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伊洛淙淙的头像

伊洛淙淙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2/19
分享

夹河滩的“辉县米”——佃庄圆清米

老家在伊河、洛河夹河滩上,星星点点的池塘、弯弯曲曲的水渠点缀串联着各个村庄,清凌凌的渠水滋养着土地平旷、阡陌交通的大片稻田。仲夏之后,夹河滩到处都氤氲着稻花的香味,星空下明明灭灭的萤火虫和着蛙鸣闪闪烁烁,逗弄着一群群半大孩子前捕后捉的不安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是儿时最深的记忆。

水稻品种很多,每年选稻种时,父辈们都会选好吃高产的品种。好吃的标准是熬粥米油多、粥黏糊,蒸饭颗粒分明、米香四溢。选来选去,种的最多的是“辉县”大米。“辉县”是稻种的名字,怎么写,没有考证,毕竟那时小,没这份心劲。后来问过母亲,好像也不大记得。反正大家都这样叫,只知最好吃的大米是“辉县”米,至于是那两个字就很少关心了。很多年后,偶然问到艾方——河南新乡辉县的同事,辉县是否产水稻。他说产啊,好吃的很,古时那是贡米。想到河南新乡原阳大米是全国知名品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号称“中国第一米”,离原阳不远的辉县大米好吃也在情理之中了。

谁知上网一查,竟然惊到我了。辉县产米的历史竟然可追溯到战国中期,在魏晋南北朝时就是皇室贡米。唐代宰相李吉甫所著的《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百姓引以溉稻田,此米明白香洁,异于他稻,魏齐以来,常以荐御。”意思是,辉县(百门陂在今河南辉县市西北五里。《水经·清水注》:百门陂“方五百步,在共县故城西”)大米很好,从魏晋南北朝时起,作为贡米,专供皇室享用。

据考证,从魏晋乃至上世纪七十年代,辉县百泉河两岸都大面积种植水稻。由于百泉河水质纯净,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因而种植出来的稻米,色泽莹润,味道浓香,米质糯粘,曾有“一家煮粥,全村飘香”之誉。苏轼对辉县香米赞叹有加,他作《书赠柳仲矩》曰:“柳十九仲矩,自共城来,持太官米作饭食我,且言百泉之奇胜,劝我卜邻,此心飘然已在太行之麓矣。”

辉县有一种“红巾米”,产自辉县东耿村一带。水稻去掉外皮后,里面还有一层红皮,剥红皮才露出晶莹圆润的米粒。据传此米是元末农民起义军红巾军所留。在一次战斗中义军失败,队伍首领被俘,官府百般折磨,威胁利诱,他拒不投降,受刑时他宁死不跪,最后站着英勇就义。当地百姓偷埋该首领时,其口袋里洒出了一捧生米,百姓没舍得下锅煮食,留作种子,育苗插秧,就这样慢慢地传开了。村民为纪念义军首领,就称之为“红巾米”。

这些资料都和夹河滩的“辉县”大米相符,巧的是“辉县”米中偶然会见到带有红紫色竖纹的大米,由于紫纹米数量很少,掺杂在大米中,也没有办法查看稻壳里是否有红皮。姑且认为这是掺杂着的“红巾米”吧。每天放学回家,饥肠辘辘的我们推开家门,首先闻到的就是淡淡的米汤香,进了灶火(厨房),香味更是浓郁。就着咸菜丝喝一碗大米汤,那浓浓的米油细腻粘稠,真是享受。那时很多母亲奶水不好的小孩,都是靠一碗碗这样的米油养大的。

每年新稻丰收后,就有人走街串巷在村里收购大米,而后到洛阳城里叫卖。佃庄圆清米当年那是响当当的牌子,在城里虽不说洛阳纸贵,一米难求,但对市民来说也是趋之若鹜,心心念念那份“辉县”米的清香宜人。村里人到城里走亲戚,经常带的,也是最受欢迎的礼品就是自行车后座上那袋“辉县”米。

现如今水位下降,过去挖个坑一夜之间就能溢满水的水乡,再也难觅踪影。遍地芦苇荡,空中稻花香,沟渠鱼虾跳,孩子水中笑的画面已成一抹淡淡的乡愁留在记忆深处,那碗散发着浓浓香味的的大米汤,尤其是喝一口糊嘴的米油,也成了偶然聊天时忆起的惆怅……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