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闫会作的头像

闫会作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6/09
分享

简朴岁月(原创)

闫会作

现在日子确实好了,吃喝不用愁,不仅极少能体会到饥饿的滋味,许多人常常为不知吃什么香、穿什么好而作难。这对像我一样经历过简朴岁月的人来说,总觉得有点恍惚,记忆中缺吃少穿的年代好像刚过去没有多长时间。

只要把时间倒回五六十年,就是一个吃什么都香,穿什么都好的简朴的年月。那个时候,国家和百姓的日子都很难,从城市到农村,从干部到群众,都一样清贫俭朴。从国家来说,原本好的老大哥一样的苏联突然就变了脸,老大哥就变成了仇人敌人,不仅撕毁合同、撤走专家,还逼着我们偿还从抗美援朝战争,到各项援助的经费。一下子让原本就一穷二白的国家,不得不动员全国人民“勒紧裤带还‘苏修’债”了。雪上加霜的是又逢“天灾人祸”,一方面,由于政策上过于激进的“大跃进”、吃食堂、大炼钢铁,导致了土地荒芜、粮食浪费;一方面,又逢1959、1960、1961年“三年困难”,也叫“三年自然灾害”,农业大面积欠收,粮食极度短缺,“民以食为天”,国家和百姓的天都塌了。于是“低指标,瓜菜代,勒紧裤带还外债”,既是国家的政策,也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口号,目的就是动员全国人民共克时艰,缓解粮食短缺造成的生存危机。所谓“低标准”就是以低于粮食食用标准的东西替代粮食,降低生活标准和成本,以弥补粮食的严重不足;而“瓜菜代”就是以瓜果蔬菜代替粮食,以副食代替主食,控制粮食消费量,比如以红薯、萝卜、青菜等一类生产周期短、产量高的农产品替代粮食,最后发展到用一切可以或者接近食用的东西,谷糠、桔杆、树皮、树叶、野菜等,几乎所有无毒而可以食用的东西都用来填补粮食的不足。一时间农村房前屋后、地头田边、路旁渠岸、河滩沟头,所有边角零星土地广种瓜菜,尽管如此,一些地方仍然出现了把可食用的树皮树叶都吃光了的现象,而这样的日子一过就将近三年。那是一个国家和百姓生活极度简朴的年月。

尽管过去的时间并不长,但那年月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已经很难被现在的人所理解了。我记得作家陈忠实先生有一个《舔碗》的短篇小说,大意是说一个城里的女婿,到了农村的岳父家,因吃完饭不会舔碗,而与岳父闹得不愉快的事。这个情节,他在长篇小说《白鹿原》中也有较详细的描写,黑娃给别人扛长工时,讥笑主人吃完饭,把碗舔得比洗过的还干净,脸上竟不沾一点饭渣,而他因不会舔碗被主家教训的事。那一段写得非常仔细,从拿碗的动作、舔碗的姿势、头碗互转的情形,生动传神、活灵活现。我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感同身受。我自小就被灌输了这一习惯,至今还因偶尔不自觉地舔舔碗碟,常常被妻子讥笑。舔碗这一举动,自古是关中农家吃完饭,老老少少一个习惯性动作,那个不舔反而会被大家弹嫌。现在看着不雅,甚至感到恶心,那年月可是美德,是大雅呢!如今回到老家,也看不到有舔碗的人了。舔碗的习惯也已随着粮食的充裕,和那段简朴岁月的远去而悄然消失了。

除了吃不饱,那年月人们的衣着也很简单,颜色不过蓝黑灰和军装绿,款式也就中山装、军便装、工装几种,而且都是拿着布票扯上布,自己做衣服。最常用的是棉布、劳动布,好一点的就是格子尼、灯芯绒了,“的确良”则是高档奢侈的料子了,不仅价格贵,关键还买不上。平常谁要穿上一件新衣服,都会格外引人注目,因为大家除了过年或重大喜事极少做新衣。那时孩子较多,一家三五个也属平常,衣服都是大的穿过,小的接着穿,“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国家如此,部队也不例外,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刚入军校时,发的是两个口袋的棉布战士服,每人还发有针线包,衣物、鞋袜破了都是自己或是战友帮着缝补,直到毕业时,才发了一套四个口袋的的确良干部服,兴奋得好长时间都舍不得穿。那年月,不论布料怎样,新衣服就是一件奢侈品,如果再穿一件出格的颜色和少见的布料,不仅自己自豪兴奋不已,旁人也会羡慕、指点、议论好长时间。

衣着简朴,对物品更是格外的珍惜。无论是生活物品、生产工具都崇尚结实耐用,美观漂亮倒在其次。大到自行车、缝纫机,小到手中工具、锅碗瓢盆、学习用具,最看重的就是结实耐用,使用之中更是爱护有加,时时小心仔细,处处倍加珍惜,稍有损伤都会痛惜不已,如果故意损坏,不仅会被大家斥责,个人也会羞愧自责。一旦丢失,首先是四处寻找,根本不会有随意丢弃的现象。而且,每家都有钳子、起子、扳手和几样木工工具,经常自己维修或制作一些小用品。正是付出了亲手制作、维修、养护的心血,因而对每一件物品都充满了不舍的情感。

简朴年月里,这种惜物之情广泛见之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几乎所有的旧物都有专业维修的匠人,而且这些匠人走街串村随处可见。有箍匠,专门箍破裂缺损的盆、缸、瓮、桶等;有铁匠,修理翻新铁锨、锄头、铧犁、镰刀等;有焊匠,专门焊补搪瓷、铜铁铝器;有篾匠,修补背篓、提笼、笸篮、簸箕,以及残损、烧坏的炕席;还有补锅的,家用的铸铁锅,常有烧裂、烧穿、摔坏的现象,补锅匠就不可或缺。湖南花鼓戏《补锅》,反映的就是补锅青年的爱情故事。可见补锅当时在全国都很普遍。还有一个相信很多人家都有过的经历,那就是摇电灯泡。那时虽都通了电,但供电不太正常,电压也极不稳定,时有时停,忽高忽低。家里常用的十五瓦、二十五瓦灯泡的钨丝,因此常常被烧断。但只要灯丝不断成几截掉在玻璃罩上,都会先打开开关,然后拿着灯座,慢慢地转动方向,直到断了的灯丝搭上另一头,突然亮起来。即是每一次开灯都如此麻烦,很多人宁愿在摇摇晃晃中照亮一个又一个夜晚,也不愿把断了丝的灯泡换掉或扔掉。

简朴的年月里,勤俭节约是一种社会风尚。诞生于那个年代的雷锋精神,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勤俭节约。这也一直是培养了雷锋精神的部队的优良传统。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带连队时,班排里都有“节约箱”,牙膏皮、玻璃瓶、铁丝钉子、螺丝帽、旧报纸等等,一切可用之物,都会回收利用。那个时候,修旧利废是时尚,变废为宝很光荣。“节约粮食”、“爱护公物”、“珍惜衣物”是一种普遍而自觉的意识和行动,“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则是全民的共识。以至于不浪费、不糟蹋、珍惜节约,成了人们最基本的教养和为人处事的法则,往往也是评价一个人道德素养、人品修为的标准,一个大手大脚、讲究吃穿的人,口碑大都不会好。而这样的教养成了一代人的习惯性标志,比如,时至今日,我总忍不住会去关掉家里那些亮着而没有用的灯。

这或许正是简朴岁月的积极意义所在了,人们并没有被物资的匮乏、生活的困苦所吓倒,反而在困难和贫困之中养成了,看起来过于苛刻的节俭习惯。这实际上是一种珍惜劳动、爱护自然、与物共存的最基础的教养。从粮食到我们使用的所有物品,都是劳动者用双手创造的成果和财富,凝结着创造者的心血、智慧和情感。一粒米,虽微不足道,但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包含着农民的辛劳汗水;一件物品,虽普通寻常,但也不是天然形成的,包含着制作者的智慧情感。所以,浪费或糟蹋就是对人的漠然、对劳动的蔑视、对智慧的亵渎。而这种习惯的养成,正是建立在大量积极能动地参与到粮食生产、物品设计、制造、使用、维修全过程的基础上。有了这一基础,才使更多的人体会到了劳动、生产之艰辛,有了节约粮食、珍惜物品,尊重人、尊重创造、尊重劳动的社会公德。

而这种公德表现出来的勤俭简朴,并不仅仅是对物的珍惜或生活的吝啬,实际上是对历史的珍重和记忆的珍藏。人们设计制造了物,物反过来也会承载人们的情感记忆。很多人家里都有视为“传家宝”的物件,有的并不珍贵,却一直延用了数代人,承载着一个家庭或家族兴衰历史、家风赓续、家规家训传承,以及对先祖的怀念、血脉的传承和对后人的教化等太多的精神寄托,其价值早已超出了原本的价值。这样的物件一旦损坏或丢弃,自然会如割断了家族家庭血脉一样令人痛惜!从这个意义上看,简朴年月里的节俭惜物就有了精神文化意境上的含义了。

对比现在,简朴岁月里人们精神上的快乐要远远胜过物质匮乏的苦恼。这里面确有物质匮乏限制了追求物欲的因素,但也确实更让人们接近了生命简单质朴的本源,多了自食其力,少了坐享其成;多了积极勤奋,少了慵懒散漫;多了真实实际,少了虚荣虚假。这种风气使得人们普遍的显得乐观而自信,相信自力更生,相信依靠智慧、双手能创造财富、实现愿望,走出困境。反观物质丰富时代,人们不快乐的根源,一方面,过多地依赖现成的工具、技术、物质来方便工作生活;一方面,试图以频繁地更新物品来填补精神上的寂寞和新鲜感,结果在,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的新物面前,只有无尽的失落。当物欲垄断了追求时,人也就沦为了物的奴隶,以购物为乐,以更新为快,以“旧了就换、坏了就扔、老了就弃”为时尚,结果在买了许多不用甚至没用的东西后,只落得一个个无奈的苦笑。

回看几千年历史,能被称为西汉的“文景之治”、隋朝的“开皇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明朝的“仁宣之治”等盛世的时代短暂而屈指可数,这充分说明我们这个民族和平且能吃饱饭的历史太短,动乱且食不裹腹的历史太长了。而历史的悖论就在于,物质充裕之后,便是凋零衰落的乱世;而匮乏至极后,则是兴盛和繁荣的盛世。而且衰落乱世比繁荣盛世要长久得多。因此也使简朴年月始终占据着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也就此形成并传承了下来。可见,单纯地把勤俭节约归结于生活的困苦、物资的匮乏肯定有失偏颇。物资匮乏、生活困苦时,社会发展阶段、人们生活层次,决定了消耗资源的数量少、品质也低;物资充盈、生活富裕时,发展的层次、生活的品质,决定了必须以消耗更多更高品质的资源为基础。所以,条件越好,生活品质越高,越要注重勤俭节约才对。

历史如此,现实也不乐观。国家这么大,人口这么多,地域差别又悬殊,国际竞争的激烈残酷,似乎都在警示,刚刚过上吃饱穿好的日子,更应该明白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并非简朴年月的不得已,而是悠久的传统美德,是文化血脉。所以,治国须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齐家谨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修身应当思“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自古兴衰不过是“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轮回。历史证明,牢记这一点,就会有统一,有和平,有盛世;而忘记这一点,势必会分裂、战乱、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历史一再证明,记住时少,忘记时多!

人类财富无非创造和节约两种来路,就是所谓的开源节流。开源是有限的,同一个地球,有限的资源,有用的多的,自然就有用少的,所以竞相“开源”到了一定程度,难免因争夺资源而发生战争。而节流却有潜力可挖,合理使用,减少浪费。减少资源、土地、粮食、水等各个方面的污染浪费,惩治破坏、打击挥霍、防止肆意妄为,包括餐桌上的浪费、过度医疗、重复建设等种种暴殄天物的现象,以维系资源持续、国际和平、社会和谐、生活稳定。

简朴的岁月里,人们奋斗节俭,积累的不仅有物质财富,更多的是可贵的精神财富。对比物质匮乏时的简朴与物质丰裕的奢华,显而易见的结果是,人们的快乐幸福与拥有物质数量并不成正比;对比历史上盛世的短少与乱世的长多,国家的强大和长治久安,与物质生活的繁荣程度更不是正比。所以,简朴节约并非物质匮乏、或生活贫困的必然产物。而倡导简朴,并不是要回到吃不饱穿不暖的年月,只是想生活中少一些过度的虚荣,把被物欲转移了的追求,更多的转向精神,增强生活的稳定性,提升生活的层次,也提升快乐幸福的质量。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