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壮族作家一耕的头像

壮族作家一耕

网站用户

其他
201811/13
分享

延安枣园革命旧址感悟峥嵘岁月

作者按: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作为红旗下成长的我们,对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感受特别深刻,改革开放让中国富强起来,让人民的生活富裕安康。而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改革开放,没有老一辈革命先烈的无私奉献,就没有现在的幸福生活。在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年中,踏上红色旅游,接受红色教育显得特别有意义。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咱陕北有一个好延安;好延安里红彤彤、红彤彤,住着朱德毛泽东……毛泽东来朱总司令,领导咱穷人闹革命;闹革命救中国、救中国”。自小就唱着红歌长大,一首《想延安》始终让我对革命圣地延安充满着向往。我们来到延安时,已是黄昏时分,街上灯光明亮,车来车往,处处显现着一片繁荣景象。

一夜无眠,却显得特别的精神。第二天一早,晴空万里,天朗气清,我们来到枣园革命旧址。在门口,一位穿着“军装”的导游小姐引领着我们走进了枣园。我仔细一看,她的“军装”是新式的,肩上挂着两颗“星”,我暗叫可惜了,如果是穿着当年红军的服装,那更容易引起游客的共鸣。导游小姐操着略带陕北口音的普通话介绍说,枣园又名“延园”,原是陕北军阀高双成的庄园,土地革命时期归人民所有。中共中央来延安后,于1941年开始修建,至1943年竣工。共修窑洞二十余孔,平瓦房八十余间,礼堂一座。1943年,毛泽东、张闻天、刘少奇等先后迁居枣园,1944年至1947年3月,这里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1945年8月,毛泽东由这里赴重庆和国民堂进行和平谈判。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刘少奇、张闻天、彭德怀等领导人先后在这里居住,领导中国革命。中共中央在这里领导抗日战争、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筹备并召开“七大”,领导解放战争。1947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从这里撤离,转战陕北。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后,国民党军队对延安进行了毁灭性破坏,枣园也遭到严重损坏。1953年后,人民政府重修了枣园,现在已恢复原貌,目前已成为全国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

漫步在领袖曾经走过的路上,凉风徐来,满怀泥土芬香。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一座座带着围院的土窑洞,窑洞是在半山上挖建而成的,与山连成一体,屋顶是长着青草的山地,如果不是上面有着屋檐,根本就不会想到这竟然是以前伟人曾经住过的窑洞。激动的心情伴随着我们来到毛泽东同志故居,门口是简陋的木框结构,里面是两孔窑洞,一孔办公用,一孔作卧室。办公间里陈设更是简单,靠窗为一书桌,一凳,光线较好;卧室内有一木板床,一大木盆。如果没有来到现场,谁能想到当年革命前辈为了解放中国,就在如此坚苦的环境下,书写着中国革命的传奇!看着简陋的床、简单的家具、主席坐过的藤椅、那盏主席用过的小油灯,我陷入了深思,时光仿佛将我带入那往昔的峥嵘岁月,看到那些土窑的灯光彻夜不息,主席在窑洞里奋笔疾书、周恩来与士兵一起比赛纺线、朱老总抡锄开荒种地……接着参观了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等几位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旧居,也都十分简朴,让人肃然起敬。团友们激动地在伟人们的故居前留影,似乎要把人生的奋斗路程定格在这些窑洞里。

转了一圈,我购买了一顶红军帽。戴着帽子,来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的纪念铜像前,看着迈步向前的铜像,自己仿佛穿越到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与红军战士们参与到解放全中国的战争年代。流连在中央书记处会议室、作战研究室、休息室和机要办公室的周围,看着一棵棵枣树苍翠挺拔,它象征着革命的精神,在向世人讲述着一代伟人是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下,叱咤风云,指点江山,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

走出枣园,“咚咚”响的鼓声将我们的眼光吸引住,原来是一位当地人称为“老汉汉”的男子,他头扎白羊肚手巾,系红腰带,腰杆子里挂着一只小鼓,边敲边跳边唱。“红星闪闪亮,照我去战斗,革命代代如潮涌,前赴后继跟党走……”他正在用陕北民歌清唱着《红星照我去战斗》,那高亢的歌声震憾着我,令我陶醉,这不正是枣园革命旧址学习后的最好心声吗?


本文作者:一耕,资深媒体人/作家/导演,国家注册高级策划师,广东省青年工人作家协会会员。

现任:广东南粤童星栏目制片人/总导演、南粤童星艺术品牌创始人、南粤童星学院院长,中央电视台CCTV6电影《东江风云》总策划,院线电影《根》广东演员海选总导演,芒果小戏骨广东演员竞演特约评委。

特别声明:文章为作者原创,欢迎转载,转载时必须写上作者姓名和出处,否则视为侵权。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