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壮族作家一耕的头像

壮族作家一耕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812/24
分享

壮乡做社

做社,指的是拜祭土地神,以祈求土地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社日,四邻并结宗会社,宰牲牢,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享其胙。”

在壮乡,“社”即通俗地叫做“社公”,也就是全村人共同供奉祀拜的神灵。在广西武宣县达昊村,改革开放前,一年中从农历2月至8月,每个月都做一次“社”。每次村里按家庭为单位,轮流当值。到了近年,经济发展,出外工作的人渐多,在村里居住的大部分是老人与小孩,故每年只做三次“社”,即农历二月初二,七月初七和八月十五。在我的记忆中,以前做这“社”是每个月都有的,即农历二月初二、三月初三、四月初一、五月初五、六月初一、七月初七、八月十五。中秋佳节,笔者回到老家,感受了壮乡做社的盛况。

——代题记

中秋节早上6点多钟,宁静的村庄随着鸡啼声开始热闹起来。

7点多钟,我来到村口的社公处,已见到当值的村民①早已将两头村民们自己喂养的猪宰好了。它趴着身子,身体已初人掏空了,周边是没有流尽的鲜血的渗透出来痕迹,我似乎还看到它带着微笑,或许它在光荣地期待着向社公拜祭呢。

“叔七②,这么早就㓥好猪了?我还想早点过来看您们㓥猪呢”。

“豹子③啊,你现在成了城里人,起床晚了,我们5点钟已开始㓥猪了!”

我啫了嗜嘴,不好意思笑了。

“现在改革开放政策好,我们大家都早早起床,享受新时代生活啰”。叔七接着大声地笑了起来,其它身边的社头也笑了起来。顿时,现场一片春风,暖意洋溢开来。

我惊诧了,从来没有读过书的叔七,竟然夺口而出说出“改革开放”?看来,新时代真是造就人啊。

“来来来,炖猪肉啦”!不记得是哪个社头大声喊着,散在周边玩耍的小孩立即围拢过来。我扭头一看,社公旁边早已架好了8个大铁锅,灶里的火烧得正红火呢,哔哔叭叭偶尔地弹出火星来。打开用木板做成的锅盖,里面的水已开了。社头们把分成一大块一大块的猪小心地放进锅里,烹煮起来。

不时,农家土猪的香味飘溢出来了,让那些贪吃的小孩们不停地流着口水,围在灶边,再也没有心情再去玩游戏了。

将近10点钟,“社头”们把原只的猪头捞起摆在桌上,然后抬到神坛前,并备配其它各种祭品,点燃香烛拜祭。而在拜祭之前,凡参加做社的人家都会派出空人担了盆钵、香烛之物前来一起参加拜祭。随着鞭炮声响起,社公旁开始热闹起来,全村的父老乡亲从四面八方来了,小孩们高兴地跳来跳去,大声地呼唤着同伴,脸上充满着节日特有的笑容,孩子们的喧闹声让平时宁静的小山村热闹起来。大人们则忙个不停要上香、拜祭。袅袅的、祭香吹起的烟弥漫开来,大人们口中念念有词,在祈求社公的保佑,让来年有个好收成,并祝中秋团圆,家庭幸福,平平安安。

11点多钟,到了分“社肉”与“社粥”(就是用猪现场熬成的粥)的时间,按照生产队所属的家庭,把自己的餐具放在社公旁边的操场上排成行,按“社份”分配(社份就是每一份按固定的金额收取,每家一份,可以增加)。猪肉要肥瘦搭配适当,猪头、猪脚、猪肝、猪肺等每份都要分得均匀。社头们先是把肥肉分完,然后到瘦肉等等,每一件都用秤称平均,做到均等,有点像广东所言的“太公分猪肉”感觉。在现场,我不时听到乡亲们在求着社头分多一点肥肉给自己,据说是社公分给的肉,越肥越代表着来年有着更好的收成,人生越来越肥。分完后,参加做社的人则认准了自家的餐具,取出放妥后,欢欢喜喜担回家去。

有古诗云:“欣逢作社上山坡,绿树丛中百鸟和。少妇提篮如赶集,田翁结伴似穿梭。桑榆共乐升平日,禾黍咸欢大有歌。融族睦邻风俗古,归时野径笑声多。”自然地,第一件事就是品尝那美味的社粥了,而社肉则要等到晚上团圆时才能吃上,并且每个人都必须要吃的,大概是表示团团圆圆吧。其中,还有一个风俗,那就是社肉只能蒸而不能煎,我估算着,应该是表示生活与金钱蒸蒸日上的意思吧。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数百年前,就有诗吟咏过民间春社的盛况,赞美过古朴民风的清纯。今天,改革开放的春风让中国大地起着翻天地覆的变化,但这种传统的民俗风情依然在广西壮乡有着极强的生命力。也许,村里“做社”已经淡忘了祭社的目的与意义,但相互的走动、交流与沟通,加上浓浓的节目气氛,让村民们得到了更多的喜庆、更多的欢乐、更多的舒心,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家庭成员之间、亲朋邻里、乡里乡亲之间关系的和谐、促进了的乡风民风的好转。 


①在农村,做社需要有人牵头,村里一直流传下来的就是轮值制,我们整个村是5个生产队,每一次做社时,每个生产队安排两户人家当值。叫社头。

②叔七是七叔壮族的叫法,在壮语中,不少称呼人都是先称呼辈份,再到排班的,如和哥,壮话里则叫“哥和”。

③豹子是作者的小名,在以前的农村,父老乡亲们都喜欢把自己的小孩用动物来叫小名,喻意卑微,容易养大成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