也不必妒忌,因为当年的所有努力,就是为了让后辈过得好一些;也不必忌讳年老,因为“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所有的年轻也都有老的时候;更不必忧郁未来,因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肯定更比一代强。既然前景美好,又何必失落悲观呢?
当年,白居易老了时,因为眼睛和腿脚的疾患而非常郁闷,想想纵横诗坛、政坛的风云一生,到老了连看书、出门都变得十分困难,不由得有些消极悲观。于是写诗给刘禹锡:“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咏老赠梦得》)。而一生命运比他更加坎坷多舛的刘禹锡,对于变老则有着别样达观的态度,“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酬乐天咏老见示》)。看似对白居易诗的唱和,但既有回答和补充,更有对“老”的赞许,通篇读来使人觉得“老”不仅不可怕,还充满了希望。正是这种对老了的从容和乐观,才使“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成了脍炙人口,历千年而不衰的经典。
白居易和刘禹锡的故事告诉我们,人老了活的就是一个心态。
但好的心态并不是老了自然就会有的,还得靠自己的修为。人老了,心智上也要适应这种变化,让思想清醒些。老年是生命中一段难得的缓慢、平静且悠然的时光,没有了职场竞争的压力、没有了人事相摧的紧迫、也少了纷繁关系的缠绕、更没了野心欲望的诱惑,再不用去争山高水低、荣辱得失了,有的只是一生颠簸劳落、悲欢离合、跌宕起伏、兴衰荣辱后,对生命生活平静的反刍和品味了。年轻与年老不过是人生的不同阶段,年轻有年轻的强势,老了有老了的好处。行动慢点,可以走得更稳更远;酒喝少点,可以仔细地品味香醇;热闹少了,可以多些平静安宁;记忆差点,可以少些伤感烦恼;应酬少了,可以多些善待自己、相守家人。至于缓慢悠然并不是消磨时光,而是不要像年轻时那么急促匆忙、囫囵吞枣,把时光过得清楚、充实且稳稳当当。
好的心态先是要面对现实、找准位置。老了既要学会欣赏世界,也要知道安放自己。大千世界,新奇时代,虽是“万类霜天竞自由”,但人事各有其位,经历不同,三观有别,既要独善其身,也要构建自己的世界,至于更大的世界,则要顺其自然。没有必要挤到年轻人的圈子里,自找尴尬;没有必要蹭进陌生人的圈子里,自寻别扭;没有必要沉浸于过往的圈子里,自作多情。所有的一切,不过是让他人舒服,自己自在而已。
仔细想想,人老了的很多别扭、郁闷、烦恼,并非因为生活的困苦和处境的艰难,多是因为沉湎过去、纠缠往事的缘故。老了不仅是年龄,经历和阅历也教会了放下,懂得了释怀,养成了宽容,更要学会与自己对话,客观地面对孤独、品味孤独、享受孤独,与孤独共生。用大半生好不容易走出了社会的喧嚣、人事的纷争、生存的竞争,以及身不由己的窘迫,终于有了独处的清静安闲,应该好好珍惜,安享生命里最后的闲适悠然。读点书,用书中的人和事构建深远广阔的世界;培养点爱好,让兴趣充实丰富余下的时光;学点烹调,如果什么都不能做,那就做饭吧,用美味从舌尖激活对生活的热爱,用菜疏粮秣的烟火气,蒸腾出祥和的天伦之乐。当然,还可以泡杯清茶,沐浴惠风阳光,静观高天云影,邀月共舞,独自狂欢,放浪形骸,“独处亦有清欢事,未必人生尽相知”。
好心态来自身心的充实。老了也要量力而行地做点事,但不要过分地为钱而做事。人到老年,有事可做,既体现价值、贡献余热,更重要的是不让精神颓废、心智荒芜、身体衰弱。至于钱,对于老年人来说已经不是财富了,只是一点安心,一种踏实。老了要有点钱,衣食可保,有点自由足以。平生拼死拼活挣来的每一分钱,不过是老去时的一点尊严;日常省吃俭用积攒的那一点钱,也不过是老来的一点体面而已。我的父母一生在黄土里刨生活,勤恳俭朴,儿女孝敬的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结果人去世了,钱还在存折上,还得准备这材料那证明,费了不少周折,钱才又回到了儿女手中。这是不是证明,老了真的不需要太多的钱了。
比起钱来,健康才是王道,活着才是真理。老了唯一耗不起的只有时光。曾经人人都以为衰老是很遥远的事,绝对想不到,“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一转眼就已是“暮色苍茫”了。到了一把年纪,才猛然间觉得时光比钱还不经花。过去固执地以为时间能治愈种种忧郁、悲痛、愤懑和伤病,到老了才明白,来日不再方长,后会未必有期,那还有时间呀!治愈伤痛忧愤的只有自己内心的释怀和格局了。
因为生命原本就是一种个体而孤独的存在。虽说人类有恻隐之心、悲悯之情,但生命完全是个人的。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一个人、一代人的变老而变老,纵然所有人都老了,这个世界依然年轻如故。这个世界也不会因为一个人或部分人死去而死去,尽管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死去,这个世界依然活力四射、丰富多彩。如同不会因为一颗草的枯萎,整个草原都会枯萎一样,芸芸众生之中,任何人也不会因为有人,那怕是自己亲近的人死亡,而放弃自己的生命和生活。所以,人生特别是老以后,除了生死没有任何值得计较的了!而好的心态就是把钱财看淡些,寡欲少求,排除纷扰,珍惜时光,好好活着。只有活着,这个世界上才有你,才有来日,才能可期后会;也只有活着,你才有所谓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才能拥有世界。老了,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还活着。
但老了的心态常常因病痛的阴影而灰暗。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得病的,何况老年呢?但有的老了对疾病过于敏感,甚至脆弱到有点矫情,不是稍感不适就跑医院,就是沉迷于各类养生保健讲座、电视节目、广告宣传之中,用养老救命的钱,买了一大堆补品、药品、营养品,胡吃滥补,结果病未治好,却吃得“三高”遍地、疑难杂症迭出,还不乏上当受骗者。其实老了身体衰弱、肌体老化、功能衰退,有点疾病既很正常,也是好事,可以及时预警,治小防大。而有的指标高点、局部的不舒服并非都是病,只是老了的正常现象。所以,人老了要学会与疾病共处。自己的身体自己最清楚,自身的病根自己最知底。事实上,有几个老年病医生能治愈?自己是自己最好的医生,乐观才是最好的处方。
拥有良好的心态,不妨从健康饮食、规律作息、合理运动开始。而适量合理运动无疑是一个简便又可靠的办法。散步、慢跑、游泳、太极、棋牌、垂钓、骑行、旅游……,无数的运动项目之中,总有适合自己的一项或几项,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你迈开的每一步,都是在延长你的生命;你流出的每一滴汗水,都是在排出身体的病毒;你坚持运动的每一天,都是在激活精神、拓展人生的风景。保持运动,年龄就只是一个数字;坚持运动,暮色里依然会霞光满天。
人老了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心中有爱,自有春暖花开;心中有善,自会青春常在;心中有德,必能润人载物。看看曾经的同学、朋友、乡亲、战友,熟人,以及周围的一些老人中,很多那些精神好、身体好、生活好、阳光快乐的,不见得是多么富有,只是心态好而已。可见,快乐和健康无关年龄、无关金钱、无关名利,只取决于你的心态。你若明媚,山川壮丽;你若颓废,花自凋零;你若阴暗,日月无光。
平静温和地老去,纵然没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环境条件,但只要拥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心态,余生也会如同暮色里的霞光一样,灿烂似火、浪漫如花、壮美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