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壮族作家一耕的头像

壮族作家一耕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902/26
分享

访古寻幽广州莲花山

在珠三角生活,习惯了钢筋水泥的压抑,总期盼着逃离。到环境优美的大山,到辽阔无边的草原,到一望无际的大海,享受生活的休闲,然而,工作与时间往往成了最大的绊脚石,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

春天的气息,点燃着彩色的梦想。灵感在神奇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成永久的花,美丽的番禺,以最直白的方式承担着这些散漫的灵魂,在空气中自由弥漫。跟随春天蒙蒙细雨,我漫步走进莲花山,宛若进入人间仙境,在历史中穿梭。

沿着山路往上走,不远处,一湖秀水之上,莲花仙子塑像安坐莲花湖畔,手持莲花,笑迎四方宾客。我极目四望,莲花湖上,鹭鸟停栖在翠绿的树林从中,点缀着山与水的灵气,偶尔地,一行行灰鹭翱翔天空,点亮了湖光山水倒映下的美景美色……

往左往右?左吧,我选择了。路的两边树林葱葱,令人贪婪地吸取着春天带来的新鲜气息。哦,已到了百花园,春天百花盛开的季节,只见百花争艳,万紫千红。波斯菊、油菜花、醉蝶低牵牛、石竹、银叶菊等竞相绽放,俨然一幅永不褪色的鲜艳画卷。

沉醉并不等于停下向前的脚步。抬头仰望,见到素有“省会华表”美誉的莲花塔。春天的蒙蒙细雨,令莲花塔的塔尖隐入雾气中,似那天上仙境般。走到塔前,仔细看了介绍:莲花塔,坐东南向西北,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占地65.12平方米,为楼阁式砖木结构,外观为9层,内陇11层,外呈八角型,螺旋式楼梯可直达顶层,各层都有拱券门和假门。门窗精美,造型独特,既采光又通风。塔身上小下大,每层建筑均收缩,比例匀称,看起来挺拔秀丽,气势非凡。屈大均曾在《广东新语》地语篇里这样描述莲花塔:“有一浮莲塔,上矗云霄,与赤冈、潖洲二塔东西相望,为牂牁大洋之捍门,南越封疆之华表,盖一郡风水之所系焉者也。”同时,广州自古有云:“白云越秀翠城邑,三塔三关锁珠江。”因此,莲花塔很早就有了“省会华表”之称。据说,当年在海上丝绸之路上,航行回来的船只远在虎门就能看到莲花塔,就知道回到广东了,两岸往来船舶,也往往以此为标志,判定是否进入广东广州。

据说,莲花塔属于风水塔,相传当年番禺境内邪气上升,瘟疫流行,民间认为是莲花山采石过度,伤及龙脉所至,当时的举人刘如性、李惟凤、陈奎聚等联名上书官府,请求勒碑封禁采石,建文昌塔以镇邪气、消除瘟疫,所以才兴建了莲花塔。

因为地理位置的特殊,莲花塔也见证了近代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在番禺的相关文史资料中有记载,鸦片战争和抗日战争期间,莲花塔都曾经遭到侵略者的破坏,1938年,日本攻陷广州时曾炮轰古塔,八层以上被炸毁,所余塔身弹痕累累,仍岿然屹立。由于长时间风雨的侵蚀,外墙曾多处断裂。

改革开放后,对文物古迹保护的意识不断提高,1981年由港澳同胞何添、何贤捐资按原状修复加固莲花塔,修复后的莲花塔造型雄伟壮丽,坚固大方、抗震性强,成为番禺标志性的古建筑之一。1989年6月,公布为广东省文化保护单位。

我从塔底往上爬,不一会,到了塔顶,从窗口往外远眺,珠江入海口,狮子洋畔,海鸥岛,无处矇眬的城市风光尽收眼底,周围均在俯视之中,颇有“一览众物小”的感觉。眼前的莲花山观音胜境,与狮子洋浑然一体,构成自然界大气磅礴的美丽画卷,让人心胸旷达。

下得塔来,便来到了莲花古城,这座古城建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是清政府为防范明末遗臣郑成功进攻东南沿海而作哨所之用,占地二十多亩,内设墩台、营房、操练场。鸦片战争时,林则徐曾在城外沿江设炮台。据说当年投降派琦善督管广东之后,首先拆除炮台,解散水勇,撤消军防,并于道光二十一年(即公元1841年)与英国侵略军头子义律在此议和,核心问题就是割让香港。

现在的莲花城恢复了清兵当年在这里设防的主要设施,设有八旗军展览厅,向游客详细介绍八旗军制的历史知识。近年来,莲花城被列为广东省、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我登上莲花城,远眺珠江海口,虽说远处雾锁海面,一片白茫茫,仿佛听到了清兵在此练兵的呼叫声,感悟他们保家卫国的热诚……陷入沉思之中,历史的沧桑点点凝结在古意十足的城池之间,回味着百余年前的历历往事。

伴着春雨春风,来到狮子洋畔,莲花山山麓,矗立着一片赤岩峭壁,绵延千米,蔚为壮观的古采石场了。当我们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时,不禁想到,也许当时劳动人民没有想到,是他们手中的一锤一凿,造就了这一片“人工丹霞”的奇景。成就了莲花山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古采石场遗址了。

追根溯源,古采石场距今已经有超过2200多年的历史了,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开采面积达到500多亩。据专家考证,广州营建所使用的建材,尤其是南越王国建造王宫和王陵所用的12种石材当中,就有8种开采自莲花山。

据地质专家考证发现,整个莲花山古采石场共由15个采矿场组成,其中14个位于莲花山东麓靠水处。它们的采矿方法以露天开采法与地下矿房式开采法相结合,工具是铁锤、铁钎、铁凿,附加绳索木架,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采矿技术。整个采场南北长1500米,宽50~200米,开采深度30~40米,总共约取石料300多万立方米。而且专家分析这些采石活动主要相对集中在西汉初期,因此判定为王宫国家行为,而非一般的民间力量所能办到。从莲花山采石场集中开采出来的石材,通过水路运进广州城,营造了著名的南越王宫殿及南越王陵墓。

莲花山采石场的历史延续了上千年,一直到明清时期才完全禁止,清同治《番禺县志》记载,明万历七年(1579年),朝廷下令禁封“私采石料”,但屡禁屡开,直到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才“勒碑封禁”。据称,当时大量石材开采出来后,需要船只运输,由此产生石船营运的行业,而距离莲花山不远的化龙因其水路交通便利,而成为石船的聚集地。据《化龙风物志》记载,很久以前,村口曾作为石船的集散埗头,石船的船民在埗头南面兴建了“石船会馆”,方便泊船议事和联系运石事宜。

经过千年的开凿,莲花山古采石场形成了如今所见的奇峰异洞林立。悬崖峭壁嵯峨,千姿百态,奇丽壮观,形成莲花岩、象鼻山、神镜、天池、南天门、云梯、金鱼池、莲花洞天、溅玉、观音岩、飞鹰岩等胜境,以“人工无意夺天工”的石景奇观闻名,是国内仅见的“人工丹霞”奇迹,与湖北大冶古铜矿遗址并称为我国两大古矿场,并于2001年被国务院评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钎痕历历,桩孔累累,还能找到先人在此大规模采石的痕迹。古人以切割式凿岩法开采,遗留的采石面平均高度为25米,最高处达40米,最深处在地面下13米。采石场至今仍保留着古代采石时留下的石柱、石板及大量未能运走的石料。

其中,燕子岩是古采石场的精华所在,区内峭壁嵯峨,巨石横空,或形成一线鸟道,或形成一穴深洞,半出人工,半如天成,雄伟壮观,气势巍然。从崖下向上仰望,只见四面崖壁连环对峙,奇峰突屹,广阔的天空被缩成一方天井,嵯峨巨石摇摇欲坠,令人惊心动魂,神摇目眩。在燕子岩景区,细听岩上滴水声,看着盘旋飞舞的燕子,静中有动,如诗如画。岩石上的攀藤植物,有如一堵绿色的墙壁,春暖花开时节,花开朵朵,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水彩画。置身其中,除了赏景之外,也仿佛走进了历史,耳畔不时仿佛响起凿石的叮当声,先民们艰辛而冒险的悬空作业的景象又浮现在眼前。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沿着山路漫步,这个时候,正是莲花山青草芽嫩,树木叶翠,花卉织锦的时令。碧绿的小草探出脑袋,打个哈欠,舒展着纤纤肢体,贪婪的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各种五颜六色不知名的野花,竞相绽放出娇小而美丽的花朵,漫山遍野地在用自己平凡的生命谱写一支春的赞歌。

春天的雨,是蒙蒙细雨,雨丝柔柔的,似牛毛,像花针,飘飘洒洒地投入大地母亲的怀抱,干渴了一冬的万物纷纷张开了干枯的嘴,尽情地吮吸着甘甜的雨露,像痛饮乳汁一般。“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觉杨柳风”。春雨、春草、春鸟、春花……汇成了一幅蕴含生命力的画卷,使得雨雾中的莲花山显得更加妩媚妖娆,令我如醉如痴,流连忘返,不由想起这一首诗:秦汉云烟今古观,丹崖赤壁秀南寰。封疆华表边门郡,开物天工富庶山。

美哉,莲花山!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