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广西壮乡是一幅山水画,淡装浓抹总相宜,在我的心里,她不仅风景如画,民风朴实,更是我魂牵梦萦的故乡。石头嵌着的田边小路,江水环绕美丽的山村,戏水的孩童,浣衣的妇女,尤其是香喷喷的壮乡社饭,点缀着山村的美。至今我还没有找到一处比她更加丰富更加引人入胜的地方。
记得那一年,年迈的母亲打来电话,说清明节我们村吃社饭了,按规定,不管远在他乡,只要是在村里出生长大的人都会留有一份,以示相互之间的怀念与团聚。
于是思绪又回到了童年时最让我们快乐不已的社饭。社饭是每一年壮族人必须举行的祭祀后的聚餐。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大的传统节日时,村里有威望的老人就会出面统筹,依据村里的村民人数平均费用,杀上两三头猪,全村的人一起到村头的社公(壮乡的一种神灵)祭祀。祭完后,全村老小围在一起,吃上一顿,这就是社饭。它既是壮族人的一种传统,也是全村团结的最好体现。那时候,我们早早就起床,到社公前看大人杀猪,然后高兴地上学了。他们细心地清洗着猪肉,然后在临时搭建起来的灶膛里生起明亮的火焰,盖上厚重的木锅盖,不一会儿,那甘甜的香气便会蔓延开来……火苗蹿动着,跳跃着,像野兽一样舔着漆黑的锅底,这便是山村间才有的欢愉。放学回来时,社公面前已经是人山人海,全村上千名的村民全都集聚一起,大家各自拿着自己的碗,大口大口地品尝着,那甘甜的肉味,带着村民的朴实,让村庄里弥漫着真正的和谐。
在我的记忆中,社饭其实就是粥,它是用当天㓥好的猪骨通过柴火熬两个小时以上,这时候,米已跟猪肉沾合在一起,稠稠的,而骨头里的香味也已经在火的熬煮下,完全熬出味来了。那味道,甜美中带着土猪特有的香味,带着柴火柴火熬煮时些许的烟味,一口下去,已经是那个年代最好的美味了。如今想起来,也不由自主地流下贪婪的口水,这也就是小时候一直盼望着做社日子到来的缘故吧。而社肉则是土猪分开后不同的部位,肥瘦相间,在两个多小时的熬煮下,肉已炖熟炖烂了。稍微筷子功不到位的小孩,只能拿着匙更了。自然地,这一天,肉是够吃,吃得村里的大人小孩挺着圆圆的肚子,满脸笑容地回家了。也就是在这一天,父母亲才不会要求小孩少点吃肉,因为他们知道,做社时,已预了足够的猪肉让孩子们解馋。在他们的心底,经过祭祀社公的猪肉吃过后会快高长大,而且聪明伶俐。
怀念家乡的食物,更怀念壮乡的社饭。我想,这除了在那少衣缺食的年代里,社饭能让我们真真正正地吃饱,最重要的是社饭之中带着壮族人民的朴实与团结,加上社饭那独有的自然之味,怎不让我们一再地留恋、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