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闫会作的头像

闫会作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305/05
分享

钓鱼城——让历史拐弯的地方

闫会作

历史总给人一种波澜壮阔、浩浩荡荡、势不可挡之感,其实细究起来,很多时候历史总是被一些看来并不起眼的事件左右着。比如鸿门宴,当时不过就是一顿饭,却因为项羽一念之间的仁慈,没有杀了刘邦,结果这顿饭就改变了项羽的命运,也改变了历史;比如夏无且扔出的药箱,荆轲刺秦王时,原本默默无闻的御医夏无且照例站在秦王赢政附近,当满朝的大臣、卫士被荆轲图穷匕见的突然行刺吓得不知所措时,情急之下夏无且把随手中的药箱砸向荆轲,使秦王有了抽出宝剑的时间。而夏无且这本能的一扔,不只救了秦王的命,也救了一个一统天下的皇帝,直接改变了中国大一统的历史进程。在重庆的合川区也有一个改变世界历史走向的弹丸之地——钓鱼城。这就是发生在南宋时期的钓鱼城保卫战。

出重庆向北稍偏西车行五十多公里,就到了合川区合阳镇,嘉陵江、涪江、渠江在此交汇,原本自北向南奔流的三条江在此交汇以后,几乎是九十度向西、向南,又向东,拐出一个巨大的、向东倒着的“u”字型江弯,钓鱼山就位于弯内。山不高也不大,海拔约四百米,方圆十余里,面积约两点五平方公里,南、北、西三面水深江宽,山势陡峭壁立,山顶一片平坦,竹茂林密,水源充足,良田层叠。有台阶沿山南的陡壁过护国门而上,也有公路绕着盘山而上,山上就是钓鱼城遗址。就是这座毫不起眼的钓鱼山,改变了嘉陵江的走向,而山上这座小小的钓鱼城也改变了宋元时期世界历史的走向,因此被欧洲人称为“上帝折鞭”的地方。

当我站在钓鱼山上,面对碧水青山,满目苍翠,看着绕山而过的悠悠江水,无论如何也不能想像一千多年前,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漫长而残酷的战争;也难以理解,十多万南宋军民,仅凭这块弹丸之地,何以在坚韧的血拼之中,挡住横扫世界的蒙古大军三十六年?更难以理解,这山这城会让蒙古铁骑威风扫地,更让蒙古帝国的大汗丧命于此,进而不但影响了元朝、南宋的历史,也让世界历史从这里拐了个很大的弯。

但这里残存的城墙、校场、城门遗址,壁崖上大大小小各种字体的石刻,长短不一的台阶、栈道痕迹,以及一草一木都会把游人的思绪拉回到那段尘封的历史。

1251年,在39岁的岳飞被害九年后,45岁的蒙哥继承蒙古汗位(即元宪宗)后,挟西征欧亚非40余国的威势,兵分三路大举入侵南宋,西路由其弟忽必烈(后调至东路)率领,经云南,攻克安南(今越南);东路由塔察儿率领,从中原至荆襄直接南下,中路由他亲自统帅号称十万大军,直取川蜀,最后合围南宋都城临安(杭州)。1258年七月,蒙哥大军从六盘山南下,一路攻汉中、夺利州,取苦竹隘、拔长宁山城,降大获、青居、大良诸城,势如破竹,到年底,就攻达合州(即今天的合川),兵临钓鱼城下。蒙古大军势如破竹,南宋王朝岌岌可危。

而钓鱼城并非第一次面对气势汹汹的蒙古铁骑了,艰苦的防御早在1235年就开始了。当时,蒙古大军在东侵朝鲜,西征欧洲的同时,就曾分兵三路侵入过南宋。双方在西起川陕、中抵荆襄、东至江淮的三条战线,进行了数十年攻防大战,1240年,蒙古大军就没有能越过钓鱼城防线。只是因为1241年,蒙古窝阔台汗去世后的汗位争夺,延缓了对南宋的攻势,也给南宋王朝调整、完善、充实各个方向的防御赢得了一段宝贵的时间。由于蒙古大军一直把地处长江上游的巴蜀地区,作为攻宋的重点路线和目标,所以巴蜀对蒙古军队的防御从那时就一直没有松懈过。

时任巴蜀制置使余玠,坚持以山为点,以江为线,在南北流向的各条江河上,逐段修建坚固要塞,固守防御,沿江堵截、消耗、迟滞蒙古大军的进攻行动。至1243年,余玠采纳播州(今遵义)人冉琎、冉璞兄弟的建议,并遣冉氏兄弟再次完善钓鱼城防御工程,同时还将合州治、兴元都统司移于城内。宝佑二年(1254年),王坚任合州守将后,再次大规模修城筑防。在蒙古大军夺城掠地的铁蹄践踏之下,逃难的陕南﹑川北百姓陆续而来,城内汇集了约17万人口,军民合力在山腰和山顶,用20公分见方,一米多长的条石筑成了内、外两道,高二三丈的城墙。外城墙多沿山势走向,筑在悬崖峭壁之上。并于山的南北利用山梁、巨石缝隙等天然暗道,各建一条伸到江中的一字城墙,通向水师码头,与江面战船连成一体,既可防御蒙军水上进攻,也可与外界保持联系。现在因水位上涨,码头已被淹水下,仅有一字城墙还自水中顺山势而上。在完善城防体系的同时,还在山顶西南方建起了比较完备的兵器修造作坊,被史家称为最早的兵工厂。九个制造火药、炼铁的大锅遗址至今清晰可见。为长期固守,城内军民还在山中开垦、改造良田,生产和囤积了大量粮食,加上山上大大小小的13个池塘,92眼水井。整个山上,可谓兵精、城固、粮足,水源丰沛。到蒙哥汗这一次攻来时,终于把钓鱼城打造成一座坚固险峻的军事重镇。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城确不负钓鱼之名,果真就钓住了蒙哥汗这条大鱼。

所以,当所向披靡的蒙哥汗大军再次来到钓鱼山下,面对蕞尔小城,本以为不费吹灰之力,就可踏马而过。谁知这种狂妄的心气和盲目的自信,却被早已森严壁垒、众志成城的钓鱼城军民,打得碎了一地。

1259年正月,蒙哥汗大军在占领了周边所有城镇,扫清了江上宋军船只,断绝了陆上水上所有联系和增援,把钓鱼城围了个密不透风后,就开始攻城。可原以为孤立无援、手到擒来的弹丸小城,却让蒙古大军处处受挫,不仅久攻不下,战到五月,前锋主帅汪德臣还命丧城下。这让曾经横扫世界、战无不胜的蒙哥汗怒不可遏,7月中旬,蒙哥汗亲临城外,登高指挥,准备一举攻破城池,结果被城内抛石机抛出的飞石击中,一代骄子就这样殒命钓鱼城下,时年五十二岁。大汗殒命,加之气候潮湿炎热,致蒙军中疫病流行,又逢长时间大雨连绵,蒙军土气大落,战斗力大挫,只能围而缓攻。

因为蒙哥的战死,蒙古大军在各个方向的征战也都戛然而止,几位统领大军的弟弟都停止了征战,转而回头来争夺汗位,横扫欧亚的蒙古铁骑就此停止了杀伐。于是,钓鱼城保卫战中这一次短暂的战斗,不仅扭转了宋元战争局势,也成了世界历史的转折,甚至欧亚大陆的格局也在这一瞬间彻底改变了!

首先,延缓了南宋王朝的灭亡。为争夺汗位,已进攻至鄂州的忽必烈停战撤军,同时,还把从云南、广西北上的兀良合台军,也一并带着北返,全面中止这次灭宋战争,使南宋得以延续20年。其次,终止了蒙古大军的第三次西征行动。原本在万里之外西征的统帅蒙哥汗的弟弟旭烈兀大军,已经攻占了西亚的广大土地,当他攻占了大马士革城,准备乘胜进攻埃及时,收到了蒙哥大汗去世的消息,旭烈兀随即也停止了进攻,回头卷入汗位之争的漩涡。蒙古大军的铁骑狂风般席卷亚欧大陆,又如潮水一般忽然退去,欧洲和非洲的命运就这样被从毁灭的边缘拉了回来。要知道,蒙古大军的西征,不光把欧洲军队打得落花流水,也让欧洲人惊恐不已,他们称蒙哥是“上帝之鞭”,挥鞭一指,所向披靡。听说蒙哥死了,欧洲人喜出望外,称“钓鱼城是上帝折鞭处”。钓鱼城因此被欧洲人誉为“东方麦加城”、“上帝折鞭处”。事实上,这次征战匆匆结束之后,蒙古帝国便陷入内乱,再也无暇西征,世界便成了如今的模样。

更为关键的是,汗位的争夺导致了蒙古帝国内部的分裂。在争夺汗位中,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俩兄弟,进行了长达四年的内战。同时,蒙古帝国内部各黄金家族、勋贵等各派势力,也开始了明争暗斗,内讧消耗,导致了蒙古帝国实际上的分崩离析。虽然忽必烈最终获胜,但除了伊尔汗国,其他汗国并不心悦诚服地承认忽必烈的共主地位。随后,又发生了窝阔台系的海都之乱,蒙古帝国再也没有当初那种铁板一块、所向披靡的力量了。

钓鱼城的一块飞石,看似偶然的击毙了蒙哥汗,却瓦解了蒙古帝国,终止了征服世界的战争,延长了南宋王朝的寿命,整个历史都因这一块飞石而变了模样。“钓鱼城之战”的巨大效应,就这样荡漾到了世界各个角落,晃动着历史的巨轮悄然地改变了航向。

今天游览钓鱼城的人们,多数都有一个巨大的疑惑,面对这么一个弹丸小城久攻不下时,蒙哥汗为什么不留部分军队围而不打,然后率主力顺江而下,直取临安呢?何况当时大将术速忽里就提出了“留少量军队困扰之,主力沿长江水陆东下,会师忽必烈大军,一举灭掉南宋”的建议。而蒙哥汗坚持要攻下钓鱼城的心理,自然难以揣测,后人给出的理由是:一是面子上过不去,几个弟弟率领的大军在各个方向逢战必胜、攻城略地,而他却在小小的钓鱼城下,一败再败,大汗的颜面何在!二是蒙古大军的威名不许,自出征以来,横扫世界各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却拿不下弹丸之城,蒙古铁骑的威名何存?三是钓鱼城控制着嘉陵江水路,留着始终是后顾之忧等等。但我想作为天之骄子的蒙哥大汗,恐怕最担心的是留下钓鱼城,不仅会激发南宋军民抵抗蒙古大军的斗志士气,而且更有成为星火燎原的隐患吧。

蒙哥大汗为他的轻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历史却因他的固执发生了出乎意料的转向。

实际上,在整个南宋王朝行将倾覆之际,钓鱼城保卫战的胜利,偶然之中却有着必然的因素。守地卫国的情怀,坚定了钓鱼城军民众志成城、敢打必胜的不二信念。从公元1243年到南宋灭亡的1279年,钓鱼城军民之所以能固守36年,不仅凭藉钓鱼城之险,更重要的是复国必胜的信心和信念。正是靠着这样的信念,他们一开始就果断地杀了劝降的元使,宣示了同仇敌忾、血战到底的决心。36年中大小200多场敌强我弱的残酷战斗,殊死搏斗,浴血奋战,令蒙哥汗、大将汪德臣、东川统军合剌等80多名叱咤风云的蒙元将领,不是命丧城下,就是铩羽而归。那怕是在最危急的时候,得到南宋将亡的消息,他们还在山上修了行宫,想找到并接回皇帝以图复国。36年中,守将历王坚、马千、张珏、王立四任,但信念不变、策略不变,意志顽强,坚忍不拔,硬是把一个弹丸之地变成了蒙古大军的伤心地,把钓鱼山打成了“护国名山”,把一座孤立无援的小城守成了“独钓中原”的国家民族的支撑。

而灵活机动的战术无疑是取胜的关键所在。在36年的守城防御战中,城中军民并不是一味死守,借助山势险峻、居高临下的地形、崎岖窄小的山路、江河交错的水网,以逸待劳,挫伤了蒙古大军曾经不可一世的士气;白天正面抵抗蒙军进攻,夜晚则偷袭蒙军营寨,这种适时的主动攻击,让蒙军始终如惊弓之鸟,提心吊胆,消磨了蒙古将士的意志;而时不时给蒙军投送些鱼肉和大饼,夹带着写满“城内粮秣足用十年有余,念及你们在外征战物资拮据,赏些给你们尝尝”等内容的传单,如此充满自信的心理战,不断地瓦解着蒙古大军的心理,甚至也让企图困死城内军民的蒙军将士精神崩溃。

而充分的战争准备,奠定了扎实的取胜基础。城中军民修城筑墙,完备工事;收留难民,壮大力量;军民联防、全民皆兵;囤积物资原料,造火药、制兵器、搞训练,独立自主,始终保持着旺盛拼杀精神。山上完备的校练场遗址,可以感受到当年军民操练的气氛和情景。同时,他们兼顾作战和生产,“春则出屯田野,以耕以耘;秋则运粮运薪,以战以守”,自给自足保证了持久的战斗力。漫步山上,一处处遗址痕迹都在无声地讲述着诸如此类的战备工作,是多么的细致周到,军心民意是多么的稳固坚定。

这或许是钓鱼城保卫战,能从1243年一直打到1279年广东的崖山海战,8岁的宋怀宗被左丞相陆秀夫背着跳海而死,南宋彻底覆亡,延续近半个世纪,并成为蒙古大军出草原以后,所打过的耗时最长、费力最大、最惨烈最棘手,也最失脸面的一次战役的重要因素吧。

纵观历史,宋王朝以“极贫极弱”的样子维系了320年。说是极贫,是因为宋王朝的重文化轻武、娱乐至上、国库空虚;所谓极弱,是宋王朝虽然有着庞大的陆军,却不仅始终被夏、辽、金等小国欺负的痛不欲生,而且还把国民国土一点点丢失殆尽,直到被蒙古大军打得惨不忍睹并赶下大海。每当听到有人称颂宋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发达最昌盛的朝代时,我总是如梗在喉。对肉麻地吹捧一个尽失汉唐雄风,权贵豪门以吃喝玩乐为荣,国土任人宰割,百姓始终处于提心吊胆、流离失所的战争环境,这样一个朝代的言行,实在难以苟同。

但朝廷的软弱并不代表国民的软弱。钓鱼城保卫战正是一批有着伟大家国情怀,充满忧患意识,富有民族气节和战斗精神的普通百姓,用意志血性拼出来的战争奇迹。这样的人才是我们民族真正的脊梁,这样的史实证明了毛泽东主席的名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是一条颠覆不破的真理。

今天,如果每一位凭吊钓鱼城古战场的人们,对身处和平环境,享受安逸生活有所感恩,对实现民族复兴,捍卫国家安全所负有的责任有所启示,或许就是对先辈最好的怀念,对民族精神最好的传承了。

任何时候,我们永远都需要钓鱼城保卫战所表现出来的面对强敌不屈不挠、面对国难勇于抗争的智慧、气节和精神!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