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壮族作家一耕的头像

壮族作家一耕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102/05
分享

鱼圆:让时光弥漫中散发开来的思乡美食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

此心安处是吾乡。

留守过年,成为今年过年最火的词语之一。回老家过年吗?便想,到岭南工作已是20多年,此心安处是吾乡。春节在哪过?似乎随着繁忙的工作变得淡了些许,可是心里终是有愧于远在家乡盼儿归来的老母亲。

年近了,相约几位乡亲异乡相聚,共迎新春。宴席上,刚从家乡返回的覃哥带回了家乡的美食——广西武宣鱼圆,看着在火锅中翻滚的鱼圆,我轻轻地捞起,吹了吹鱼圆上的热气,带着期待的心情细细品尝,那味道清香柔软、口感爽滑,鱼的鲜味伴着花生油的香味,挑逗着思乡的味蕾。

“唱山歌咧,这边唱来那边和,那边喝……”在微醉的状态下,我们唱起了山歌。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在歌声中,我忽然意识到:“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过年回家,已成了在外漂泊多年的追求。今年留守过年,响应号召,但并没有减少那思乡的情怀。

再看着在火锅中翻滚得正欢的鱼圆,想到了小时候过年的嘴馋。记得,除夕之夜,家里的美食少不了的便是鱼圆和扣肉了,小食则是少不了手工制作的武宣米饼。如果说,没有这三样东西,肯定会觉得这个年过得有点穷酸了。

据说,鱼圆、扣肉和武宣米饼寻常时刻都可以吃到了。这两年,鱼圆还很出名的呢。2018年中央电视台栏目组来到广西武宣拍摄鱼圆,并在中央电视台第七套《乡土》栏目播出,一时间鱼圆成为了当地风靡一时的传统美食!就连柳州、来宾、桂平附近的吃货们也闻香而至,到武宣追尝。

或许,任何的乡味道都有着深厚的文化传说,鱼圆也不例外。据说,其制作起源于楚文王时代。相传楚文王极爱食鱼,每次用餐,山珍海味可少,惟鱼不可缺。有一次他外出回宫,见做好的武昌鱼便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不料,一根鱼刺扎破了他的咽喉,这下可不得了。楚文王怒不可遏,大发雷霆,随即令人将司宴官斩首。从此以后,谁也不敢为他做鱼了。但楚文王又一天离不开吃鱼,这怎么办呢?于是,聪明的厨师将鱼斩头去尾,剥皮剔刺,剁成细茸,做成鱼圆,小心捧上。楚文王吃起来觉得香鲜可口,也不用担心鱼刺卡住咽喉了。从此将鱼做成鱼圆成了当时的美食风气。传至广西后,心灵手巧的壮族姑娘将它发扬光大,做成了当地具有特色的乡土美食。

自小的记忆中,村里的父老乡亲家家户户都会制作鱼圆,成为当地人常见的烹饪手艺。说到制作的方法,它的主料包括新鲜鱼肉、鸡蛋、生粉等,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考究的是个人的手艺。

鱼圆的制作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剁鱼肉。在农村,新鲜鱼肉以当地鲢鱼为佳,购买回来后,需要将鱼鳞、鱼头、鱼尾剔除后,用手工来剁成鱼茸。我记得父母是双手拿菜刀,先将鱼肉剁成片或小块,然后用刀背剁,双手挥舞着菜刀,有点像小说里的大侠,不停地剁。这时候我们兄弟姐妹都会围着父母,看他们在制作,口水直流,想像着做好后又可以吃到这美味佳肴了。刀背与砧板碰撞发出的声音传出好远好远,就像美味的音乐在呼唤着。村里人都会笑着说,谁谁家又在做鱼圆了。

可惜的是,听说目前当地的鱼圆都是用机器来加工了,用绞肉机做成鱼浆。或许这是时代发展的需求,这是商业社会的需要,但再没有了那一种美味与渴求了。

第二步是做鱼浆。将剁好的鱼肉,加上鸡蛋、生粉以及油盐,将他们揉成鱼浆。这过程非常关键,各种材料要分配好,而且要恰到好处,这就非常考究制作者的功夫了。我没有亲身做过,也没有太多的经验分享。

最后一步是炸鱼圆。把自家花生油倒入锅里,煮到50-60度吧。将做好的鱼浆用手挤鱼圆,也就是用手抓起鱼浆,拇指与食指之间形成圆形,将鱼浆挤出来,挤成圆形,再用勺子快速把鱼圆舀进油锅里。旁边的人用捞沥(现在的人打火锅常用)不断搅拌,不断地翻动。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鱼圆在油锅里要慢慢炸,要保证鱼圆充分膨胀熟透,又不能炸糊了。在农村,都是用柴火做燃料的,火候很讲究,一般炸至金黄色,从油锅底浮上来就表示熟了,可以捞起来。

刚炸好的鱼圆色泽金黄,非常喜庆,吃起来完全没有鱼的腥味。在农村里,都将做好的鱼圆用篮子装好,挂在通风的地方,待煮菜时将其放入,久煮不烂,味道极为鲜美。如今,鱼圆已成为当地火锅最具特色的食材了。

“醉乡深处少相知,祗与东君偏故旧”。对于出外在外的家乡人来说,鱼圆却成为了难以忘怀的家乡美食,成为文化传承的美味。除了它的鲜美外,最令人兴奋的是那种无以言表的乡情,是那一种小时候妈妈味道的追求。那滋味,只能让时光弥漫之中散发开来了。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期待,来年,与君共品鱼圆。

(一耕/文 图片为资料图片)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