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会安,一个没有机动车的小镇,那风情,像丽江又像凤凰古城,是个适合放松心情的古城。
似乎是旅游已形成的习惯,在来到会安前,我已从资料上对会安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据历史记载,在距岘港30公里处的海边,原为占婆国的对外贸易港口的会安古镇,早在16世纪,它便与马六甲成为东南亚最重要的商埠,也是越南最早的华埠。据说古时中国人到越南除了海防,另一个立足点就是会安。会安曾经是一个华人的城市,按照来自不同省份的中国人分为五个区,分别是福建区、广东区、潮州区、海南区和客家区,现在越南的华人多是从会安迁移去的。
来到会安时,天已渐渐暗下来了。放下行李,我们在傍晚的夜色中出门,沿着最热闹的河边漫步而去。一路上,只见江边两岸,满眼都是小酒吧和咖啡厅,街上随处可见金发碧眼的西方游客,感觉自己仿佛走在欧洲古镇的巴黎河畔。两岸的灯光印在穿城而过的河流上,天上胶洁的月亮倒影在河中,如果不是中间有着古色古香的建筑所隔开,会让人分不出哪是天空,哪是河流。小河中间停放着不少特色的小船,河水在微风中,轻轻地吹起一丝丝波纹,合着或明或暗的灯光,灯光闪耀而迷离,组成了一幅幅初夜美景图。随意走进河边小馆,看着窗边垂下的吊兰,听邻座敲着盛着冰咖啡的玻璃杯,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用心去捕捉空气中淡淡的沉香味,随着美味扑鼻而来,没品尝已醉了。
在长街古巷中穿行,那仿古的建筑因为夜色没了造作,而显得分外的优雅动人。我发现这里的家家户户门前都是灯笼高挂,五颜六色、造型各异、古朴典雅,不管是住所还是门店,都像我们过年时,处处充满着喜悦的气氛,与悄然流过的河水相映成趣,颇有江南水乡的神韵。导游介绍说,会安的灯笼都是手工制作的,既有木做的,又有竹编的,外面以彩绸笼盖。灯笼并非只是供人观赏的饰品,还有其实用价值。每到农历十四和十五,会安全镇会统一停电,家家户户穿古装、挂灯笼,以此缅怀先祖。每到此时,所有的人家和店铺门外悬挂的灯笼都会亮起来。古屋老瓦,灯影绰绰,恍如时光流转,这是会安的一大特色。
第二天,懒洋洋地睡到自然醒,推开窗口向外远眺,只见这里充满了中国传统的建筑及文化,黄色的古建筑、彩色鸳鸯瓦、方正的天井、木色的围栏,配上一条江、一座老港,别有情趣,把小城装点得分外绚烂。会安古城是没有机动车的,游客可以租一辆自行车,或者徒步慢慢地在古城闲逛。我们花50元人民币雇了一辆人力三轮车绕着古城参观,一路上,只见街道上到处是出售土特产的小店,越南的丝绸、木雕、面具和其它工艺品令人目不暇接。街上到处是穿着越南国服“奥黛”的漂亮女人,那丝绸类质料轻盈软薄的布料裁剪,外层像极了中国的旗袍,开衩却开到了腰际上,裙身一律长及脚踝,配上同花式或白色的宽松长裤,不仅合身好看,而且出行也很方便。
在会安,中国式的建筑到处可见,而且保存得很完整,如观音庙、关帝庙等中国式的庙宇;最突出的是福建会馆、广肇会馆、潮州会馆、琼府会馆和中华会馆,会馆建筑跟国内的庙宇外观基本一致,门口上方的牌匾用中文写着会馆名称,两旁是中文书写的对联,各会馆里分别供奉着妈祖、关公、伏波将军等诸神,终年香烟缭绕。这种中越文化的交融,散发出独特的神韵和魅力。中华会馆里孙中山遗嘱墙上用毛笔工整地书写着孙中山先生遗嘱的全文。看着那些飞檐、灯笼和比比皆是的汉字,不自觉地问自己:是身在异邦,还是就在国内?看着这些中国祖先们生活过的痕迹,不禁为华人们敢于拼搏的精神而感动。
会安像丽江一样,在历史的巨变中保留着曾经的古拙和节奏,最大限度地传承了传统文化和民风民情,成为广受外国游客青睐的悠闲去处。我想,会安被联合国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乃是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