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迎河子的头像

迎河子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311/28
分享

心灵的呼应 一一兼谈《摇篮赋》的创作心理与倾向

母校的新任校长数次打来电话要我为母校作赋。这其实给我出了一道难题。40年间,在已有的文学体裁中,赋是我最无心习研与创作的,迄今没有完整读过任何赋之类的名篇佳作,即便偶而受邀参加某些改稿活动,对赋之类的作品也只是象征性地瞟上两眼,接着写上几行违心赞美的文字算是了事。这回,我自然敬谢不敏,直截了当地回绝了他的请托,提醒另寻高人成全其美。

过了几天,母校的胡老师与我微信不断,来来往往之中,用虔诚的文字对我表达无限期待。并说,校委会已任命他为母校历史研究会的负责人,如果作赋一事化为泡影,那在领导面前无法交代在同事面前也无地自容。话到这个地步,我的心软了下来,除了几分理解,更多的是一些责怪,后悔从开始就不该和他有电话与微信的互动。

当晚,我的情绪被矛盾充斥和包围,思想倾向在写得好不好和写不写的双重二难选择中对立得不分伯仲。写吧,实在没有赋的创作基础和实践,如果勉强弄出一个所谓的赋来,不伦不类不说,恐怕最糟糕的是糟踏先祖既有的创作章法与纲领。倘若不写,一来对不起我的母校,二来会在胡老师面前欠下永远还不清的债。

先说胡老师。

这个胡老师并非是我素不相识或不过尔尔的人。他跟我住在那个丈步七里的冲子上。虽然各居东西,但特殊的地域条件,构成了彼此间实实在在的亲缘关系。我的姐夫是他母亲的弟弟,他自然成了我姐夫的外甥。表面看来,我与他的血脉只是旁系上的“体外循环”,殊不知,我母亲与他外婆的姊妹之情则理所当然地揭示了非同寻常的亲情内涵。

好多年来,我在党政机关基层的主要岗位上可谓“位高权重”,由于明哲保身和自顾不暇,往往以自己努力、“自熬成人”这些冠冕堂皇的由头来套路我的后生。因此对于他的成长,我没有动过任何脑筋,倾注心血之类的作为更是无从谈起。当下自己已经步入生命归程,向原点走去的途中,一看到人家“龙生龙凤生凤,一脉基因传后人”之镜像,流过阵阵口水,便是恨不得扬起手来,在自我痛骂中把自已的嘴巴狠狠地抽上几巴掌。

现在,如果我连这点面子也不给他,那就等于无情无义得在骨子里找不到一丝天地良心了。

再说我的母校。

从我老家的那个古镇往西北方向行走大约15里路,便到了南漳县20世纪70年代最有名的黄泥巴洼。我在跳级读了四年的小学和两年的初中之后,母亲不顾贫困的煎熬,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旋涡里,硬着头皮让我在沐浴高中完成了学业。

那些日子,每到两周一次的放学结束,母亲总要为我返校送上将近半截以上的路程。在这条路上,我用一根四五尺长的木棍当作扁担,挑着一头装着两个星期的干粮,另一头装着两个星期的炒菜和腌菜,默默地走在母亲的前头。

我心里知道,母亲之所以循环往复而且风雨无阻地为我送行,并不是单纯担心儿子的安全,而是通过送行的方式,让自己的叮咛以及对儿子的希望成为儿子发奋学习、立志改变贫困面貌的精神动力。

我的母亲是一位三岁丧父、四岁丧母、四十多岁丧夫、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识的小脚妇女,因此她在送我的途中,不停地用朴实的语言试探性地对我进教化。整整两年的时间,那些内容不变的老话,一直在她嘴里重复:

“我的四儿书读完了,有出息了,也不晓得以后还给不给妈一碗饭吃。”她习惯性地按照我和几个哥哥的排行,把我称作“四儿”。

“妈,不管以后我有没有出息,我一定叫您跟我一起吃一起住,让您过上吃得饱、穿得暖的好日子。”母亲每次这样说了之后,我都这样坚定地回答。

“娃子,这就不一定了,哪天等你娶了个媳妇,把我赶出去住窝棚也不算啥稀奇。因为‘前面有样,后面跟上’,倒座庙一带把爹妈赶出门的人不止一个两个。不过,到时候说不定我已经死了,不等你们赶我,我就走了。”母亲无不担忧地说。

“妈,您放心,我根本不会那样做的,我不是那号人,也没有那号心,更不会做那号事。我保证以后好好地伺候您,孝顺您,不让您再过这样的苦日子了。”

“我晓得我四儿是个听话懂事的娃子,你姐姐和你几个哥哥有的只读了小学,有的初中读了个半头三桩,在田里打一辈子的滚,当一辈子的“农儿眼子”。看样子,我只有等我四儿读完高中有本事了,进城拿工资了,跟着我四儿享几年清福。”

“妈,我从小学到现在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只要我这样坚持下去,学习的这些东西以后绝对会有用的。”我不敢向母亲做出以后究竟有多大出息的承诺或保证,但是我根本没有怀疑过老师们讲的“知识就是财富”那些道理的用处,深信终究有一天,我和母亲的命运一定会得到改变的。

不知不觉中,母亲在送我上学的路上所说的话一次比一次多,那充满期待和担忧的肺腑之言,像奔流不息的蛮河之水,虔诚而直白地流淌在我的心里。同样在不知不觉中,母亲送我上学的路程一次比一次远,叠加无数的脚印和母子间的心灵通畅,恰似富有节奏的动人心曲,悠扬地飘前在象征我前程和命运的上空。

不管怎么说,我的母亲像手里执着的风筝要松手放飞一阵子一样,把自己的儿子送到用心丈量的由一少半到一多半的路程之后,慢慢地放缓了自己的步伐,让风筝般的儿子独立地迎风而去。

暂别的那一刻,我和母亲都没有了言语,唯有盈眶的热泪,一滴一滴地洒落在连接倒座庙和黄泥巴洼的那条带着使命和希望的求学路上……

在这为期两年的高中时光里,我偏爱语文、政治、历史课程。语文老师常常把我的作文作为范文在班上点评和分析。1977年一年级下学期,在一、二两个年级政治历史合卷考试中取得第一名的成绩。次年毕业前夕,沐浴高中备战“高考”,将我选入文科重点班进行集中训练。当时我没满15岁,从母亲到几个哥哥,再到周围的一些亲戚,都不懂得如果过了“高考”就可以跳出“农门”的好比如日初升的道理,加上我不忍母亲辛劳,当时听不到要我背水一战之类的话。数日后,我背着老师弃学回乡。不过次年5月,上苍检验了我在沐浴高中的学习程度,让我在全县民办教师与社会青年参加公开招聘公办教师考试中,取得了位列全县前3名的优异成绩。至于上级人事部门以我年龄太小、管不住教不好好学生为由未予录取,那是另一码子事儿。因为“招聘”考试肯定了我在沐浴高中汲取的知识营养,尽管没能加入人民教师的行列,但足以证明我是沐浴高中老师们教出来的学习优异的学生。

那时候的沐浴高中名师云济群英荟萃,除了后勤保障人员之外,所有的老师均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毕业生。他们是大山里飞出来的金凤凰,是城市里才气超然的佼佼者,带着满腔热血和万丈豪情,从上海江苏浙江和省内的武汉恩施十堰来到当时叫做沐浴区的黄泥巴洼,启山林,建学堂,累苏积块,环堵萧然。挂席为门,有教无类。于是乎, 青衿之志,履践致远。秉承明德笃学,致力植桂培兰。于是乎,荧灯雪屋,忍饥寒,捻茎须,解惑授业,乘风破浪向彼岸;于是乎,莘莘学子,凿壁借光,书声朗朗,以梦为马修栋梁。仅仅十年左右时间,戎马秀才遍及农工商学士,文韬武略驰骋东南西北中。各路英雄豪杰车载斗量,光华照人。

   在这方圣土上,他们以生命投入,奉献自已的青春和力量,义无反顾地肩负着教学的使命。在我就读期间,无论语文政治历史还是数学物理化学,老师们的教学过程都给我心无旁骛如痴如醉的学习享受。比如语文老师的《捕蛇者说》和《岳阳楼记》,使我在说与教的启发中产生了一系列的联想和共鸣。在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段落时,为什么忧在先、乐在后,为什么忧天下、乐天下,庙堂如何之高、江湖如何之远等等等等,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反复诠释,人木三分,让天真稚幼的心灵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分析中撞击出灼灼火花,这就是:立志成才,报效国家。由此可见,达到这样一种境地,足以见得非同一般的教学功力。教学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素质展示,单有渊博的学识、敏捷的思维和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是不行的,还必须同时具有行为素质和自控能力,这就是,首先教育好自己,然后去教育好学生;首先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然后去教育好大家的学生;首先教育好一个学生,然后去教育好一群学生。这个要求,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非常困难,现实生活中就不乏这样的事例。比如老师行为不规范,就会随之导致学生行为的放荡不羁;老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就会使学生的追求和理想步人歧途。我们常说,自然给予人类的是空气和土壤,教育给予人类的是绿化,使这块土壤蔚然成林。我们还知道,教育的伟大不仅在于培养人才,而且还在于防危伦理退化和违法犯罪。因为放松学生的三观改造,助长的则是学生玩世不恭心态的形成。若如此,无疑是老师行为素质低下和控制能力弱化在学生中产生的不良后果。老师是环境的创造者,而这种环境又是一种潜移默化式的营造。《孟母三迁》中的孟母是非常明晓环境的重要教化作用。那时沐浴高中的老师们在进行自身的行为素质提升和自身的自控能力养成过程中,将孟母三迁转化为自己的教学手段,以强烈的和义不容辞的使命感,勇于肩负起百年大计的历史重任。他们紧紧围绕如何立足教学、热爱教学、适应教学的问题,把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矢志不渝的选择和无限荣光的追求。因为他们崇尚学生超越他们越多,越能表明自己成功的理念,牢记《学记》“霄雅肄三,官其始也”、“时观而费语,存其心也”、“凡学,官先事,土先老”的真谛。他们深知老师要学生每天诵习三首诗,为的是让学生从头就开始懂得做人做官的道理,必须对学生的学习经常加以检查指点,而不是繁琐地灌输,培养学生用心思考的习惯。他们把如何从教和如何献身教育事业视为明确的路径,在独特的教学方法中潜心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两年的高中时光,我领受了这种教学方法的艺术风采。在45分钟的课堂里,一位数学老师脱离教案,把很难讲好的数学课,化干瘪为生动,化枯燥为繁荣,津津有味,一泻千里,将单纯的数学课上转化成了生动的“数学美术课”。这样的老师在沐浴高中不是有独无偶,而是牡丹开花,满园春色。

沐浴高中的老师们人人都有善待学生的情怀。他们把‘生为我生,子为我子’的观点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视学生为我生,视学子为我子。通过爱心默化,使每个学生在心灵深处感受教育温暖的同时,形成了与人为善的思维定式。正如《学记》所日:“君子即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由废,然后可以为师也”。沐浴高中的老师们既懂得教育成功的因素,又清楚教育失败的诱因,通过对学生的善待,产生不可估量的正面效应。教者善待学生,犹如执政者善待民众,无论是教书的疏远学生,还是当官的疏远民众,其最终结果都只能是孤家寡人。因此,老师善待学生成为了当年沐浴高中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直到现在,我仍然想不通一个问题:为什么我的老师们都那么帅气和美丽、潇洒和文静,都那么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他们为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在学生面前培养和树立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充分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而人格魅力的具备,则又反过来作用可他们的良好形象。因为没有形象就没有魅力,没有魅力就没有威信,没有威信就难于统帅学生。他们以德从教的良好形象,在学生面前展示了谦虚谨慎、操行高洁的人格魅力,使每一个学生在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深刻含义中,促进了群体之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甄别能力的形成。老师们在与学生的朝夕相处中、日常接触中、说话办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德行,既激发了我们对老师的敬重和向往,又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看齐。还有甘为人梯淡泊么利的良好形象,始终在学生面前展示出像大地一样让高山脱颖而出的人格魅力。在教学实践里,老师们全身心地倾注于学生,使学生真切感受到老师在像绿叶一样,甘做花的陪衬,继而产生对老师为自己成长而无私奉献的人格魅力的仰慕和钦佩。他们在书本知识的传授上、在学生的感情投入上、在疑难问题的解答上及在日常生活的关心上,始终体现着母爱或父爱般的温暖。

仅有这些是不够的,我的老师们还一直坚持以学为乐、学而成才的良好形象,尽力在学生面展示学为所用学有所成的人格魅力。学生的任务是学习,学习的目的是成才。老师们通过这种形象的树立和人格魅力的展示,帮助我们纠正贪求多得而不能积累运用、狭隘寡闻、轻率勇为、畏难而止的不良学风,从而群体性的养成了发奋学习、刻苦钻研、立志成才的从容心态。古语云: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到了这种境地,学生就会像优秀冶匠的儿子一样先学会用柳枝编织成箕一样抓紧学习,最终使学生的学习成绩达到整体堆进的效果。我的老师们也不忘培养自己忠诚老实、效忠事业的良好形象,最难能可贵的,是一如既往也在学生面前展示以苦为乐、任劳任怨的人格魅力。正如《学记》所日: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前,道前然后良知敬学。意思是说,在教育工作中最难得的是学生尊敬老师。因为尊师才能珍惜学习机会,才能使学生重视学习。形成这样一种风气,首先取决于老师忠诚老实的态度和效敬教育的形象,激发学生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执着追求的人格魅力中产生出良好的学习愿望和热情。我和我的同学们都是这种形象和魅力的受益者,毕业至今受用无穷。老师们的教学过程,一直向学生播撒心血,这种心血,是汗水也是代价;是投入也是付出;是真诚也是倾注。可以这样说,向学生播撤心血,实质上是他们向党的教育事业和社会主义大厦添砖加瓦的高尚而神圣的举动。而这种高尚而神圣的举动,又集中体现在课堂与课外和一个个具体的学生对象面前。老师们认为,自己的时间就是学生的时间,在不同的教学岗位、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责任不同的教学层级上兼顾自己家庭、亲人、子女的同时,把大量时间和主要精力送给了学生和事业,而且在“送”和“给”的时候切实讲究了‘送’的质量和效果,达到了“给”的初衷和目的,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得到了这种“送”和“给”的实惠。他们还实实在在地认为,老师的家庭属于学生的家庭,用“生为我生,子为我子”的真情实感来实现对学生的呵护、体帖和关爱。学生学习掉队时、行为越轨时、出言不逊时及其心态不良时,带到自已的家里用老师和家长的双重身份进行针对性帮助教育,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感之以行,达到了令其心悦诚服、改邪归正、发奋学习的目的。这样既有效地防止了老师课堂批评的负面效应,又避免了学生反感批评的抵触情绪,还消除了当众批评所产生的心理阴影。由此形成了亲近老师而不是惧怕老师、接受批评而不是抵触批评、感到“家庭温暖”而不是“家庭冷漠”的良好认知。我们常常在班上和学校的大会上,听老师们说,他们的知识其实是学生的知识。当时有些不以为然。后来长大了才知道,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是历史上桃李满天下的杰出典范。他在春秋战国时期周游列国的时候,一方面不倦地带着得意门生学习儒教文化,另一方面又不断吸收学生传授儒学知识,可以说,他把他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儒教文化和儒学知识毫无保留而且是孜孜不倦地“送”给了学生。孔仲尼虽然已经作古千秋,但他的师德对于那时候沐浴高中的老师们来说,完全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忠实继承者。

当好一个老师,有着科学、平凡又绝妙的技巧。由于我没有做过老师也不会做老师,历史和命运把我摆到了教育之外的岗位,所以,今天围绕作《赋》一事,翻开历史的页码,以一名“老学生”的心态和目光,就我的创作心理及其创作倾向,从母校和我的老师身上,肤浅解读和欣赏老师这个光荣而神圣的职业。我虽然无法用最美好的语言赞美我的老师,但永远记得他们恩同山岳,我虽然念念不忘游牧过的生命时光,但终归难忘开卷有益的读书时光……

后来的几天,我还是付诸了行动,徜徉在古典文学的海洋里,请浪花拍打我的心岸,终于完成慰藉自我的《摇篮赋》。作为一首献给母校和老师的歌,算是毕业45年后的感恩与回报。

 2023年11月26日晨于武汉汤逊湖西岸

     摇篮赋

秦巴山下,安枕武当,处高望远,彝水流长。先蛮繁衍之地,后生生生不息。口吐荆楚母语之音,脚踏江汉平原之蒂,左挽圣水御贡,右携荆山脉宗。望西山夕阳,霞光万丈;观水镜心湖,碧波荡漾。漫步玉玺阁楼,金戈铁马,古城沧桑;听闻司马琴声,马跃檀溪,荐贤绝唱。

放眼一湾青泥,万顷沃野麦浪滚;俯瞰百里长渠,蛮河两岸稻花香。

回眸先前世纪,翰林续薪火,浩劫出清波。掘黄泥巴洼,启荆棘山林。累苏积块,环堵萧然。挂席为门,有教无类。于是乎, 青衿之志,履践致远。秉承明德笃学,致力植桂培兰。于是乎,荧灯雪屋,忍饥寒,捻茎须,解惑授业,乘风破浪向彼岸;于是乎,莘莘学子,凿壁借光,书声朗朗,以梦为马修栋梁。十余年间,戎马秀才遍及农工商学士,文韬武略驰骋东南西北中。各路英雄豪杰车载斗量,光华照人。天地之间,皆不见愧。

日月交替,斗转星移。凤凰浴火燃烧,向死而生。不屈不挠之顽强精神与勇敢奋斗之坚强意志,承天时地利人和,揣振兴教育雄心,春笋逢雨,花开阳春,摇篮曳曳,人才更甚。累累硕果,喜煞人也。

吾之摇篮,桃熟流丹,十步香车。问襄荆大地,何处群贤毕集。然答之,若非吾雅室清扬,概背山造屋,不足挂齿。

吾之摇篮,妇孺皆知,名不虚传。时有家长训子,呵斥何日天天向上,一旦答非所问,便摇头摆手:罢了罢了,无缘夫子之墙,乃百无一用焉。

吾之摇篮,师长卓尔不群,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返顾举国兴教之年,县复巍巍学府,海纳江河,政罗教网,惟学无际,求贤若渴。官府直面吾学海之渊,釜底抽薪,作育英才。一时间,数十教鞭执掌南漳各域,八品良驹气吞治学山河。

吾之摇篮,钟灵毓秀,水佩风裳。旧日荒芜之地,竟松风水月浓荫蔽天。以龙盘虎踞之气势,固人杰地灵之佳运,致春风化雨人才济济,如百鸟朝凤旭日生辉。

今,只见跬步积千里,壮志凌云于高山。若欣畴昔喜悦,必恋阳光沐浴。若慰学子出息,定当远举高飞。嗟夫!忆前辈兴学之风范,唯春蚕破茧化蝶出兰;聚千万之望眼,唯承前启后高歌凯旋。万般雄心壮志,尽在滚石上山。

就底上言,千秋功德,史志有载;回根上说,登峰造极,捷报频传。鉴呼应齐天,顺万千感叹,吾不得不尔,任轻云绕肺,痴行思坐想,择纸墨之物,倾心力而为,经数日光阴,衡情酌理,吹花嚼蕊,终成拙赋,羞而献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