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壮族作家一耕的头像

壮族作家一耕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812/02
分享

红糟酸,牵起武宣那头的乡愁

这一头,是在外生活“醉生梦死”的应酬,那一头,是武宣家乡美食的牵挂……

离开家乡20多年了,红糟酸的美味已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变淡了。可是听到那句“写写家乡的红糟酸吧”,一股辛酸的泪水浸湿眼眶,里面混和的是妈妈的爱与热盼。

今年国庆,回家探望年迈的母亲。已高达8旬的母亲曾到广东跟随我生活一段时间,先父仙逝后,她不愿意再离开家乡,呆在美丽的东乡老家。老了,她走路只能拖着腿,上下楼都不行了。回家那一天,热情好客的朋友硬是拉着请吃饭,在我们壮族,吃饭不喝酒是对主家的不尊重。客随主便,在那酒中,我闻到了家乡飘逸的香味,自己本就不胜酒力,带着家乡味道的米酒让我喝得有点高了。

第二天起床,年迈的妈妈已煮好了一锅白粥。见我起床,她拖着双腿走到了酸坛旁,夹起半碗的红槽姜酸说:吃吧,红糟酸能解酒。只见碗里是沾着红糟的姜酸,那红糟不规则地沾在金黄色的嫩姜上,一股熟悉的酸甜味迎面扑来,构成了一幅溢满了母爱的最美美食图画。听着亲切的话语,我夹一筷红糟酸,轻轻地放进嘴咀嚼……这时,我眼睛湿润了,低下头端起白粥,感觉到了粥里有一股股甘甜涌上心头。是的,这时候我吃的不是红糟酸不是白粥,是母亲那无私的爱与亲切的关怀,是家乡那无法忘怀的乡愁。

思绪随着红糟酸回到了小时候。在那缺衣少食的年代,家里一定少不了的就是辣椒和红糟酸了。每天早上父母煮了一大锅粥,我们中午放学回来,家里基本是没什么菜的,一就是摘菜园里的辣椒,冲烂后用粗盐和着,加上一碗白粥,就是最好的美味了。不想吃辣椒的,就到酸坛里夹红糟酸,坛里一般有五指姜(嫩姜)、白萝卜条、豆角、辣椒、刀豆等食品,会根据不同的季节腌制。因此,红糟酸伴随着我们度过了快乐的童年。

腌制红槽酸从准备红槽酸种到放置食品、封坛发酵,过程需要近10天的时间,或许这就是慢工出细活的效果吧。小时候母亲在腌制红槽酸时,曾模糊地记得问过母亲:红槽酸的酸上面既不是红辣椒,为什么会变红呢?没有读过书的母亲没有给出答案,只是说:这是红槽酸种,要上街购买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是母亲强调,要想红槽酸好吃,一定要用村里的水井水,还要用自家种的油粘米才行。是啊,家乡没有任何污染的水,才能酿出如此美味的食品。这也是武宣红槽酸一直坚持“用当地的特产的油粘米配上甘甜泉水发酵而成”的结果吧。

据手头的资料显示,红糟酸的制作技术主要盛行于武宣黔江北岸东乡、三里、二塘一带。这些地方位于大瑶山南麓,气候独特、清水甘甜,配上当地优质的油粘米,使发酵出来的红糟更为红润、干香、细腻,用其腌制各类菜蔬而成的红糟酸更是酸中上品。在广西桂中地区,有一句民俗:“一天不吃酸,两腿打蹿蹿”。如今啊,每年六七月份的时候,武宣人家都要做上几坛子红槽酸,好的红槽酸一般色艳味浓,香脆软滑……吃起来提神醒脑,生津开胃,常吃能去油腻消脂肪。特别是酒喝多了,夹一筷红糟酸放进嘴一嚼马上酒气大消,能再喝一、两碗酒。

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如今的红糟酸已经量产了,成为了武宣当地的特色食品,流传海内外。在国庆假期离开家乡时,我到县城最大最有特色的家家红农产品公司购买了两坛红糟酸带回广东。太太嬉笑着说:你带的不是食品,你带的是家乡的味道,是思乡的乡愁。是的,或者我们漂泊在外的人,总会在月圆之夜眺望家乡的天空,总会不自觉地想起那儿时曾经的味道,那缠绕着思乡的红糟酸情怀,成就了甜美的“乡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