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过年的这一个多月,老圈子的几个人各自呆在各自的家里,没有了往年的那种相聚,想起来了,发上几条微信,说是填补空虚无趣也行,算作彼此的挂念祝福也可。总之一条,都在怀念过去,都在留恋友情。
其实,我的圈子不大,随着这几年的职业转换,过去的一些对我“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和他对天发誓“人老八辈都不会忘记”我的人渐渐地离我而去。这样一来,我的圈子开始慢慢的小了起来。现在剩下的就只有故土的发小、同舟的旧下和几个写写画画的“老”人了。
对于圈子的缩小,我倒是习惯成了自然。因为我早就把一个圈子看作一坨或一阵泡沫,不管是这坨或这阵泡沫个数的多与少,它最终是要破灭的。正是由于如此,受时间空间的影响,圈子的成员自然自觉不自觉地在推移和变化中慢慢的散去。这既是一种兴衰存亡的规律,也是一种久合必分的预期。比如,我们常常听到“唉呀,真是人走茶凉啊”之类的感慨,但是,如果你仔细一想,你走了,给你泡的那杯苶没人喝了便会凉了下来。还有,这杯没人喝的茶老是摆在那里占地方,新的客人来了,当初给你沏茶的那个人肯定是要把你剩在那里的那个茶端走扔掉的,继续摆在那里占地方不说,还会给新来的客人留下一个“无收拾”的不好印象。所以说,茶凉是正常的,扔掉更是正常的。
圈子既然如此,缘于人们交际于社会的不固定性,由于时间的不固定,空间的不固定,这里面的人,固定下来是万万没有可能的。
吐故纳新是一种淘汰中的接纳,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圈子里的人只增不减,到时候膨胀了那还得了?
现在,学术或教社科界出现了一个新概念,叫“精致的利己主义”。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说,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和机会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权或抓住获利的机遇,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他还说,这种人道貌岸然,八面玲玲,左右缝圆,满嘴的仁义道德,善于精心打扮,伪装自己,对生活有自己的追求和品位,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他们虚伪,贪婪,只知道利用,不懂得感恩,不择手段损害集体和社会利益,赚取个人利益,成为经济上的蛀虫和社会上的败类。他们把自己包装得很光鲜,善于利用各种规则经营自我,利用他人之手之口,占尽各种利益好处。这种人与诚实本份的人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他们只顾个人享乐,活得潇洒,没有信仰,没有家国情怀,没有正确的价值观。我觉得假如这样的人能从圈子清出去,或让他自动的走岀去,无疑是一种幸运和一件好事。
这些年来,我在一些岗位的砺练与变化中,学得最好的应该是镜子的功能。我无数次地使用这个功能,照清了太多的会说、会哄、会巴、会舔、会麻、会装的世间百像。尽管照的时段有前有后,照的次数有多有少,照的速度有快有慢,但终归是照清楚了的。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中国物具管理和人际划分的经验总结。人的彼此间,无论谁与谁分,是各自选择的结果。他留,是对的;他走,也是对的。道理非常简单,因为黑者需要近墨,赤者需要近朱。否则的话,就没有什么知己、朋友而言了。
还有一种现象便是“过河拆桥”了。这当然是精致利己主义者的“方法论”之一。因为桥在帮他跨过了天堑,越过了险滩之后已没有任何用途了,拆掉也好,毁掉也罢,为难的只是后来人,与他无关,他也许连回头看一眼的几率也不会有了。
类似这样的人,如果留在你的圈子里,你肯定是非常的难受。所以说,由于他的岀走而导致圈子的缩小,高兴的和受益的是你而不是他。这是生活的过滤,这是镜子的作用。
(二)
以宽容之心和包容之态去原谅那些对你突然陌生且渐行渐远的人,是衡量境界高尚和胸怀宽广与否的一把尺子。中国人提倡和讲究“换位思考”,特别是那些在地市级及其以下的职场人员,在处理或解决某个棘手疑难问题的时候,用得最多或张口就来的便是这个词了。由于素质的不同和情势的不同,决定了语言使用环境的不同。比如,有的把它用在绞尽脑汁仍然手足无措的情况下说上一句:“你一定要换位思考啊”;有的把它用在糟糕的事情正在趋于好转和深有感触的形态中,有感而发的说道,”你看你看,这就是换位思考的结果”。简单的四个字,似乎可以恰到好处地摆脱尴尬的气氛,或乘势而上的把向好的场景烘托到更为理想的状态。这无疑是中国文字所衍生和构成的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体现的是国人的工作方法和艺术,透露的是人际交往的方式和手段。
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正确把握这种认识的合理性与逻辑性,用“换位思考”这个概念性的语词来处理圈子里面存在的不快,以最好的方式解决最难堪的问题。
不把昨天还在把你当”爹”而今天却反脸不认人的人和事放在心上,说明你对他的理解已经上升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你想想看,他所以这样做,完全是岀于生存的需要。既然与生存有关,你就应该尊重人家的选择,因为生存的权力神圣不可侵犯,如果你配合他去拓展他的生存的空间,当然是高尚的道德情操了。
马克思说,价格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当你的价值已尽或者没有多大利用价值了,作为挖空心思追求更大更多价值的这类人,若不把你放到一边去,不去寻找新的价值载体,他面临的将是一条生活难以自在、职位无法提升的不归路。一旦到了这个地步,他的精明,他的伪装,他的老道,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和他那哭笑自如的表演技巧便没有了用武之地,他往上爬的梯子、他与小三或情人的欢团、他妻儿的傲气与不可一世、他自己的车来车去,还有他的歌舞升平与花天酒地,一概都没有着落了。
鉴于此,这类人必须离你而去,必须去重新构建和经营他好不容易发现和正在往手里拽的价值天机,以期以最小最低的成本和最快最霹雳的手腕,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和向更多金钱或更高官职转换的速成化。如果没有这样的头脑,不去继续巩固他的政治资本或经济资本,那他就不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个称谓了。
我们还应该知道,他与你拉开距离的同时,其实已经找到了新的“爹”了,因为在他面前,“爹”是移动的,变换的,只要他的新“爹”还没有找到,只要他的理念未变,初心未改,他的心中永远有一个甚至多个“爹”。如果暂时还没有找到,他是不会轻易离开你这个“爹”的。当你像长江黄河之水在变成浪花的过程中,水之浪是精彩的,浪之花是无用的。因为前者拍岸之时是宏伟、是壮观,后者拍岸之后是散去、是退却。从你这个圈子走岀去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看重的是前者而不是后者,遗弃的是后者而并非前者。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是我们的先人对这类现象的比喻和归纳。一个人莫指望朋友遍天下,你推杯换盏的时候可以有一群人,而懂你心的有三两个知己则应心满意足了。多了是多余的,少了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也是在你最需要的关键时刻能够岀现或站在你面前的。
不过话说回来,这类人也是怪可怜的。他天天求爹爹拜奶奶,拼命的挣钱,拼命的挣官,完全是靠拼命的喝,拼命的送,拼命的忍,拼命的暗自打自己耳光换来的。他的风光背后,是心里在流血,肚里在流泪;趾高气扬的背后连龟孙子也不如。在亦进亦退之中,亦喜亦忧之中,亦欢亦寡之中,无不藏匿着他的呻吟与无赖、恼怒与哀愁、浪荡奔放与牢狱之灾。你仔细看看他那丑陋的嘴脸和卑躬屈膝的哈巴狗样子,该是多么的不幸与悲戚啊。
说到这里,我们还应该再辗转替他一想的,是对他的做派与行为给予必要的肯定和褒奖,因为这是人的天性所致的怪胎,是社会转型时期的某个黑暗角落助推了这种非人性的张扬,他们有他们的”精神家园”和”精神高地”,无非是,你在精神家园里播种,他在你精神家园里掠夺;你的精神高地在于诚实本份与奉献,他的”精神高地”在于算计钻营与索取。
我十分认同和推崇“镜子理论”,因为镜子照耀的是真实的生活境况,只有经过岁月的磨砺与沉淀,和与人打交道的增多与体验,方能从中看个明白看个透,明白了,便是醒悟,便是收获,;看透了,便是思想的开化,便是心灵深处吟唱的笙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